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奋进共同富裕浙江篇下丨浙江区域协调 [复制链接]

1#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杨益波张娜任建华

曾经的“山”和“海”之间,横亘着一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沟壑。自年起,浙江便开始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开启山“呼”海有“应”、山海共富的积极探索。“十三五”期间,浙江11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市倍差降至1.64,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如今,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浙江省推动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更是巨大潜力所在。

城市群引领,

协调发展跑出“加速度”

从宁波的蛟川收费站驶上舟山跨海大桥宁波连接线,2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舟山金塘岛。这段路,对何心苗这样在金塘岛上班的宁波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每个工作日,向着朝阳出发,伴着夕阳回家,“这几年,宁波和舟山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通勤大巴班车就是滚滚车流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如同在一座城市。”

图片来源/新华社

常住宁波市海曙区的台州籍居民张女士近日来到宁波市海曙区户证办理中心,申请变更文化程度,通过申请受理、流转审批、办结出件等流程,不到半个小时,户籍信息变更业务顺利完成。近年来,浙江把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作为浙江缩小地区差距的突破性抓手,支撑和保障山海协作等地区协调发展。浙江通过实施杭绍甬、甬舟、嘉湖和衢丽花园城市群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联动,推进杭嘉、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探索省内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山区26县,

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在衢州市常山县新昌乡輶輅村百亩丝瓜络基地内,一株株丝瓜藤爬上毛竹架,并向四周蔓延,一根根翠绿的丝瓜从枝蔓上垂下,个大又饱满。看着丝瓜长得又长又大,村民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丝瓜络项目落地后,我们就在这里工作,一个月也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人和农作物。”村民李健国说。今年以来,新昌乡与宁波慈溪市新浦镇合作,共同打造千亩丝瓜络山海协作共富产业园项目。经过4个月的种植,丝瓜络产业已在新昌乡“茁壮成长”,多亩丝瓜喜获丰收,成为新昌乡10个行政村的致富“法宝”。听闻輶輅村在采收丝瓜络,西源村村两委组织村民前来观摩“取经”。西源村是常山县最北端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大山深处。这几年,村两委带领村民先后种植山茶树、毛竹和地瓜等,积极探索偏远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今年,千亩丝瓜络山海协作共富产业园项目在新昌乡落地,西源村流转了多亩土地用来种植丝瓜络,预计亩产效益能达到元左右,这让大家看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希望。“这次,我们主要过来学习和帮忙,看到今年丝瓜络长势特别好,开心的同时,也对我们村接下来发展丝瓜络产业很有信心。”西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祖庆说。先富带后富,“一县一策”定制精准支持政策,补上山区26县“短板”,浙江走出了共同富裕的又一条新路径。

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可推广的

系统化方法体系

通过对浙江省桐乡市、宁波市奉化区城乡融合发展开展调研,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亮发现,浙江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已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化方法体系,包括桐乡“村庄经营”等模式以及奉化“推进共同富裕12工作法”。吴亮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乡村为主战场的系列创新尝试正引领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他说,“三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浙江以乡村为经济增长新主阵地开展的系列创新尝试,比如桐乡“三治信农贷”“村庄经营”,推动了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夯实了农民增收、城乡互动底盘。奉化打造中交未来城作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探索以村庄为载体,推动都市圈产业要素融入乡村,城市产业向乡村区域的纵深发展,构建适应乡村空间形态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出了乡村连接长三角大都市资源要素的产业廊道。一二三产业融合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根基。浙江深入推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吴亮告诉本报记者,浙江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确权,破除制约三产融合的“软梗阻”,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破除制约三产融合的“硬约束”,浙江在连接“二产”上,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纵向联合,进一步提升价值链,在协同“三产”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通过发展电商和农旅融合,挖掘第三产业空间。

补齐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不足短板

浙江一直是“三大差距”最小的省份,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这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量大面广,吸纳就业力强,推动了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和城乡收入倍差、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从而形成了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浙江省绍兴市委党校原教育长、教授杨宏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既是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过程,也是补自身短板弱项,提升发展空间和潜力的过程。”近年来,浙江地区之间差距已经大幅缩小。杨宏翔认为,高质量发展的科创、人才支撑不够强,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还有待提升等是目前浙江在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中存在的主要短板。目前,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度实施的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三年行动计划,就是强弱项、补短板,实现中央提出的“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三大差距持续缩小”要求的重要举措。“浙江从资源小省发展成经济大省,且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兼顾了发展和公平。”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看来,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上不封顶”,鼓励全体人民勤劳致富,不断做大“蛋糕”,增强社会经济整体实力。二是“保底”,即着力把基本社会服务,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好,同时保障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三是“做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型社会。年,浙江被赋予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使命。这一年,浙江省经济总量达7.3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4。实践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处理好城乡、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和加快发展地区的关系,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山海互济,是浙江率先探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