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的古董珠宝美极了 [复制链接]

1#

从故宫的首饰典藏珍品之中,我们能看到清代工艺匠人们对线条动静的表现能力和对色彩张力的掌控度。清代后妃的首饰是当时民间饰品工艺的集大成者,每一件必定是精雕细琢,即便以现代人的审美看来,依旧是美不胜收。

饰品选材,从崇尚金银到追求珠宝说到饰品制作的工艺,首先不得不先说一说清代饰品的选材。在明朝时期,首饰的主要还是金银,而宝石珠玉之类,只是起到装饰和镶嵌作用。其实,从元代开始,已经有商人将从伊斯兰进口的彩色宝石运送到中原腹地,但是让宝石真正在首饰上发挥主角地位的,还是清朝的皇室。

下面这款金镶珠宝二龙戏珠钿口,清,长19.5厘米,宽5.5厘米,重69g。钿口长条形,稍有弧度。主体为金累丝二龙并镶嵌东珠4颗,二龙中间饰以红宝石为火珠。二龙以点翠朵云镶边。钿口下为11串珍珠,每挂分别为7颗,以红蓝宝石作坠角。

钿口是装饰在冠帽钿子上的饰物,钿子上除了钿口还有钿花、钿尾等装饰物。这种二龙戏珠纹饰的钿口为清代皇后所使用。

金嵌珠宝圆花,清,直径7厘米。此花为圆形,金质底托上镶嵌珠宝。中心为一颗大块的祖母绿宝石,外围嵌两圈小颗的祖母绿与红宝石,每圈各15粒,宝石皆随形。最外嵌一圈珍珠,共16粒,且外围皆有可系缀的套环。

圆花中心及外圈宝石中所选用的祖母绿宝石号称“绿宝石之王”,它晶莹通透,碧如新柳,肉眼可见祖母绿宝石内部天然生成的包裹体,这些俗称“蝉翼”的绵绺纹等天然杂质是其他宝石所少有的,更是人工制品所不能的,丝毫不影响其本身的价值,也为鉴别其真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种圆花为古代妇女头上的饰品。

银镀金嵌珠宝蝴蝶簪,清,长18厘米,最宽4.5厘米。簪银质镀金,单针。簪柄饰蝴蝶。蝴蝶的身体以银镀金累丝为托,头部嵌红宝石一枚,蝶翅为金托点翠,上嵌红宝石及淡粉色碧玺各两块。蝶须嵌珍珠各一颗。这支簪造型生动,工艺细腻,彩蝶似翩翩起舞,且“蝶”与“耋”同音,是延年益寿的象征。

金累丝九凤钿口,清,长14.5厘米,重47.5g。钿口长形,稍有弯弧度。金累丝九凤,凤头顶大珍珠各一,口衔流苏,流苏的构成有7颗珍珠,中间缀有碧玺、珊瑚、青金石等各色料石及坠角。钿口是清代后妃戴用的冠帽——钿子口沿上的装饰物,其纹饰多样。后妃多用凤纹钿口,有九凤、七凤、五凤等。九凤钿口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

金镶宝石桃蝠簪,清,长17.5厘米,最宽2厘米。金簪一端呈长针状,另一端以各色宝石等为饰,计有蓝宝石、红宝石、翠、珍珠以及碧玺。其中碧玺分别做成蝙蝠和桃实,另有一只翠蝙蝠。簪子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品。清代妇女尤其喜用发簪、大头簪、耳挖簪等,种类繁多,做工精致。

花丝镶嵌将诸多颜色的宝石有序排列在一起,必须具有相当成熟的花丝镶嵌工艺。

花丝镶嵌这项清朝宫廷首饰制造工艺在后来传入民间之后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后也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我国外交的国礼依旧会使用花丝镶嵌的艺术品。

花丝,就是将*金、白金和白银等贵金属的细丝累积在一起,并且制作成造型的中国传统工艺。我们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也会发现有*铜或者紫铜制作的花丝工艺品。

在故宫博物院之中,花丝工艺品不占少数,美轮美奂,工匠们的制作工艺已经是登峰造极。

以前清宫戏中经常看到宫中女子手上的指甲套,也能在藏品中一睹究竟。清代贵族女子有留长指甲的风习,因此,清代常用金银作成指甲套,也有铜镀金累丝、铜镀金镂空等形式的指甲套。

因为花丝的材质必须是贵重金属,所以历朝历代也仅仅在皇宫或者贵族的饰品之中才会出现。清代负责花丝饰品制造的是清朝设立的造办处,几乎全国顶级的花丝工匠都聚集在此处为皇室服务。花丝工艺因为繁琐、难度极高、材料珍贵,更加显示皇族的华丽。

金镶珠翠耳坠,清,一对,长8.5厘米。耳坠为流苏式,金托各嵌翡翠蝴蝶,背面有金针,用于穿耳。下坠珍珠一串,最上一颗为三等珍珠,下有金托,刻“宝源九金”戳记。珍珠串下为茄形翡翠坠角,以荷花纹粉碧玺为托,两侧嵌珍珠。从戳记可知此耳坠为清代民间珠宝店所制。

金镶宝石蜻蜓簪,清,长14.8厘米,宽5.4厘米,重15g。簪为银质。簪柄以金累丝制成蜻蜓形。蜻蜓须端嵌珍珠,腹部、翅膀镶嵌红宝石共5粒,尾部及装饰飘带等处点翠。 此簪累丝工艺细腻精工。装饰题材蜻蜓取其谐音寓意“大清安定”。

白玉嵌莲荷纹扁方,清,长31.5厘米,宽3.1厘米。扁方白玉质,长方片状。器表中部光素,两端镶嵌对称的莲荷纹。图案由各色宝石组成,以碧绿色翠制作枝干、莲蓬、荷叶,粉红色碧玺制作盛开的荷花以及荷叶上的青蛙,红蓝宝石制作小花蕾。

金镶九龙戏珠手镯,清,一对,外径8.7厘米,内径5.8厘米,厚1.6厘米。手镯为金质,圆形,以金栏划分成九格,每格中各錾一团龙,龙口衔珍珠一。手镯边沿錾刻海水纹,内壁刻有“聚华足金”戳记。

从此对手镯所刻的戳记上看应为晚清制作,做工精致,具有很强的浮雕效果。清代晚期,由于财力不足,宫廷造办处的规模缩小,许多金器珍宝只得委托民间金店制造或购买,如“聚华”“宝华”“义和”“宝源”等民间金店,都曾为宫中制造金银器皿。

金镶珠石点翠簪,清,长24厘米,最宽7.5厘米。簪为金质。簪体镂空累丝,一端呈长针状,另一端作精心的装饰:錾刻加累丝五朵灵芝,构成一朵梅花形,每朵灵芝嵌一块红色碧玺。

梅花形的中心部位为累丝篆书“寿”字,寿字中间嵌东珠一粒,松枝及竹叶点缀于寿字周围。灵芝、寿字、松竹上均有点翠。此簪造型生动,累丝工艺细腻精工,纹饰寓意吉祥。

金錾花镶碧玺翠珠扁方,长31.1厘米,宽4.2厘米,厚0.4厘米。扁方金质,单面饰纹。正面在錾刻的席纹地上用翠和碧玺嵌成相间的花与蝴蝶,寓意花耋绵绵。上下边沿分别錾饰梅花纹和绳纹。

扁方头部两侧各镶1颗珍珠,正中嵌饰1只翠蝠,其下有“粤东新长兴足金”戳记。扁方是清代后宫中流行的发饰,其数量与材质繁多。此件为扁方中的精品。

点翠工艺是故宫博物院典藏饰品之中最为亮眼的一项工艺,点翠是将翠鸟的羽毛结合金属首饰制造出的饰品。上文所说到的清朝皇室所喜爱的蓝色,大多便是以点翠的形式大量表现,并且层层交叠、大片使用。

宝蓝色的点翠让整个饰品的颜色更加夺目,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过的羽毛,经过长时间都没有出现褪色的情况,如今我们在故宫博物院之中看到的点翠饰品,经过了几百年都光彩如新。

点翠被皇室用来制作饰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王维曾经写诗《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愤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可见当时的点翠不单单是用在饰品之上,甚至被皇室用来制作礼服。明朝时期,点翠工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朝后妃的首饰之中已经开始用点翠来镶嵌花丝。

到了清朝时期的饰品之中,点翠的使用则是大面积的,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清朝专门设立"皮库",有专职人员负责收集翠鸟的羽毛,供工匠使用。

清朝满族作为统治阶级,他们对于首饰材质的要求和制作工艺的偏好深深影响到民间的审美和风潮。

从故宫典藏的珍品首饰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汉两族交流的审美融合,也能看到满清贵族具有自我特色的审美。

这些首饰纹样造型多变、精致繁复、带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汲取中国传统宫廷首饰的制作技艺,在方寸间的小小饰品之上体现出来,形成了具有满清宫廷贵族特色的工艺品,为中国工艺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力量。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