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羽色艳丽多彩,有着一个大大的头、一张看上去显得更大的嘴、瘦瘦的身子、非常短的尾巴,以及一双小得几乎看不到的脚,因背和面部的羽毛闪着金属光翠蓝发亮,因而被称为翠鸟,摄影人通称它为小翠。
小翠上体金属浅蓝绿色,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头顶布满暗蓝绿色和艳翠蓝色细斑。眼下和耳后颈侧白色,体背灰翠蓝色,肩和翅暗绿蓝色,翅上杂有翠蓝色斑。喉部白色,胸部以下呈鲜明的栗棕色。颈侧具白色点斑;下体橙棕色,颏白。雄鸟上嘴黑色,下嘴红色。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下颚橘*色(雌鸟);脚-红色。
小翠常栖息于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常独自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小翠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别看小翠娇小美貌,却相当凶猛,生活在水边的它们不但吃鱼虾,也捕捉昆虫甚至小型鸟兽,进餐前还要将猎物先“摔打”一番。
小翠虽然个头不大,但漂亮的卖相和它认准一个地方捕鱼的习性,使它成为摄影人拍鸟的最爱之一。一个火热的夏日,为了拍小翠我和朋友驱车不远多里从京城前往衡水麻森小学附近的老顽童摄影基地,这里有一窝多只小翠栖息。支好相机坐下,一边享受日光浴,一边充满期待地注视小河里的荷花。
寂静中突然传来清脆的鸣叫声,一道亮蓝色的身影飞速闪过,划破了夏日的宁静。只见那蓝影飞驰中突然来个“急刹”,落在水面上方的荷花上,期待中的小翠来了。
立在荷花上的翠鸟低头不断打量着水面,猛然间那个小蓝点就跳离枝头,一个猛子垂直扎到水下,速度极快。转瞬它又冲出水面,飞回之前停落的荷花上。若非平静的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我简直不敢相信刚才这一进一出曾经闪电般地发生过。要在这短暂的瞬间把它定格在画面里一个字:难,两个字,真难!
小翠嘴中叼着挣扎的小鱼,接着,这只翠鸟像抽风了一般,拼命甩头,当然它不是真的犯病了,而是将嘴中的鱼朝枝上使劲摔打。反复多次后,小鱼停止了挣扎,翠鸟小心翼翼地将鱼头对准嗓子眼,然后伴随着头前后摆动几下,就把鱼整个儿吞了下去。
小翠只有麻雀大小,通常情况下,按照体型比例,它的猎物个头都相当大。因此除非猎物小得可以非常容易地一口吞下,否则它都要进行这个“摔打”仪式。这样可以让猎物在吃之前先死“透”了,至少昏迷不再挣扎,减少吞咽时的潜在危险。此外摔打也可以让猎物“粉身碎骨”,更方便吞咽。
在小翠的菜单中,鱼虾常是主菜。鱼鳍有大刺、虾有额剑和螯肢,因此吃的时候必须有特殊讲究,才能顺利吞下美味而不被扎到。翠鸟吃鱼时,会先想办法调整嘴中鱼的角度,直到将鱼头朝向喉咙,然后慢慢吞下。吞咽过程中,鱼鳍会向鱼尾方向合拢,而不会扎到口腔和食管。
吃虾则是另一回事,虾的额剑和螯肢都朝前,所以必须先从尾巴开始吞。小翠不仅自己吃的时候注重“礼仪”,喂养孩子时也会特别留神这些细节,把鱼头、虾尾先递送到雏鸟嘴里。
小翠吃东西都是整个吞下,其中的骨头并不能完全消化,所以每次饱餐后,过一会儿都会吐出“食丸”。食丸主要由鱼刺、昆虫外骨骼或者其他脊椎动物的骨头组成。
小翠喜欢停在水边突出的枝杆上,这里突出而又贴近水面的荷花跟荷叶就是小翠抓鱼时喜欢落脚的地方。小翠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荷花上了。它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只要鱼鳞银光一闪,小翠便紧夹双翼,头下尾上,全身笔直插入水中,双喙像镊子一样张开,钳住小鱼,然后随即张开双翼,龟缩着脑袋,掉头振翅浮出水面,整个过程前后不过几秒钟。翠鸟把鱼往自己爪子狠狠摔打几下,再将抛向空中,张大嘴住,美餐一顿。
而这一起一落的捕鱼过程便是俺摄影人不远往返千里追求的精彩瞬间,每当这时,必是一阵哒哒哒密连珠般的快门声响起。瞬间,瞬间,意味着机会一闪即失,一错眼珠可能就是千古恨。拍着了飞版的得意洋洋,道声大老远跑来值了。拍不着的,只好拍几只呆立枝头的了解心中烦忧,空叹一声:唉,技不如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翠也真给力,好像知道我们是专为它而来,精彩的跳水表演接连不断,愉快的时间总是那么短,还迷醉在轻脆的快门声中的我们已经到了返程的时刻,带着几分满足,也带着几分意犹未尽挥手告别小翠,拜了您哪。
这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