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辞职是对工作本身的不满年1 [复制链接]

1#

CarlVilhelmHolsoe

10月读7本书:

1、《白日漫游》

第一遍读《白日漫游》的时候,生生给我读抑郁了。但我觉得,那可能是我自己当时状态不好,不是这本书有什么致郁的地方。结果第二遍读,又给我读废了。主要在于,我感觉自己又中枪了。

——她辞职是想要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我辞职则是对工作本身的不满。+1

——上班第一天,挤完地铁抵达公司后,什么还没开始做,他就感到疲惫极了,好像一路上他都在吸收别人身上的困倦之气。+

——我也知道他和我有不少共同点,喜欢的东西都差不多,苦恼的事情也很接近。然而也许正是恐惧于这种惊人的相似性,为自己的脆弱竟有这么多镜子般的分身而感到恼怒,在本该表达慷慨的理解之时,我却竖起来衣领,决定摆给他一副冷漠的脸。+1

——我不想看到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一个我已经让我无法忍受了。+1

2、《青春》

第一遍读《白日漫游》的时候就想到了库切的《青春》。同样是自传体小说,同样是写文学青年的内心活动,写他们渴望女人和爱情,写他们逃离压抑的原生家庭,写他们被大师们的作品穿透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影响的焦虑”,同样是写外省人来到一个更开放、更多元但也更昂贵、更势力的中心地带后的格格不入……同样的题材,各有各的侧重,但豆瓣上的风评和评分截然不同。

我感觉原因在于,后者已经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了,而前者仍然藉藉无名。即便是在豆瓣这种文青聚集的地方,面对同样的题材,对于功成名就的人他们也要宽容得多。

3、《猴杯》

经小伙伴推荐后买了此书,但并没有特别想翻开的欲望,感觉时机不到,可架不住小伙伴后来还向我甩来了电子版链接,就突然有一种不读过意不去的感觉,遂开读。结果读前30页读到想打人,见了*了,怎么这么难读???

第一层的难在于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诡异。

作者写的很多很多事物,尤其是植物和动物压根就不在我的知识面覆盖内。比如他写,“长须猪带着猪仔啃食地上的烂果”、“鱼狗在浅滩捕鱼”、“水蜥蜴浮游水上”,他写主人公“坐在红毛丹树下看书”……一个词两个词一句两句略过跳过也就算了,可架不住它一页页全都是这些,十句里有八句半都带着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第一遍读我试着把这些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的东西全部替换成“一个东西”,一个东西在捕鱼,一个东西在水里,他坐在一棵什么树底下看书……后来发现,不行,损失掉太多了,这样读完跟没读一样。

然后我就开始在百度图片里挨个搜,哇原来长须猪跟我印象中的一般的猪很不一样,原来鱼狗就是翠鸟,不搜一下还以为是水濑呢,咦水蜥蜴好恶心……反正就是,奇怪(又恶心)的知识增加了!

同时发现,作者提及到的一些动植物似乎是婆罗洲这个地方独有的,比如世界上最大的猪笼草,即书名所说的“猴杯”。感觉作者花大篇幅着重写这片热土上生长出的这些奇形怪状的动植物,就是想给读者一个暗示和铺垫:能生出这些东西的地方生长出什么奇形怪状的欲望和罪恶都是可能的。

除此,作者还极其喜欢用比喻,但他的用法很邪。

比如,把屎比成饭。“祖父将他对大蜥蜴的怒气和对鸦片的痛苦抑制合而为一,抽出番刀追杀大蜥蜴,让雉吓得一筒糯米饭似的热屎收缩得隐秘曲折。”

把腐烂的婴尸屁股比成正在溶化的冰激凌。“一具只有下半身的婴尸屁股朝天,消化液外的小臀小阳具被蝇蚋啃去一半,像极了两倍正在溶化的霜淇淋。”

就不过多举例了。

第二层难在于,作者讲述整个故事的方式特别迷幻。其实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他把曾祖、祖父、父亲和雉这四辈人的事情搅在一起写了,再加上第一层的那些障碍,读起来就相当费劲。至于故意不捋顺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没什么嚼头,捋顺了写的话就不剩啥了。

第三层难在于,我有点搞不清作者笔下的厌女心态和阳具崇拜是出于创作需要还是他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后来我觉得还是归于创作需要吧,这样对我来说比较轻松一些,要不我就得立刻去琢磨:我该如何评价一部充满厌女情节的文学作品?一部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的高低与它是否包含厌女倾向是怎样的关系?那样我恐怕会累死在这本书上

就到这吧,我迫不及待要告别这本书了。

4、《夜晚属于恋人》5、《十七个远方》

一口气读完了远子的所有作品。如他自己在《白日漫游》的后记中所写,他希望读者们从《白日漫游》开始读他。确实,他之前的作品都感觉像待加工的半成品。

6、《姜的味道是热的》

十万字的小长篇,一口气读完不费劲。这是读的绵矢莉莎的第二本小说,说实话,已经有点疲了。和之前读过的《不想恋爱》一样,写的都是爱情,笔触都极其细腻。作者对于那些特别微小、转瞬即逝的细节的捕捉和描写实在太强了,经常让我读着读着心里一惊,看到那些我已经淡忘了的绿豆般的小情况和小情绪被作者条条缕缕地精准表达出来,就好像她在透过书页时不时地对我耳语——你的小秘密我全都知道哦。真是让人害怕的阅读体验

虽然疲了,但我还是会读完绵矢莉莎的所有书的,毕竟买都买了!如果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仍然没有更新鲜或更有深度的东西出现的话,那绵矢莉莎就可以进入我的#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作者名单里了

7、《自在的旅行》

是松浦弥太郎和若木信吾合著的一本旅行随笔,前者负责写,后者负责拍,但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怎样,有一些句子读着怪怪的,感觉好像不是出自松浦弥太郎的口吻,不过无所谓了啦。

纽约、洛杉矶、巴黎、台北、东京……不伦是到哪个地方,松浦弥太郎鲜少去热门景点,他旅行的方式通常是挑一个街区,然后开始闲逛,看看这里的自助洗衣店,看看这里的餐馆,看看这里的公园和在公园里跑步的人,回去之后他会手绘这个街区的地图。

旅行当中被他光顾最多的地方是书店和咖啡馆。本书店爱好者看到他在书里提及的遍布世界各地的书店有一种在看星星的感觉,从他旅行结束,到随笔成书,再到出中译本,再到某一天被我从图书馆随手抽出来,星光抵达地球被人类看到的时候,原本发光的那颗星球可能已经不存在了,在我对着书里出现的书店,默默在心里标记“想去”的时候,一部分书店或许已经倒闭了,但没关系,星光是存在的证明。

——抽丝部分结束,下面开始山倒——

10月买了13本书:

1、《20世纪的书》

手机一响,唯一能让我立刻解锁的只有多抓鱼的到货提醒!

因为一些书过于抢手,所以基本上一有到货提醒我还来不及细看是哪本书到货,就会先火速把钱付了,付完钱之后再翻回去细看,哦原来是这本书有货啦。

但常在河边抓鱼,哪能不湿鞋,偶尔也会出现,付完钱之后仔细一看,咦?这是什么东西?讲什么的?我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标记了这本书?我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显然,《20世纪的书》就是后者。书到手之后发现,这是一本书评集,是《纽约时报书评》精选,最久远的一篇书评是年评亨利-詹姆斯的《波音顿的珍藏品》的,最近的一篇也要追溯到遥远的年,应该算是覆盖了上世纪绝大部分重要的作家。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本按图索骥的工具书。

2、《西方正典》

如该书副标题“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所示,这是一本分析西方文学大师经典著作的书。跟《20世纪的书》一样,到我这都是读书指南。

3、《零年: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理想国的M系列之一

4、《夜行货车》

说来惭愧,我今年才分清楚陈嘉映和陈映真是两个人。今年陈映真的小说首次在大陆出了全集,和这本《夜行货车》一起出版的还有《将*族》和《赵南栋》,没敢冒然入手全套,怕不对胃口,在三册书里挑了《夜行货车》,因为它的书腰上用加粗的黑字印了一句:上班,是一个大大的骗局。

5、《过去与未来之间》

汉娜-阿伦特的随笔集,写*治困境和文化困惑。我试试看能不能读懂。

6、《哪啊哪啊神去村》

算上这本,三浦紫苑的长篇小说我应该就收齐了,三浦紫苑值得。

7、《如何停止不开心》

这本书副标题是“负面情绪整理手册”,如果我读完了没有更开心,我就会给它一个差评!

8、《雨》

读马华作家张贵兴的《猴杯》读崩溃了,被他密度极大的遣词造句搞得极其疲惫,同时也特别好奇,马华作家都这个写法嘛?所以就买了这本*锦树的《雨》。

9、《使女的故事》

之前读了一个开头,觉得过于致郁,就没有继续读,这次要鼓起勇气读完它。

10、《证言》

这本算是《使女的故事》的番外篇。

11、《欠踹的背影》

在对绵矢莉莎感到疲倦的时刻,她最难抢的一本书欣然到货,过于讽刺

12、《护身符》

波拉尼奥的书越买越多,读完的仍然只有那一本《帝国游戏》

13、《想象共和国》

之前大致翻过阿扎尔-纳菲西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这本也是写她的经历和文学的。

这个月就这样啦,没有卖书,地上的书它越摞越高。

往期读书笔记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年4月

我们对爱的期望总是比它可能满足和实现的要高得多

年5月

一个失败的人类标本

年6月

沮丧的夏天,以读书作为发泄

年78月

像是被判了无期徒刑,必须在这座城市、在这家公司把牢底坐穿

年9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