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持续更新中,阅读答案明天推送中揭晓。
小升初阅读篇目:1、灰椋鸟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灰椋鸟》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文中“好看”一词,是课文的“神”,作者从灰椋鸟的不好看,写到好看。写好看,又是从气势美,写到氛围美,写到姿态美,写到活力美,层层铺排。因此,抓住了“好看”这根线,文中的场面、细节,就像是串在线上的珠子一样,拎起来就是一串。也就是说,抓住了散文的“神”,不但有利于我们“射中靶心”,还有利于我们把文本的结构,巧妙地转化为教学的结构,使教学具有结构美和节奏美。
专心品味文字,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媒介,连ppt也不用,只通过文字和声音,让学生通过想象展现画面。如文中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其声势的浩大与形状的规整,借助媒体往往也无法达成这样的效果。不恰当的媒体运用,会产生负效应,破坏了文字所描述的情境,而想象中的美,却因为不真切而更显一种朦胧的韵致。
课文中语言的表达方式、修辞的表达效果、用词的精准等,都是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品一品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用意?如鱼在水,冷暖自知。长此以往,学生才能长一双会读的眼睛——一个眼睛看到字面意思,一个眼睛能看到字背面的意思。
在《灰椋鸟》一课的教学中,对于文中的拟人、比喻等手法,我不是简单地在知识点层面的
一直觉得,教材中的文章没有出处、不列作者是很不地道的,特别是散文。且不说对作者的尊重,单从教学方面讲,也很不利。“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文本解读:
起初,作者徐秀娟对灰椋鸟的印象并不好,说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她“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徐秀娟“再也忍不住”要去看“有什么好看的呢”的灰椋鸟?她在电视录像里看到了什么呢?如果将电视画面转化为文字描述,会是什么呢?
——答案即课文4、5节。也就是说,正是电视录像里的灰椋鸟“归林”“闹林”的场景,使得徐秀娟“再忍不住了”,使得徐秀娟对灰椋鸟的看法产生巨大变化。这就不能问:“归林”和“闹林”这两小节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神奇力量,使得徐秀娟从心灵深处对灰椋鸟产生翻天覆地的情感变化?
在我看来,主要有四点:
1.生命的壮观。
徐秀娟印象里的灰椋鸟,是一只、两只的印象,这次,她所见到的是无数的灰椋鸟:“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段话中,“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这些词,都准确而富有感召力地突显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这是一种生命的壮观。生命聚集起来的壮观是足以使人惊叹,使人震撼的。你看到一只灰椋鸟,没什么感触,但是,当天空上万只灰椋鸟,整个天空全是灰压压的一片,你就不能不为这种生命的壮观惊叹震撼。你看到一只鸽子,不会有什么惊讶;你看到的是上万只鸽子同时出现在你面前,你就一定会停住你的脚步,你的眼睛,你的脸上将写满惊讶与震撼。徐秀娟,正是被灰椋鸟壮观的生命气势多折服,所吸引。
这种生命的壮观是徐秀鹃用眼睛所看到的,是视觉带来的巨大冲击。
2.生命的热烈。
徐秀娟不只用眼看,也用耳听,她听到的,是“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种生命的喧闹与热烈,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强劲与美好。个体的人,在“飞瀑”“惊涛”声面前,总会流露出赞叹与神会。有一位老师,教学到此,播放群鸟“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的喧闹声,教室里静极了,学生在如此巨大、热烈的生命的鸣叫前,沉浸了,也震撼了。徐秀娟原有印象里的灰椋鸟,是一只、两只的印象,一只、两只的声音,现在,上万只灰椋鸟的生命的鸣叫,她不由得“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情不自禁”,是一种生命被另一种生命的召唤,是生命与生命的应和,碰撞。
这种生命的热烈是徐秀娟用耳朵所听到的,是听觉带来的巨大冲击。
3.生命的情感。
徐秀娟不只是用眼看、用耳听,更是在用心感受:“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文中的灰椋鸟是和人一样有情感的,有母子之亲情,有伙伴之友情,它们互相交流,急切呼唤,这些,全是作者在用“心”倾听,用自己的感情倾听,感应,印证。正是用“心”感受,徐秀丽娟仿佛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鸟的家族,这种生命的情感强烈地感染了她,打动了她。
这种生命的情感是徐秀娟用心灵感应到的,是心灵带来的巨大冲击。
4.生命的美好。
某种强刺激下,人会在一刹那对事物的看法会发生重大改变。灰椋鸟壮观的生命景象,就让徐秀娟对灰椋鸟的看法,于刹那间发生重大改变——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欣赏到欣赏,她正是带着欣赏之情来看晚霞中的灰椋鸟的:“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其实,徐秀娟也知道,灰椋鸟还是那个灰椋鸟,它的背还是灰灰的,嘴还是尖尖的,远远望去还是黑乎乎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徐秀娟对灰椋鸟的情感、看法变了。有一位并不美的姑娘,在舞台上舞蹈,感染、打动了很多人。大家都说,她是在用生命在跳舞。灰椋鸟并不美,此刻,它们就像舞台灯光下的那位不美的姑娘,折射出的是生命的美好。
这种生命的美好是徐秀娟欣赏的视角带来的,是欣赏带来的巨大冲击。
作者徐秀娟对灰椋鸟的看法和情感前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源于生命的壮观、生命的热烈、生命的情感和生命的美好对她的冲击和感染,离开生命,不会有此动人的篇章。
这篇文章,很多语句、标点特别传神,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一个“盘旋”,仿佛灰椋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家”;一个“投”字,有一份急切,有一份依恋,有一份欣喜。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段话对仗工整,排列整齐,比喻精妙。好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不是吗: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叽叽啾啾,
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
整个刺槐林和竹林
讲了这么多,看到这里的家长朋友们一定会觉得解读一篇小学生学习的文本居然需要这么多的文字吗?是这样的。我们如果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一定要把薄的读厚了。读厚了,就是透过文字表面看到了文字内部了。从词语的表面意思体会出了深层次的含义。如果没有这样的庖丁解牛的精神,那真正解读透彻一篇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需要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思考啊!
阅读《灰椋鸟》完成以下两组阅读思考题:
A组
一、读拼音写词语。
ǒurán
shèngzhuāng
huìhé
(
)
(
) (
)
guīmó
gǎnrǎn
qīngsú
(
)
(
)
(
)
qiáoshǒuyáowàng
hūpéngyǐngbàn
(
) (
)
二、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
箩筐
坚强的
基础
挂着
红榜
坚决的
立场
贴着
黑板
坚定的
态度
栽着
杏树
坚实的
性格
三、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四、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在括号里填上相对应的词语。
热闹对城市正如安静对()
节约对光荣正如浪费对()
清澈对泉水正如混浊对()
喧闹对大街正如僻静对()
六、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小燕子搭的窝漂亮。小燕子搭的窝结实、暖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我们很严格。老师是为我们着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出去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帮家里作农活。他跟父亲读点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蛇吃田鼠。蛇能保护庄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修改下列一段话。(使用修改符号)
春天来了,林老师带领到郊外活动。我们沿着平坦的公路走着,一会儿巍我的山峰,壮丽的田野、曲折的小溪,便涌现在我们的眼前。看,百灵鸟在枝头快活地歌唱,听,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遍遍起舞,大家都沉醉在春色中了。
B组
1、第(1)自然段画线句写出了灰椋鸟的外形,是按()的顺序写的。
从近到远、先部分后整体从远到近、先整体后部分
从高到低、先形状后颜色从低到高、先颜色后形状
2、从第(3)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应该填写:
竟然必然果然偶然
3、在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中,作者用“投入”,而没有用“飞入”,是为了表现:
灰椋鸟找到巢就立即落到巢里。
一小群灰椋鸟入刺槐林速度快。
灰椋鸟被高大的刺槐林遮住了。
灰椋鸟累了想早点到巢里安眠。
4、第(5)自然段画线的两个句子是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树林内外鸟儿很多鸟叫声响且有变化
刺槐林的面积很大我们听鸟儿叫入迷
5、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写“夕阳”“晚霞”,目的是:
点明我们观察的具体时间。
表现刺槐林周围环境很美。
点明时间,烘托场面热烈。
刺槐林和竹林都变成红色。
6、第(5)自然段中的“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表达的意思是:
这上万只灰椋鸟也许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也许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否则不会这样热闹。
这上万只灰椋鸟一定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但是没有在庆祝自己的节日。所以会这样热闹。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究竟在做什么,不清楚。
这上万只灰椋鸟一定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不这样的话,不会这样热闹。
7、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我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觉得没看头,后来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决定去看看。在一个下午,我来到林场,选好观察位置,等灰椋鸟归来。看见灰椋鸟整群列队飞回林中,不停地鸣叫。灰椋鸟在夕阳的映照下羽毛变成金红色,呼朋引伴,场面喧闹而热烈。在回来的路上我看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是林场工人的功劳。
我下午来到林场,选好观察位置,等灰椋鸟归来;看见灰椋鸟整群列队飞回林中,听到鸟儿不停地鸣叫;在夕阳的照耀下,归林的鸟儿羽毛变成金红色,鸟儿呼朋引伴,叽叽啾啾,叫声大且有变化;我被这个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忍不住叫了起来。
我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觉得没看头,后来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决定去看一看。在一个下午,我来到了林场,看见地上的棕红色的水杉落叶,走在上面软绵绵的。还看见了郁郁葱葱的竹林和高大的刺槐林。我选好观察位置,等灰椋鸟归来。听同伴喊:“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看见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本文记叙了我和同伴专程来到林场看灰椋鸟,看见灰椋鸟整群列队飞回林中,灰椋鸟在夕阳的映照下羽毛变成金红色,它们翩翩起舞,呼朋引伴;听见灰椋鸟叽叽啾啾不停地欢叫,叫声响亮且有变化。我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忍不住欢呼起来。赞扬了林场工人把鸟儿当成朋友,用辛勤的劳动为灰椋鸟营造一个乐园。
答案见下一期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再走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