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0729/4435851.html来源: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水同生命互相依
下面小编带您
重新认识湿地
(第二篇湿地生态系统)
一、湿地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在水面或水体中营浮游生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型细小、缺乏或仅有微弱游动能力,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特点。海洋中常见的浮游生物有硅藻、甲藻、原生动物、水母、栉水、桡足类等。淡水中常见的有硅藻、甲藻、金藻、*藻、裸藻、绿藻和蓝藻等植物,以及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动物。许多种浮游生物是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有的种类如毛虾、海蜇可作为人的食物;有的还可用于肥田或作为制药的原料等。在环境保护中,有的种类可作为污染的指示生物。
二、湿地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它们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鸟类等其它生物的食物,也常作为环境检测的重要指标。
底栖动物分类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五种类型:
1.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管栖多毛类、苔鲜动物等。
2.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的海蛇尾等。
3.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
4.底栖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及海星等棘皮动物。
5.自由移动型---在水底爬行或在水层游泳一段时间,如水生昆虫、虾、蟹。
三、湿地水禽
1.游禽主要特征脚趾间具蹼(蹼有多种),善于游泳和潜水。尾脂发达,能分泌大量油脂涂抹于全身羽毛,以保护羽衣不被水浸湿。嘴形或扁或尖,适于在水中滤食或啄鱼。代表种类有绿头鸭、濡和潜鸟等。
2.涉禽外形具有“三长”特征,即喙(嘴)长、颈长、后肢(腿和脚)长,适于涉水生活,因为腿长可以在较深水处捕食和活动。它们趾间的蹼膜往往退化,因此不会游水。典型的代表种类是鹤和鹭。还有体形较小的鴴类和鹬类。湿地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和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据目前统计,我国有湿地水鸟12目32科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有10目18科56种,属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水鸟有10目25科种。按居留型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留鸟和旅鸟4类,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和旅鸟。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有记录的就有9种,占60%;全世界雁鸭类有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
3、湿地水鸟的迁徙
根据我国学者多年的研究,初步认为我国湿地水鸟有以下三个迁徙区:
1、西部候鸟迁徙区:该迁徙路线为东亚一印度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内蒙古西部干旱草原,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高原草甸、草原等生境中繁殖的夏候鸟,如斑头雁、鱼鸥等。它们迁飞时可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山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至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支越冬,西藏地区的候鸟除东部可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外,估计大部分大中型候鸟也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
2、中部候鸟迁徙区:包括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地区和陕西地区的候鸟,冬季可沿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以及经大巴山东部到华中或更南的地区越冬。
3、东部候鸟迁徙区:该迁徙路线既是东亚一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水禽迁徙的最重要路线,包括在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繁殖的水鸟,如鸳鸯、中华秋沙鸭、鴴鹬类等。它们可能沿海岸向南迁飞至华中或华南,甚至迁到东南亚各国;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除上述可能迁徙路径外,还应包括冬季由蒙古和前苏联亚洲部分迁来我国越冬的部分冬候鸟,如黑雁、蒙古沙鴴等。另外,还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某些种类的候鸟,因季节影响而进行的短距离迁徙和某些某些种类所作自西类向东的迁徙。
四、湿地鱼类
鱼类是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颚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分布范围很广,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包括硬骨鱼和软骨鱼两大类。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58.2%,淡水中的鱼类占41.8%。
五、湿地两栖类
两栖类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用鳃呼吸,有侧线,无成对附肢,适于水中生活;成体一般用肺呼吸,侧线消隐不见,有五指型附肢,大多栖于陆上,少数水中生活。皮肤裸露,有粘液腺,借以润湿皮肤,并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分为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分为大、小循环但不完全。体温不恒定。发育经过变态,或者变态不显著。现存两栖类可分为无尾目(如大蟾蜍、黑斑蛙、金线蛙、狭口蛙)、有尾目(如东方蝾螈,大鲵)和无足目(鱼螈)。全世界有近种(亚种);我国约有种。
六、湿地爬行动物
爬行类(Reptilia,或称爬虫类)是一类属于四足总纲的羊膜动物,分类上的层级为纲,较新的命名是晰形纲(Sauropsida)。现存的爬行类包含四个目。
七、挺水植物
根生长于泥中,部分茎长于水中,部分茎、叶挺出水面,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种特性,陆生较强。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特征,叶子表面具厚的角质层,能保护水分;在水中的部分具有水生的特性,常具发达的通气组织,根相对退化。主要分布在水深1.5m左右的浅水区或潮湿的岸边。
八、沉水植物
根生泥中,茎、叶全部沉没水中,仅在开花时花露出水面,植物体茎叶的构造具典型的水生特性,通气组织发达,整个植物体都能吸收养料和水分。主要分布在水深1-2m处,分布的深度受透明度的制约。
九、浮水植物
浮水植物又可以分为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植物体根、茎生于泥水中,有浮叶(水上叶)和沉水叶(水下叶)之分。水上叶具长柄浮于水面,贴着水面的部分叫背面,正对着太阳的部分叫腹面,背面常长有气囊,叶的腹面具有气孔。水下叶细裂丝状或薄膜状。茎常弯曲于水中,长可达1-2m。主要分布在水深1-3m的区域内。
十、漂浮植物
植物体漂浮于水面或水当中,根不着地,根系退化或须状根,起平衡和吸收营养的作用,叶背面常有气囊或叶柄中部具葫芦状气囊。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静止小水体或流动性不大的水体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