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诗里的博物志 [复制链接]

1#

唐诗是我国文化传承的经典,数千年屹立不倒如璀璨明星。今天我们就走进唐诗,来一场唐诗中的博物盛宴。

01

海棠

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

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

(唐薛涛《海棠溪》)

冬去春来,海棠盛开,诗人漫步在美如烟霞的海棠林中。一条清溪在海棠树下缓缓流过,水里游动的鱼儿身上都映着花的倒影。好似“皆若空游无所依”。在这个世界上,如此美妙的花儿竟然没人能理解它的灵气,人们只知道竟相用海棠花汁漂染红色的轻纱罢了。

海棠花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被誉为“国艳”。古人很早就开始种植海棠、观赏海棠。唐代的《百花谱》一书详细描绘了海棠高雅的外形和美丽的花朵,并且将海棠称作“花中神仙”。在古代,海棠是名贵的花,与牡丹桂花齐名,也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历代文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常用它来比喻高洁的品质。

海棠花,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花瓣卵形,长2.5厘米左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红色。

02

凌霄

有木名凌霄,戳秀非孤标。

偶依一棵树,遂抽百尺条。

(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有木名凌霄》)

有一种草木名叫凌霄,生来本没有独立的风标。偶然攀上高大的树木,这才抽出百尺长的枝条。

凌霄又称紫葳,是历史悠久的藤本植物。早在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了古人对凌霄的记载:“苕之华,芸其贵矣。”说的就是凌霄。说了这么多,我们得看看本尊了。

啊!不是这个“凌霄”,是下面这个。

凌霄花,借气生根攀援它物向上生长,羽状复叶,花鲜红色,花冠漏斗形。

凌霄,因为其勇于攀登的生长方式,古人们多引用凌霄来表达自己高洁、远大的凌云壮志。宋朝宰相贾昌朝曾在《咏凌霄花》一诗中写道:“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便是隐喻自己与之一样,都是拥有积极向上的品格。

提到凌霄花,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满墙的藤条枝上,凌霄抽出团团簇簇橘红色的花朵,花枝从高处悬挂,一片艳丽。不要摘凌霄花哦!因为凌霄花虽然美丽、无*,但它的香味闻久了会伤脑,花粉对眼睛的刺激性也比较大,不小心进到眼里会引起眼睛红肿哦。

03

枇杷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唐杜甫《田舍》)

微风轻轻吹拂着缕缕柔软的榉柳枝,一棵棵枇杷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说起枇杷,不由得让人想起那首送友人一包枇杷果却写成琵琶的《枇杷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不过枇杷的得名确实因为因叶子和果实的形状似乐器琵琶而来的。

枇杷,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常绿小乔木,果实球形或长圆形,果期5-6月。

古人早在隋代就开始种植枇杷,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被人视为“珍果之物”。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选自《初夏鲜果第一枝》)的诗句,来形容当时枇杷栽培的盛况。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乃和胃降气,清热解暑之佳品良药。”枇杷在秋天养花蕾,到冬季绽放鲜花,春天结果实,到了夏天果实才能成熟。因此,古人认为枇杷吸收了一年四季的雨露精华,是“果中之皇”。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营养丰富,还有润肺、止咳、止渴等功效。枇杷除了可以直接食用外,还能制成枇杷罐头或酿枇杷酒。

04

翠鸟

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

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

(唐钱起《衔鱼翠鸟》)

鸟全身长着闪光发亮的翠蓝色羽毛,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的色泽,光彩夺目,富于变化。因而被称翠鸟。

翠鸟,佛法僧目,属中型水鸟。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嘴和脚均赤红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诗人陈子昂曾在诗中感叹:翠鸟绚丽多彩的羽毛是它的才华,却又因此逃不过被人类捕杀的命运。在古代,有一种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叫“点翠”。古人把翠鸟的羽毛镶在金丝、银丝圈定的各种纹样的图案上,美得让人惊艳。“点翠”所用的羽毛,必须从活翠鸟身上直接拔取,才能保证颜色的鲜艳华丽。可怜的翠鸟在拔掉羽毛后,很快痛苦地死去。如今翠羽已完全可由别的材料替代,而点翠的传统手艺重在“点”,不在“翠”。翠鸟也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伤害翠鸟可是违法的行为哦。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往期推荐

诗人与酒

诗中有茶韵——品诗词中的人生茶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