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外译系列红色海洋我们生活在,熊熊 [复制链接]

1#
北京儿童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213608.html

我出生在海底深渊,这里生活着人类的族群。
  其时,这水世界已无处不是红色。深深浅浅的水层都一片焰火般亮丽。无计其数的海生细菌、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于一夜间获得了发光的本领,而亿万张来历不明的赤色金属碎片,也孢子般闪闪飞舞,使无边无际的汪洋在亘古未有的高温中沸腾。
  人们把大海叫做原汤。此刻,这原汤中的一切事物就这样熊熊燃烧着。除了这摧毁形体、感官和岁月的大火,便是那难以言说的千钧压力。它作用在水栖人柔弱而单薄的身躯上,使我们感知到生存的不易。
  我出生后看见的第一样东西,是妈妈年轻而华美的赤裸身体。这使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印象:海洋本身的性别,其实就是女性。
  由于分娩的缘故,妈妈粉红色的皮肤上呈现了大串明亮的黑斑,漫渗出一层层浓郁的*色液体,这样便把大量的多余盐分排出到体外。
  妈妈在嘘嘘叫唤,把痛苦和喜悦通过低频声波在浩淼的大洋中传送。不一会儿,周围有了动静。
  游来了几个年老的男人。他们把盖龟一般的丑陋头颅探进洞穴,看见是女人在生育,便趣味索然地游到了远处。妈妈难过地闭上了眼睛。
  但是,过了一会儿,一个男人又偷偷摸摸地折了回来。
  他背负着一副用温鲸坚韧皮囊制成的口袋。妈妈的眼睛又懒慵地睁开了,犹豫地放出微弱的亮光。男人略显慌张地用海藤把口袋系在女人身旁的礁石上,便害羞地游走了。
  这时,妈妈失*落魄地看着他的背影,猜想他就是我的父亲。她记得她和他之间仿佛发生过什么事情。
  但是,确切是不是有过那种事情,她也委实不敢肯定。在深海里,因为水压的缘故,大多数人类成员忘性很大,只能记起不久前的事情。
  妈妈的存在给男人带来了另一种压力。她诱引他们,让他们手足无措,与他们重复同样一种行为。因此,说到底,谁是我的父亲都无所谓,也没有意义。
  男人们仅在这一段时间里呆在深渊,做女人的性伴侣和庇护者。不久,他们就会成群结队地浮游到另外的海域,去寻找新的食物和别的女人。
  在人类生存的这个炽热而闪烁的世界里,一切过程都分外的短暂。大概与女性相处就是如此的吧?这是我即将面对的现实。

——以上出自韩松《红色海洋》开头

BOOK

国内SF文学顶流杂志《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绝不会不知道国内的科幻“四大天王”——何夕,刘慈欣,王晋康,韩松。

本期推荐

《红色海洋》韩松

ABOUT

本期小编们要给大家推荐的,就是四天王中的“暗黑天王”韩松的长篇科幻巨作《红色海洋》。

说起来,四天王的文字从阅读体验上就给人各不相同的感觉......

何夕的文字往往直击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大刘的宏大想象震古烁今,王晋康的文风苍凉冷峻,有悲剧美学那味儿,韩松则脑洞奇诡,暗黑的氛围不时让恐惧渗入心灵。

韩松除了是一名SF大咖之外,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和中层领导,他一边忠实报道着国内外的重大时事,一边让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驰骋在无边的黑暗宇宙中。

《红色海洋》虽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其实是由许多中短篇构成,不过从属一个世界观之中。它所讲述的是“水栖人”(即如小说开头所写,水栖人如同其名一般,是居住在红色海洋之中,身体已经异变为能够适应水生环境,同时有着独立思想的后人类种群)的故事。

小说第一部分的故事相对最完整,讲述了某一代海洋王“我”的一生,那时海底文明陷入蒙昧,水栖人面临灭顶之灾,文明的出路在哪里,韩松的指向令人毛骨悚然,那就是——吃人。

还没有成长为海洋王的主角求教海底的先知,询问部族的前路,先知告诉他:文明的本意便是吃人。先知吟唱起一首据说来自陆地祖先的歌谣,那歌唱的是:

炎帝*帝啊,率熊罴虎貅之*,吃人无数;殷纣王呀,杀死姬昌长子伯邑考,做成肉羹,送给姬昌吃;春秋霸主齐桓公呀,吃掉易牙献上的儿子,而那弄臣只是为表忠心;晋国公子重耳呀,流浪十七年,介子推割下腿肉做汤给他吃……一直唱到民国时期中原大旱,“舅舅锅里煮外甥,女人锅里煮女婿……”

对于水栖人而言,从未见过陆地的他们早已忘记了祖先的历史,但是这首满载吃人历史的歌谣却代代相传,尽管连先知都不知道里面的桀纣文王、宋元明清到底是什么意思。

水栖人本来也不吃人,但因为生态恶化,海底动植物越来越稀少,包括主角在内的水栖人都开始食用同类,并主动掠杀同类为食。仿佛一旦开始吃人,别的食物就再也满足不了口腹之欲。

听了先知的话后,主角在同伴的帮助下开始改革。他意识到猎杀不能完成种群的延续,也就是无法产生“文明”。于是他将俘虏来的妇女豢养起来用于生育,生下来的孩子一部分用来当食物,一部分培养成战士,用于继续征伐和繁衍。

书中这样写道:“文明就这样开始了,族群逐渐恢复了活力,海洋呈现出新的希望。”

新一代的海洋王也由此诞生,他还找到了传说中先祖生活的海底城。但是,海洋王的后代对奠基于吃人的秩序产生了怀疑,最终联合被当作食物的其他水栖人推翻了海洋王的统治。年迈的海洋王凄凉地回到自己出生的那片海域,他觉得一切的过往如同一场大梦。韩松笔下的海底世界是美丽、神秘而又恶*的,这正是人类眼中海洋的形象,故而海底文明的逻辑将迥异于陆生文明。可是,韩松对吃人的痴迷显然令读者感到不安。在他的笔触之下,吃人从一开始的血腥而残忍,逐渐变成一种带有神圣感的宗教仪式,仿佛蕴含了文明的一切密码。这样的写作无疑挑战并刺激着读者的认知。

读韩松的体验并不快乐,他的小说不是为了让你读懂,毋宁说只是让你感受。《红色海洋》的设定很简单:未来东西方文明发生核战,地球毁于一旦,大多数西方人移民外太空,东方国家则研发出水栖人,让他们在海底继续传承文明。人类还在海水中播下一种可以散发红光的细菌用于照明,于是海水成为红色。海洋的生态环境在核战之后愈发恶劣,海底文明经过一次次的兴衰轮回(有如三体文明),水栖人最终和红色海洋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生命形式,而陆上文明也开始复苏,历史重新开始。

刘慈欣认为韩松是三维式的写作,而其他科幻作家只能摸到二维,包括他自己。韩松写的根本不是科幻,而是神话,这也正是他不可理喻的地方。神话,不能被理解,但我们莫不生活在被神话笼罩的世界中。正如水栖人永远读不懂大海。

注:以上书评引自雨石《韩松红色海洋读后》,刊于“灯舍艺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