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疯刘凤玲:村子里的女强人
她性格开朗,走街串乡施教秧歌,成为村里的秧歌队长;她不计得失,善良贤淑成为村里妇女的“知心姐姐”;她依靠辛勤和汗水致富不忘众乡亲,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这三重身份的女人就是定陶县冉堌镇冉堌集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刘凤玲。请看—— 她为村民带来了和谐 刘凤玲是冉堌镇冉堌村一名农家妇女。她性格开朗,对人热情大方,深受村民的喜爱。农闲时期,特别是晚上,农村妇女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玩纸牌,有的还因*博导致夫妻不和、婆媳不和,不仅影响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还影响了社会风气。刘凤玲心想,扭秧歌即利于群众身体健康,又活跃村里的文化生活,把这件事做好了也很有意义。刘凤玲在争取村支书记的同意后开始筹建秧歌队。刚开始,她们没有道具,就拿起家中的塑料桶、方便面箱、破瓷碗等做鼓和铙叉。没有鼓槌就用棍棒。没有头上的花冠,就利用自家的旧布头、电线、硬纸壳等自己做。她白天忙农活,晚上提前到扭秧歌场地放音乐,等着队员们来扭秧歌,十几年来除了下雨外,每天坚持不断。有一次,刘凤玲去县城回来晚了,顾不得吃饭就去了秧歌场地。春节回老家与母亲团聚,刘凤玲想到秧歌队的活动,大年初一就往回赶。在秧歌队,刘凤玲是队长也是教练。她觉得村民总是扭几种造型动作,时间长了就会腻烦。为了学习新动作,刘凤玲晚上来到菏泽观看扭秧歌,把一些好的表演动作学来,耐心地教队员们练习。现在,秧歌队共有20多个动作造型,先后编排了10多套秧歌,村里的不和谐的现象也消失了。 她是村里的“知心姐姐” 刘凤玲不但人缘好,而且善良贤淑,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2004年,她被大家推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她爱岗敬业、关心、帮助育龄妇女家庭,她和育龄妇女亲如姐妹。该村妇女申春芝,身有残疾,因避孕不适造成大出血,不能做家务,刘凤玲就经常去她家帮助料理家务,照看孩子,还自掏腰包给申春芝买些补品,受到了周边群众的称赞。她思想开明,乐于助人,对一些不文明的陋习非常反感。亲朋好友给她家里老人过生日,刘凤玲坚决不愿意,并说:“我是一名村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不搞铺张浪费”。在她家里,家人互相尊重,夫妻互敬互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爱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和睦家庭。在对待邻里关系上,全家人能够善待左邻右舍,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和谐共处,享受健康是刘凤玲工作和生活的追求。因此,她被村民誉为“知心姐姐”。村民之间有矛盾纠纷,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在萌芽状态。妇女身体如有不适告诉她,她都仔细询问,劝人早预防、早诊断,她成了村民名符其实的良师益友。 她领导村民走向致富路 冉堌集村大多数妇女文化水平低加上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外出打工,农忙之外大部分时间白白消耗掉。如何引导这些无一技之长的中年妇女勤劳致富?她想到依靠养殖业带动村里姐妹们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她率先建立养鸡大棚。由于不懂技术,刘凤玲白天除了干农活,就守在鸡棚里给鸡喂食,看鸡的生活习性,晚上,就坐在电视机前看科普,向有养鸡经验的人请教,很快就从一个门外汉成为养鸡的好手,由于喂养得当,当年就赢利万元。 通过规模化养鸡,刘凤玲富了,但她富了不忘乡亲们,主动劝村里的姐妹们养鸡,并在技术、资金和信息上给予无偿的帮助,她还为大家提供鸡室,手把手地教大家养鸡。为了化解养殖风险和技术上的难题,她和姐妹们建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她还是大家的义务防疫员,谁家的鸡要打疫苗了,只要找到她,她不仅亲自拿来疫苗还义务免费接种,在她的带动下冉堌村已有好几户村民开始养鸡。如今,刘凤玲又有了新的想法,她准备再盖几间育雏室,扩大养鸡的数量,把村里的土鸡打入市场。 刘凤玲不计得失,善良贤淑,无私奉献的声誉得到了县*府,尤其是广大群众的认可。多年艰辛付出的她,换来如今村民生活的甜美。尽管刘凤玲走过的道路异常艰辛,她心理却流淌着幸福的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