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蛇之妖娆,龙之万象,汉藏文化中的ldq [复制链接]

1#

华夏子孙自称“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认同感最强的文化之一。龙的原型为蛇,龙文化信仰源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对蛇图腾的崇拜。

在记录上古神祇和神话的《山海经》《南华经》《搜神记》《淮南子》《列子》等资料中,人类崇拜蛇图腾的现象十分多见。

古代神话里掌控洪水的水神共工是炎帝后裔,人身蛇尾,经常呼风唤雨祸害百姓;共工的部下相柳,九首蛇身,因凶神恶煞、食人无数而成为有名的恶神;钟山神兽烛九阴,人身蛇尾,浑身赤红,它的嘴里时常含着一支蜡烛,以其光照亮九泉之路;创世神伏羲和女娲也是人身蛇尾,人们常在画作中以蛇尾相交的形象表现二者,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

古代传说中吃人的怪兽窫窳为人首蛇身。

漫画中的水神共工。

出土文物拓片上的蛇尾人,头冠似乎是5头蛇。

*阿斯塔纳墓中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修复图)。

另外,在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中,四御尊神中的第四位天帝——后土也是人身蛇尾。《礼·月令》曰:“中央土,其帝*帝,其神后土。”传说后土娘娘胸前双手握住腾蛇,背后长有七条手臂。《楚辞》曰:“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由于后土娘娘掌管着天地阴阳以及人死后的幽冥世界,又有哺育万物的职责,所以被称为“大地之母”,又称地母娘娘、地母元君。远古时代,后土与*帝同列中央之神,汉建“后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说。

位于山西运城的后土祠。

道教壁画中被众神拥护的后土娘娘。

有趣的是,距离华夏文明千里之遥的青藏高原,在新石器时代的古象雄文明时期,象雄人及后来的古格人对大地之母——“龙母”的崇拜现象也同时存在。在西藏阿里托林寺的壁画中可以看到诸多人身蛇尾的“龙母”“龙女”形象,造型生动,耐人寻味。

苯教经典《十万龙经》中记载:世界起源于龙,龙是世界之母。“龙母的头部变天空,右眼变成月亮,左眼变成太阳,四颗上门牙变成四颗行星,龙母睁开眼睛白天就会来临,闭上眼就成黑夜,龙母的声音形成雷,舌头形成闪电,呼出的气形成云雾,眼泪形成雨,她的鼻孔产生风,血液变成海,血管变成江河,肉体变成大地,骨骼形成山脉。”这则神话是典型的西藏原始信仰——苯教崇拜自然万物的产物。

托林寺壁画上的龙母。

托林寺壁画《龙女听法图》。

相应的,在汉地古代传说中,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一个被应龙孵化的、龙首人身的巨人盘古凭借着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这则神话传说也是人类崇拜自然的反映。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勐来乡境内的沧源岩画考古中发现,岩画中有一内容:一人头上发出太阳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手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的传说正好契合,印证了盘古神话信仰早在~前就已诞生。

从以上可见,“鲁母生万物”的创世传说与汉族的后土信仰、盘古信仰有诸多类似之处。

云南沧源壁画。

龙母,亦称为“鲁女”或“鲁母”。

“鲁”,在《藏汉大词典》中的解释是龙,梵音译作“那伽”;佛教典籍中所说“八部众”中一类水栖的人首蛇身的畜牲。可见《藏汉大词典》将源于印度文化的神灵“那伽”与西藏原始信仰的“鲁”视为同一种生灵。

但在印度,“那伽”实际上是一种多头、长身、型似眼镜蛇的水属生物,无足无角,据说它有宫殿、喜财宝,具有控制水、行云雨的能力。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传教扩大佛教影响力,印度本土的“那伽”信仰渐渐附会上中国本土原有的“龙”信仰,在佛经中把“那伽”翻译*,也就是佛教天龙八部中的龙众。

公元8世纪,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后,受西藏原始信仰苯教文化的影响,西藏的“鲁”文化也和印度的“那伽”文化融合。“鲁”“龙”“那伽”,实际上人们已经分不清楚三者的区别。

托林寺壁画中长着独角的龙。益西摄

西藏日喀则巴喇普寺壁画上的龙,似乎是传说中的一种象鼻龙。范久辉摄

在藏族文化中,“鲁”与“龙”也不可等同而语,二者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能对气候、雨水、财富、疾病等造成影响。不同之处在于,藏族的龙有两种,一种叫“朱”(藏文为?????),“朱”是一种动物龙,不能以人和神的面目出现,外形与汉族信仰的龙相仿。一种叫“鲁”(藏文为????),“鲁”则为藏族百姓所说的龙族,是一个居住在大海、湖泊、江河、沼泽、瀑布、水池、山岩、土地、树林等这些地方的一个种族的统称,所以它不仅只有龙的形象。另外,“鲁”神也是苯教九位创世神之一,随着苯教的发展,“鲁”族龙神的形象不断被社会化和人格化,并赋予善恶观念,社会职责愈加明晰,家族愈加庞大,种类愈加复杂。

所以,“朱”是“鲁”的一种,但“鲁”绝不等于“朱”。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鲁”“龙”“蛇形龙”文化的起源十分久远,它极有可能是汉藏等民族的共同信仰,在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等其他民族中也有流传,包括满族、达斡尔族的萨满信仰。

托林寺壁画上的龙女,头顶有伸出的多个蛇头,显然受到印度“那伽”文化的影响。

始建于公元年的托林寺是阿里地区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发源地。托林寺壁画中有大量不同身姿、头顶蛇饰的龙王、龙女、蛇、摩羯造型。龙女们上身曲线优美,脸部娇美动人,下身是蛇身,盘曲而坐、蛇尾上扬,展现出古格壁画的艺术内涵。

托林寺白殿东壁壁画宗喀巴大师像上方的蛇身供养天女。托林寺壁画中,两位力士托举的踏云团龙明显具有汉地龙的形象。

日喀则地区的夏鲁寺始建于公元年,以汉藏结合的建筑风格闻名西藏。护法神殿前厅北壁上的龙凤图中,青龙与金龙双龙戏珠,龙头上犄角耸立、龙鬃翻飞,红眼暴睛、獠牙可怖,呈现出浓郁的汉地龙文化特色。夏鲁寺大殿外墙的《佛本生故事》壁画中,也有若干婀娜多姿的龙女形象。龙女们有红、白、*、绿四色,蛇尾蜷曲,姿态优美,面容娇俏可爱,双手捧日轮或鲜花,作供养佛陀状。

夏鲁寺护法神殿墙壁上的龙凤图,呈现出浓郁的汉地龙文化特色。益西摄

日喀则夏鲁寺壁画中的龙女供养图。益西摄夏鲁寺壁画上的“财富子”,上身为人,下身为交尾蛇身。益西摄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投生人间时选择父母,父亲是“年”的后裔,母亲是“鲁”的后裔,因为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即天、地和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做“赞”,地上的神称为“年”,地下的神称为“鲁”,即是常说的龙族。

西藏拉萨北郊娘热山沟里曲贡遗址,距今年,遗址中发现刻有蛇纹的陶片,显示出藏族古代氏族部落就崇拜鲁族龙神。

位于*河与浑河交汇处的内蒙古清水河县发掘出距今多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两条巨型鱼龙形夯土雕像,头尾相对,眉眼、鳞片、躯干、背翅栩栩如生。

山西襄汾县陶寺出土了距今约年前的“龙纹彩陶盆”,陶盆上的蛇形龙蜷曲如C型,有蛇或鳄的鳞身与长嘴、长舌,身形蜷曲中,身旁以云纹烘托,展示蛇形游龙遨游空中的意境。

甘肃广河县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中有一件人首陶器盖,人首上塑有双角,头后雕有一条蛇。陶器所塑造的人就是正在举行巫术仪式的巫师,人首上雕塑的“长有犄角”的蛇被称为“戴蛇”,巫师在主持巫术仪式时的戴蛇装扮体现了蛇在巫祭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件彩绘帛画,画面呈T字形,画的内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天上,中央绘有一位人首蛇尾的神,右边是太阳,左边是月亮,下有对坐的神人和相对的神龙。中部是人间,下部为地下世界。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绘帛画中,人首蛇尾的神位置最高,显示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

*喀什疏附县艾孜来提毛拉山上一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遗址,出土了一块陶瓷器皿的腹部残片,上部为一深目隆鼻满脸络腮胡的婆罗门头像,下部是一条波浪形前行的蛇形龙纹图案。

代表古龟兹文化的*拜城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第69窟是公元7世纪上半叶古龟兹王供养的龙王窟。该窟内龟兹国王夫妇供养像中,有5条蛇形龙绘于王后冠冕之后,似乎想表现龟兹王后是龙女的身份;被供养的龙王夫妇被笼罩在祥云瑞气中,云气中各有3条立式排列、互相对应的蛇形龙。

两汉时期西域有三十六国之说,其中楼兰国统一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精绝国等诸小国,都城建在尼雅,地处昆仑山北坡。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蛇形龙“在中原地区十分少见,明显具有印度佛教文化中龙的特征”。

……

克孜尔千佛窟中壁画上的蛇形龙。益西摄

克孜尔千佛窟壁画中的人面大鹏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是龙族的克星,以龙族为食。

可以说,大量蛇形龙形象的考古遗址发现、日常生活中图像符号、苯教文献等文字文本、《格萨尔》史诗等口传叙事都是汉族“后土”、藏族“鲁”等诸多龙文化的物证和物化体现。

“鲁”神话不仅与华夏文明的上古神话有渊源,在佛教传播的丝绸之路上广有涉及,在印度婆罗门教经典书籍《奥义书》中的《梨俱吠陀》亦有记载。

华夏文明信仰的龙,具有较多的蛇的形象和属性,印度信仰的龙也一样,与蛇形有着密切关系。在佛教的绘画雕刻艺术中,龙王的头部后面一般都有一个展开的有3个、5个、7个或9个头状物的蛇冠。佛教中有此形象的代表是龙树菩萨和龙种上尊王佛,二者头顶上都有伸出来的7个或9个蛇头,代表着他们与龙族有极大的缘分。

前章提到的拉达克女人的蛇形头冠也与祖先“鲁”信仰有关。贵重华丽的头冠形如蛇冠,其实是龙冠。在信仰中,龙族掌握着人们的财富、生育、疾病和幸福,佩戴蛇冠所求的皆是如上希冀。

传说龙树菩萨从龙族处取得佛经典籍。

唐卡中的龙树菩萨(雍和宫藏)。

龙种上尊王佛。

拉达克女人的蛇龙形头冠,据说源于那伽信仰。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的传说约有20则,其中西域5则,北印度5则,中印度10则,而南印度1则也没有。从内容来看,龟兹、于阗的龙传说与中国古代的龙传说很相似,有乘龙及龙与女性交合而生“龙裔”的传说,与佛教毫无关系。但《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葱岭以南、邻近印度的龙的神话传说,其内容则与佛教人物有关——这似乎可以说明西域是中国龙文化传入印度的一条路线,或者中国的龙文化与印度的龙文化交流交融的路径。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唐玄奘出行路线,似乎是中国龙文化与印度龙文化交流交融的路径。

龙(不丹),与中国龙形象略有区别。

蛇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前身,就是所谓“龙蛇同源”说。“龙”是由最初的“蛇”形,逐步向以“蛇”为主体,发展为长着牛头、鹿角、羊须、马鬃、猪腿、鸟爪、鱼鳞、狮尾形状,综合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从神话意义上来说,华夏子孙大概更愿意做龙(蛇)的传人,而不是女娲随性用泥巴点地造出来的“土人”。以“地母”为代表的龙文化,表现出的是中国汉藏等各民族、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所追求的崇高、繁荣、幸福的意愿。仰之弥高,祈之深远,无论生在何地,祖先们寄予子孙万代的总是最圣洁最吉祥的祝福。

撰文:曲莹益西未署名图片:中国国家地理、网络供图声明:文字版权归撰文者所有,未经同意,请勿摘编使用和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