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共青团助力青年创业系列报道12曹村青年放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继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党中央将政策着力点聚焦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层面上来,并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按照省委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共青团山东省委立即部署推进“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山东各级团组织扎实开展工作。其中“乡村好青年赋能行动”通过整合资源,聚焦乡村好青年,提升青年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助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汇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从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广阔的农村大地涌动着澎湃激昂的青春之力。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刘天东表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团省委将继续通过创新机制加强组织培养、多领域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等举措,帮助乡村好青年实现信息共享、产业延伸、抱团发展,充分发挥乡村好青年创业发展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优秀青年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青年返乡创业,闯出一片天地,在投身乡村振兴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青团助力青年返乡创业系列报道,有青年成长心路历程,更有创业路径方法。返乡创业故事,一起来看。

作者:共青团山东省委李妍

□选择

放弃新加坡留学,回村种植草莓

6月一个周末,来到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

曹村草莓以绿色健康口感好闻名,其草莓瓜果是青岛市农产品的一张名片。

没有见到草莓。王倩介绍:“草莓还没种呢。每年3、4月份最忙,6、7、8这三个月份是我们的淡季。”

没能看见草莓,走进草莓种植大棚看看。

大棚里面种着丝瓜。三角架上,丝瓜缠绕。

“这个棚里原本是种着草莓的。草莓下市前一个月,在两拢草莓中间种上丝瓜。现在草莓已经收完了。6月天热,丝瓜也不太用管。等收完丝瓜,养养地,再种草莓。”

此棚棚主是50多岁的老王。

“收入怎么样?”

老王腰杆笔直:“平平常常的也比打工收入多,再说干这个也自由。我老家是莒县的。从前跟着她爸干,现在跟着她(王倩)干。我有个孙子,原来儿媳妇在家里看孩子,现在孙子上幼儿园了,儿媳妇也来这里,跟着她干。”

“老王和他老伴一人种一个棚,两个棚至少净收入10万元,可比出去打工合算,”王倩笑笑:“这里干得最好的是64岁的李秀芹,去年她一个棚赚了元。儿媳妇在家看孩子,她这婆婆给发着工资。”

“和城里相反啊!城里是儿媳妇上班,婆婆看孙子。”

“大棚收入多高啊!出去打工才赚几个钱?合作社社员在家里地位高,很有尊严感。”

“原先每亩地草莓产值也就2万多元,现在一亩地净收入5~8万元。绿色健康新品种,再加上旅游采摘因素,收入大幅提高。”王倩说。

另外一个棚里的葡萄熟了。

王倩摘下一串,边吃边介绍:“园区里,除了“曹村草莓”,还有葡萄、黄瓜等20多个新品种。年共生产、销售草莓、杠六九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万公斤,实现产值1.2亿元。我们是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精品采摘园。‘曹村草莓’已经销往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获得了‘中国农产品品牌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等10几项荣誉。”

说起草莓,王倩滔滔不绝。对她来说,草莓不仅是她为之奋斗的事业,更蕴含着她对父亲的情感。

年7月,王倩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毕业之后,她继续在校参加医学护理技能培训,年3月,通过测试,得到一个前往新加坡的学习进修机会。王倩回家办理手续,准备5月底出国。

回家之后,父亲王哲德胃疼,医院检查。父亲早年患有慢性胃炎,长年吃药。万没想到,检查结果竟然是胃癌晚期。

王倩二话没说留了下来,寸步不离地照顾着父亲,而她的人生轨道也由此改变。

当时父亲正在进行脱毒草莓苗种植推广。身在病床,心在大棚。4月份,父亲做完第一次手术后,没有回家,而是先去棚里看苗。每次做完一个疗程的化疗,立即回到草莓大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父亲干脆搬进大棚里的活动板房往,因为7月底、8月初是草莓育苗关键时期。

当年12月,父亲去世了。

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弟弟尚小,忙于中考。母亲一人操持着家里的8亩田地。父亲联合村民成立的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仅有一年,领头人没了,合作社面临解体。

何去何从?

“曹村草莓”里有父亲的汗水和希望。父亲即便疼得身体蜷缩起来靠在墙上,依然紧盯草莓苗的眼神烙在了王倩的心里。王倩决定:放弃留学从医,女承父业,完成父亲尚未完成的事业。

亲友听闻,议论纷纷。有人说:“小姑娘家家,在农村种地,她是疯了吗?”王倩找社员探讨种植技术,有人爱搭不理:“一个小丫头,懂什么?”一次回村,她在前面走。有人在后面指指点点:“一个大学生,不出去上班,回来种地当农民,能有什么出息!她爹死了,家里没人了。”

别人的质疑与不屑,反而激发王倩更加勤奋、更加坚强。王倩性子刚烈,下定决心:女孩怎么了?农民怎么了?我非要干出个样子,给你们看看!

志好立,事不易。虽然自小生活在农村,但王倩并没干过农活,更谈不上了解种植技术、管理方法、销售经验,却能够把事业做成今日光景,她凭借什么?碰到难题,她如何打怪升级?

□问题与方法

科技兴农,发展旅游采摘经济

父亲去世之前经常念叨:“咱家只有8亩地,地太少了,要是咱有20亩地就好了,足够拿出地来用作试验田,请来专家指导。我们没有文化,可是专家有技术啊。可惜啊,我没干成。”

没能拥有试验田,这是父亲的遗憾。想要引入新技术,这是父亲的希望,也是农业发展之道。雨滴汇入山谷的具体路径是不可预测的,但它的大方向是必然的。虽然对于农业了解不多,但王倩知道努力方向,农业想要发展好,科技含量不能少。王倩决定承包一块土地,用于种植,方便科研创新。

城阳区,找地难。要么地块小,要么地太远。年底,听说西石沟社区有闲置田地,王倩赶紧去看。

当时全是建筑垃圾,已经荒废多年。原本准备等着旧村改造,现在想要出租。那块闲置田地共有80亩,王倩想要20亩地。没有想到村里开出条件:要么全租,要么不租。

若是不要?王倩已经跑了30多个社区,仍未找到合适田地。

若是租下?当时家里为给父亲治病几乎花光积蓄,原来丰厚家底只剩下10万元。

怎么办?

母亲、姨妈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姑姑拿出给儿子准备的婚房抵押贷款,姨父担保借款。就这样,东筹西借凑足资金,王倩包下80亩地,想要建成草莓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

年年底,王倩迈开了创业第一步。

没钱请人帮工,完全靠自己和家人动手。王倩一边建设大棚,一边实验种植。

租好土地,插上秧苗,已经家徒四壁。可是大棚外层的塑料薄膜、草帘子的钱还没有着落。亲戚已经借遍了。一个亲戚为了躲避王倩借款,绕着王倩走,18个月没和王倩说一句话。

怎么办?

父亲在多好啊!到父亲墓前哭诉完了,王倩抹干眼泪,拿出父亲生前用的手机,找出电话号码,打电话借钱。

有的人听后直接挂掉电话,有人斥责:“你这不是骗钱吗!”一天,拨给崔总电话,他说:“我筹筹看。”

崔总是王倩父亲的客户,常到父亲那里买水果,平常爱和父亲聊聊天,但也仅此而已。王倩没抱太大希望。没有想到,第二天崔总司机送来50万元现金。王倩收钱、打条。

一会儿司机返回,把欠条从门缝扔了进去。隔着门喊:“崔总说不要借条了。”什么叫走投无路,什么叫绝处逢生?被蔑视,被嘲笑,被称赞,被激励……创业路上,王倩尝遍百味,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那段时间,王倩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拿着厚厚的农业书来到草莓大棚,蹲在棚里,边看边种边研究。学习垄地、搭架子、浇水、施肥,观察草莓生长和病虫害防治情况,遇到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遇人请教。直到天黑,没法干活才回家。回到家里,再和母亲交流、分析情况,母亲睡了,自己再挑灯看书。总结当天所学所感,写到凌晨是常态。

草莓2个月的生长期里,王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连睡觉做梦都在搭架子、做记录。王倩笑言自己腰椎、颈椎都不好,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然而身体累出毛病,草莓却只长茎叶不出果。

资金贷款压力山大,试验失败令人沮丧。顶不住的时候,王倩会到父亲墓前哭诉。哭诉完了,回家继续干。

年7月,王倩终于完全掌握了父亲生前一心想要推广的脱毒草莓苗的种植技术。脱毒草莓苗病虫害少、产量更高,可是没人愿意种植。

如何快速推广优质品种?王倩想到大舅。

大舅的田地居于村田地的中间地带。如果大舅种植收入好,定会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可是任凭王倩如何劝说,大舅就是不愿种植。

原来草莓品种都是自己育苗,几乎不用花钱。这个品种需要买苗,一个棚平白多出1~2万元成本。何况新品种种植难不难、销售好不好,谁敢保证?

怎么办?

趁大舅出门,王倩、母亲两人在其地里种上新苗。

大舅回来之后,目瞪口呆。王倩说话硬气:“反正种上你就不能拔了。我给你保证:到年底,一个棚最少赚5万。赚不上5万,我给你补上。”

年年底,王倩大舅乐呵呵的:“这种草莓苗子能增产三分之一,并且还不容易生病,省时省力赚钱多。”平时,四周邻居常去大舅地里看新苗、问情况。次年,无需多言,四周农民主动找上门跟着种。

王倩说:“村里农民,就是这样,你说,他是不会信的。除非你做出来,他看见了,才会相信。”社员们信服了,跟着王倩,收益越来越好。威信树立起来,管理严格起来,合作社一步一步走向正轨。

从年接手父亲的草莓合作社发展至今,王倩注重产学研结合,不断研究应用新技术,合作社社员的纯收入由起初的每亩2万多元增长到了现在的5~8万元左右。合作社规模从刚开始成立的30户50多亩地发展到户多亩地,成员覆盖城阳、平度、莱西、即墨、胶州以及德州等地区。

“为什么草莓种植收入会这么高?”

“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科技含量高。比如,我们与“中国草莓之父”姜卓俊教授合作,共同研发了“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让草莓提前到了10月至11月上市,破解了我国草莓断档的行业难题。“曹村草莓”的品牌在全国打响。至今,我们已经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科院等高校、科研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已经共同研发成功“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等农业新技术4项,引进农业新品种30余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1项。二是管理严格、绿色健康。曹村草莓色泽鲜亮口感好,糖度比普通草莓要高出6到7度,并且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一次性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的检测。这个认证需要检测水质、土壤、化肥残留、草莓里面的各项微量元素、有机因子等各种指标,要求很高。草莓种植行业中,我们是青岛唯一一家申请通过农业部批准的绿色食品认证的合作社。三是借势近郊游,发展旅游农业。随着近几年近郊游井喷式增长,我们发展气雾式立体栽植模式,这种技术无需土壤,节省空间,还方便游客采摘。”

十几年深耕,王倩已经成为草莓专家,成为合作社的领头人和社员的当家人,带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对于自己的付出,王倩认为自己不过是尽了本份:“我和父亲感情最好。我俩无话不谈。有人问我父亲技术,他从不保留。父亲说只能共同进步、不可藏私。父亲的务实奉献、大公无私影响着我。耳濡目染之下,我觉得分享知识共享技术是理所应当。”

“毕竟是学医多年,一朝转身务农,有没有后悔的时候?”

“从未后悔!学过的知识,我没浪费,都给我爸用上了,”说话硬气的王倩,唯独谈起父亲,柔软起来,转过头去,抹去泪水:“我觉得父亲没有离开我。我常去他墓前唠叨唠叨。我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他没干成的,我替他完成了。现在,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过,如果父亲在的话,他也会想做这些事的。”

言及青年创业,王倩双手赞成:“青年不创业,啥时候创业?青年人有干劲、有拼劲,考虑多了,干不成事。不过创业不易,要多注意,以我自己经历来说,一要坚定信念有韧劲。当我还钱给崔叔叔时,问他:当年借给我50万为什么不要欠条,他说压根没指望我能还上,借给我钱不仅是因为敬重父亲人品,也是因为我身上有股韧性儿,是每次路过我家地时,总是见我在地里忙活,他就想要帮我一把。二是女性创业既有自己独特优势,也更需要家庭支持。我丈夫支持我创业,我婆婆帮助照顾两个孩子。家人是我的强大靠山。三要注重学习。理论重要,实践更重要。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旅游参观是学习,和社员一起聊天是学习。要开阔眼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现状与未来

还原自然生态,打造生态循环

如今,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上合作社实行生产管理“五个统一”,即“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科学种植,统一检测、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所有种苗都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确保品种优良;统一种植标准、科学种植;统一检测,保证品牌;统一包装,树立品牌,方便销售。

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现有自己的技术团队,由种植能手、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农科院的专家组成。技术人员会定期到合作社社员的棚里指导社员科学种植。王倩不仅自己学,也带动大家共同提高。每年免费举办农业新技术培训班10期以上,通过技术讲座、现场操作等形式,向合作社成员传授农业新技术。一些农民成了专业人才,常被人请到外地做技术顾问。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王倩乘势而为,把草莓种苗及种植技术发展到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乌兹别克斯坦。

年5月,王倩与朋友在塔什干建设“金陆农业产业园”,把曹村草莓种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草莓成熟在5月,成熟期只有20天,而在王倩的草莓园里,草莓从10月下旬开始成熟,成熟期长达6个月。

如今,立足曹村草莓的品牌优势、合作社绿色种植和地理优势,王倩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每逢果蔬成熟,举办草莓采摘节、葡萄采摘节、篝火晚会、纳凉晚会等采摘、亲子活动,给农产品增值,给市民增加了休闲场地。绿色果蔬与休闲旅游内容吸引了市民与游客前来采摘游玩,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合作社和农户收入。年共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全年旅游营业收入达到万元,带动产品销售收入余万元。

“下一步,想要发展成什么样子?”

“我要把农业生态循环做出来,”谈及未来,王倩眼里有光:“走,我带你到新区转转。”

乡嫚田园,年3月创办。

新区南边,是孩子的游乐天地。

从蝴蝶标本制作手工室里走出来。一个水池边,家长和孩子正在钓鱼,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有趣,小朋友、大朋友都喜欢。”

王倩介绍:“那边,我还要建个能下去摸鱼的池子。”

“那就更有意思了。创意真好。怎么想到的?”

王倩笑:“我小时候挺皮的,是男孩子性格,天天和一帮小子玩,跟随父亲下河游泳摸鱼。那时候,菜水果一捋就能吃。抓鱼、摸虾的事,必不可少。我小时候怎么吃、怎么玩的,园子就怎么弄。”

往东走,是大棚。

步入一棚,里面是各种小盆栽,旨在方便市民阳台种植。

再进一棚,是“蘑菇城堡”。

“这里面分区种植。这一排种草莓,那边是百香果、蘑菇,还养着萤火虫。”

图片

掀开一个盖子,黑乎乎的,萤火虫还在睡觉,那就看看旁边的蘑菇。

正说着话,王倩把我拽到一边,原来是里面冲出一辆小火车。

游客们正坐着小火车环园参观。

“我去日本时,在景区里看见有小火车,很喜欢,回来就给我们园区装上了。”

向北走,是蝴蝶园,里面生活着凤蝶类、粉蝶类蝴蝶。

我们边走边聊,一只大帛斑蝶翩翩舞过,轻飘飘地歇在王倩手心。

低头看草,王倩看见有虫在动:“这上面长出瓢虫了。等它长大一点,把它拿到草莓棚里,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昆虫。我们养殖各种昆虫、放入大棚,重新把生态农业养回来。还原自然生态,再给孩子自然教育。”

对于未来,王倩信心满满:“一是继续发展现代农业,我们主打曹村草莓品牌,此外还种植了20多种绿色优质果蔬,发展旅游项目,开发采摘经济,推动产业融合;二是对于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三是条件成熟后,再做田园综合体。”

“新园建设对于资金需求大吗?”

“去年开始,我投入了万元建设‘乡缦田园’。创业永远在路上,钱永远不够用,我总是在借钱借钱、贷款贷款。我妈有时会埋怨我:你爸在的时候,俺啥都有,也从来不缺钱。怎么跟着你,啥时候都没钱,总是借钱。做农业就是这样,农业是长线。但是不管怎么缺钱,都会重资科研。我们会不断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发挥科技力量,推进产业振兴。”

一路惊喜不断,但未见草莓,还是心有遗憾。王倩介绍:“曹村草莓供不应求,根本不用推销,买家主动上门。我们采取提前网上下单的销售模式。网上接单之后,才去采摘草莓。”

“最贵时,是几月?”

“最贵是在10月份,一盒草莓1斤左右,12个,每盒元。”

“25元一个?”

“是啊。有次打车出去吃饭。车费20多元,我妈说:就是一个草莓啊。餐费元左右,我妈说:就是一盒草莓啊。农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一点不比城里差。我们村的人家家户户都有车,住的房子比城里大,环境还好。吃的,都是自己种的。我弟弟大学毕业后,原来在城里工作,现在也回来跟着我干。今年有六七拨农大学生来这里实习,他们愿意和我们交流探讨农业的发展情况了,这是此前没有的现象。因为有了自媒体,农业对于大学生有了吸引力。社会在变,大学生心态也在变。农业会越来越好的。当农民,光荣!”

本文来源:大众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