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小檀霞,金钗芍药花。青鸟传心事。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
看过《甄嬛传》的亲们,对“华妃娘娘”头上的“点翠”,都不会陌生。点翠,是中国传统工艺,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点翠工艺,在中国流传久远。自古的帝王服装王后的凤冠,就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月,仍是鲜艳闪亮。“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早在唐代,诗人李峤,就已经在诗句中咏哦点翠之美。
在古代女子如云的黑发上,一只点翠簪,散发着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光彩夺目,富于变化,如幽幽湖水上,点点灵动的浮光魅影衬托下,仕女更是艳若桃李。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点翠工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点翠之翠,即翠鸟之羽。翠鸟,也叫翡翠鸟,是生长在中国福建南部,和广东一带的留鸟,其背尾和双翼,都长着亮蓝色且泛莹光的羽毛。在不同的光线下,可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光彩夺目,富于变化。正因如此,人们才取制作首饰。
清代盛行的点翠钿子,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再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点翠采用的翠鸟羽,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所以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且病死翠鸟的羽毛,好的首饰一般还不用(行话称“暗条”,色泽不行)。
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由于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做成的首饰佩,带起来,可以产生更加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
清代点翠,一般都是宫庭富豪之物,到了清末民初,点翠便在民间流行,妇女无不以拥有点翠为荣,“压鬓钗横翠凤头”成为一时盛景。
正是因为人们对点翠的痴迷,导致翠鸟一度濒临灭绝,陈子昂曾为此曾发感慨: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如今,翠鸟已是国家保护动物,而点翠工艺已经失传。
京剧,发源于年,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其发展和兴盛,与清朝宫廷密不可分。因此,京剧人物中的穿戴规则,也受到清代的审美影响,在贵族妇女的戏曲扮相上,大量使用点翠,以彰显人物身份的尊贵。很多名角,都会为自己,度身定做一套精美的点翠头面。
头面,是指整个头发的造型、饰物,分为“软头面”和“硬头面”。软头面是头发的基础部分,分为线帘、网子、发垫、发簪、大发、水纱等。硬头面,则类似于钗环簪花,分为点翠、水钻和银泡三种。旧时这三种饰物都是用真的翠羽、钻石和纯银制成,这些材质在灯光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能够达到很好的舞台效果。
点翠头面,是其中最华美的一个,象征着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在戏曲表演中只有身份高贵的贵族妇女类角色才能佩戴点翠头面,比如《二进宫》中的李艳妃、《宇宙锋》里赵高的女儿赵艳容等。年轻活泼的青年女子则要使用水钻头面,比如《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拾玉镯》中的孙玉娇等。而贫苦女子只能使用银泡头面,比如《六月雪》中的窦娥,《桑园会》中的罗敷等。
翠鸟,现在已是国家保护动物,出于生态保护的原则,现在,人们多采用仿点翠工艺,来重现那抹魅惑的蓝色。仿点翠一般常见有孔雀羽的,但孔雀羽的防水性较差,遇湿气就会起翘脱落。现代一般用染色鹅毛,代替翠鸟毛,进行点翠工艺的仿制,将鹅毛根据需要,染成深浅不一的蓝,通过巧手装饰,最终做出的成品,粗看几可乱真。
但一些对艺术特别有追求的知名演员,始终坚持,为了艺术效果,哪怕多付出金钱,还是选择,真正由翠羽做的点翠。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刘桂娟,就是其中一位。去年,她在微博上说:“十几年前十二万买的点翠,现在四十多万都买不到,对艺术负责,宁可多花钱,多一倍的翠鸟,也要买最好的”,招致无数鸟类爱好者和网友的口诛笔伐。
在梅兰芳的时代,拥有一整套定制的点翠头面,是很多名角的正常配置。这是他们登台的行头,也是一个演员的脸面。如今,点翠头面,虽然已经几乎不再生产,但很多知名的戏曲名旦手中,多少还是,会藏有一两套珍藏的点翠头面,大多都是师承而来。只有在特别重要的演出场合,才会用来上妆。
但翠鸟胆子极小,目前,尚不能人工饲养,羽毛却要活取,取毛意味着死亡。为了艺术效果杀鸟,违法且不人道。艺术的美,与生灵的命,孰轻孰重?双方支持者展开一场口水战。要解决这个矛盾,不外乎两种办法,一是尽快解决翠鸟的人工繁殖问题;二是解决替代品(其他可以人工饲养的禽鸟羽毛)的染色效果、保质、时效的问题,既保护了翠鸟,又可以让点翠,这个传统工艺,得以保存。
(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