扬子晚报网1月27日讯(记者张建波)今天,无锡博物院精心遴选馆藏精品,在一号展厅处为无锡市民带来新展“指上乾坤——翡翠扳指特展”。展览时间为1月31日——4月6日(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展出地点是无锡博物院一楼大厅1号展厅。
展览海报
对于天然翡翠的鉴赏有“一看种,二看色,三看工”的说法。在种好的前提下颜色漂亮、雕工精湛,那就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翡翠。不过,“翡翠”这个词语最初所指的并非今日之缅甸硬玉,而是栖息在东南亚的翡翠鸟。汉唐时期的诗词歌赋中不乏“翡翠”一词,多指翡翠鸟或如翡翠鸟一般鲜亮的色泽。
无锡博物院藏清代翡翠扳指
根据地质学研究结果及现有的实物考证,我国的翡翠源于缅甸,达到宝石级别的翡翠于明代开始传入国内。当时,翡翠由缅甸流入云南一带时,为区别于国产玉石(流通过程中又称“翠玉”)故称“非翠”,取并非中国翠玉之意,或因玉色青翠似翠鸟,逐渐得名“翡翠”。
一开始,翡翠并没有立刻打开市场,人们还是更喜欢温润的和田软玉。直到清代中期,由于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群众的审美也有所转变。当时,我国缺乏宝石矿藏,而晶莹剔透的翡翠不是金刚石胜似金刚石,逐渐就成为了时尚界的弄潮儿。这种时尚先从民间传播到贵族,然后在整个社会流行起来,于是有了后来的“翡翠一姐”——清慈禧太后。
清弘历戎马骑马像轴及局部
清弘历戎马骑马像轴及局部
据介绍,清代的公共社交生活非常丰富,加上满清男士服饰款式有限,故而不论是八旗贵族、文物百官抑或民间豪绅,都需要各种佩饰帮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彰显个人的身份,如此一来,佩戴在大拇指上的扳指就成为了个人名片。一直到民国时期,扳指都是一种用来“炫耀”的装饰品。
展览现场卫安钢摄
据悉,清代的扳指结合了文武之道,凝结了儒家文化中的“射”礼,玉材质的大量使用,又兼具“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是十分重要的一件配饰。
校对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