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49431.html今天我让学生把《搭船的鸟》和菁莽的《翠鸟》放在一起学习。孩子们在经过精读和深思熟虑后,他们更喜欢的是《翠鸟》。《翠鸟》原来收录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现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删去《翠鸟》,收录了现在的《搭船的鸟》。都是写翠鸟,《搭船的鸟》写得简略了点,收录的意图可能更注重语文技巧的学习;《翠鸟》写得文学味浓一点,读起来更有味道。孩子们在对两篇文章的对比中,更喜欢《翠鸟》中橄榄色的头巾,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透亮灵活的眼睛……特别是露出水面吹起小泡的机灵小鱼,更衬托了翠鸟动作的迅疾,再加上翠鸟轻轻地停在苇秆上,在风中静默……眼前的翠鸟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首诗。孩子们陶醉于对这文字的解读中。
《搭船的鸟》对于翠鸟的描写更多的是借助色彩加盟,翠绿,蓝色,红色,概括了翠鸟的形象,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内容略显单薄。翠鸟捕鱼动作虽然也很详细,但从外形到捕鱼之间缺乏自然的过渡,给人行文生硬的感觉。看《搭船的鸟》就像看一幅画,眼前是平面的,静态的,好像这只翠鸟在表演给读者看,让孩子学点什么;读《翠鸟》眼前却是一幅立体的图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让人感觉到苇的摆动,水的涟漪,翠鸟的敏捷……读者陶醉于景中不能自拔。
这两篇文章都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翠鸟》提到了“朋友”,《搭船的鸟》更含蓄点,一个“搭”字,把人与鸟的和谐给展现出来。但对于作者情感的表现,《搭船的鸟》则几乎把作者的感情隐去,好像这一块不是要学习的目的;《翠鸟》结尾远远观望芦苇上翠鸟的画面把作者的感情挥洒出来。
我一直纳闷:那么好的文章给替换了下来,也不知道编教材的人怎么想的?语文有工具性的特点,但更不能忽视其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特质。语文教材在兼顾技巧性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文性和艺术性。
附: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人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呀!”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往期精彩
这帮单纯可爱的孩子:孟祥瑞哭了!
远离应酬
中秋随想:儿时的中秋月
敏哥教潭
你的支持让我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