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幸福教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复制链接]

1#
中医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8/5730287.html

古城天气好,冬景似春华。恰逢迷茫处,研讨正当时。进入五年级,学生的教材突然换成统编版,不同版本的教材怎样紧密衔接?改编进来的多篇长文怎样短教?新增的阅读策略、习作单元教什么?一个个新问题成了教研组常谈的困惑。荆州市首届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堂教学观摩及研讨活动,如久旱后的及时雨,召唤着我们学习的步伐。且不说本次活动的顶层设计有多么精细,也不说专家名师的上课培训有多么精美,单说省教研员李作芳老师亲临讲座、市教研员焦鹏程老师下水授课,就足以令人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带着困惑有幸观摩教学,聆听讲座,着实令人有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之感。

目标设定:

“百花齐放”不如“一花独放”

如果把统编教材比作一部完整的小说,那么,每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便如故事情节一样,是彼此关联、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习作的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就某一方面的目标而言,不同年段之间,也会彼此呼应,缓缓提升。以低年级口语交际为例,其教学目标就呈现螺旋上升趋势:一年级上学期“培养大方交际和认真倾听的习惯”,一年级下学期“使用礼貌用语,培养让别人听清楚的意识”,二年级上学期“有礼貌地提问,用商量的语气与人沟通交流”,二年级下学期“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说话的速度”。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在于追求多、全、深的“百花齐放”,应该紧扣“文道统一”的原则,体现明确、科学、专一的“一枝独秀”。这一观点,在这次的观摩课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郑永叔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识字课《传统节日》,“语文要素”目标为:识字写字,读背韵文;“人文主题”目标为:了解传统节日,感受灿烂文化。

焦鹏程教研员执教的三年级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搭船的鸟》,根据单元目标需求,仅设定“语文素养”目标: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颜色、动作所做的观察,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余美容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课《少年中国说》,“语文素养”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人文主题”目标: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统编教材教学目标的设定,不需要开拓创新,而是紧扣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的设计产生。就像交通规则一样,步行的人只有选择人行道,才能安全顺畅,一旦偏离,便脱离了交通法规的庇护。所以,用好统编教材,提高教学效率,要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下功夫,不求“百花齐放”,要坚持“一花独放”。

课堂设计:

“整全席”不如“烹小鲜”

在明确而专一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学的过程就不需要注重“满汉全席”式的花样繁多,而要像“烹小鲜”一样细火慢熬,追求“深耕细作”,围绕教学重点,扎实而有序地展开训练。焦老师的下水课《搭船的鸟》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引领。

“《搭船的鸟》是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对于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在表达方法上也只要重点从外形、动作方面入手学习细致观察,不可面面俱到。”执教者对教材的分析,犹如一盏明灯,令我豁然开朗。

课堂一开始,老师便一语中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和观察有关的课文。”品读课文时,老师又以一个问题总领课文学习:“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的观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随后的交流紧扣“翠鸟的外形”和“翠鸟的动作”展开,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外形美丽和动作敏捷,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这些突出的特点。

如果教学仅停留于此,课堂依然是精彩的,语文味十足的,但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体现在哪里,训练效果如何?值得推敲和考量。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焦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便显得尤为精妙。在品读了“外形美丽”的特点后,老师出示不同角度的翠鸟的图片,抛出疑问:“翠鸟的头小巧玲珑,眼睛透亮灵活,爪子锐利有力,为什么作者都没有留心观察,却独独细致观察了各部分的颜色呢?”同学们沉思片刻,顿时畅所欲言,稚嫩的声音里无不折射出他们对于表达方法的思考。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他们心有所悟:鲜艳美丽的颜色,是翠鸟外形最独特的地方。

在从字面品味出翠鸟动作敏捷后,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它钻进水里后是怎样捕到鱼的?同学们纷纷加入与同伴讨论的行列,你一言我一语,将翠鸟的动作一个个组合起来,形成了连贯通顺的语句。于此,孩子们的表达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训练。出人意料的是,老师突然话锋一转:“这么精彩的捕鱼画面,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苦苦思索,大胆猜测,似有所悟。此时,老师出示课前录制的翠鸟捕鱼视频,从慢镜头到快镜头,提示学生反复观察,令他们恍然大悟:翠鸟捕鱼的速度太快,作者根本来不及想,来不及看,它就捕到鱼了。好一个身手敏捷的捕鱼高手!

两处经典语句的品析,两个精彩绝伦的问题,带领学生于无形中感受到了观察的秘诀——抓住特点留心细致

如果利用抓住外形和捕鱼两部分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到用眼观察的方法,焦老师还有效引导孩子们从其他的内容中体会到,观察的方法还可以用耳朵听,用心想……并随堂拓展《荷花》一文的阅读,进一步发现作家细致观察的内容,感受细致观察的好处。

像平常的语文课一样,烹饪艺术的道道很多,“满汉全席”毕竟只出现在关键场合,常规的饮食最根本的就是味道好、营养好,而不在于花样有多少;语文教学艺术的道道也很多,着眼于常态教学,其根本则在于像焦老师这样,锁定目标,教学生读好书,说好话,学好方法,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厚积薄发”的最终目标。

习作指导:

“授技法”不如“搭支架”

省小语教研员李作芳老师说,阅读有阅读的任务,习作有习作的任务。统编教材设置独立的习作单元,是为了让习作课程目标更明晰;设计整体的习作单元,是为了让习作教学内容更聚焦。因此,我们要重视习作过程的指导,让学生的习作实践更落实。

怎样落实过程的指导?用好教材是第一要务。一是从“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普通阅读单元的精读课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指向本单元表达方法的学习,其课后练习的设计,都在为落实习作能力服务。二是从“交流平台”中归纳方法。三是在“初试身手”中运用方法。这是在大习作之前的小体验,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四是在“习作例文”中再次感悟方法。例文常常通过旁批的形式,对写法进行点评,巧妙提示写作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又一次感悟写法的过程。五是在“单元习作”中综合运用方法。

落实过程的指导,难点依然在于“单元习作”的指导。本次观摩活动让我体会到:以往习作课堂上技法的传授,给学生的只能是抽象的理论技巧,不如在困难处帮他们搭建支架,让他们借助支架,试着爬上习作的高处。阮启艳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习作《难忘的生日》(续写)便可见一斑。

这次习作的训练重点在于“抓住线索合理预测,清楚表达”。老师通过看图理解和角色体验,明确了故事的起因。面对“同学们怎样做才能帮助李晓明度过一个难忘的生日”这一预测的难点,尽管学生通过商量,有了一些想法,但他们的思维角度是有限的。于是,老师在此为他们搭起了预测的支架:

如果那天上学,我们可以——;(集体庆祝)

如果遇到周末,我们可以——;(自制蛋糕)

如果恰逢春天,我们可以——;(种下小树陪伴他一起成长)

如果他爱踢足球,我们可以——;(让拼搏的汗水纪念生日)

我们还可以悄悄地写信给——;(祝福李晓明)

这么多想法,你觉得哪一种最令李晓明难忘呢?

这样的支架,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在学生已有思维的基础上,使同学们的思路更开阔,预测的情况更丰富。后面的续写困难也迎刃而解了。

前段时间,我校六年级唐蓉老师执教《笔尖流出的故事》,针对“怎样写好故事情节”这一难点,老师借用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地震中的父与子》及课外经典篇目《三打白骨精》,引导学生梳理出“理想——困难——方法——结局”这一情节构成的思路,其实也是为他们搭建了构思故事情节的支架,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李作芳老师提到,“支架”可以搭建在任何一个学生学习有难处的地方,如概念支架、程序支架、策略支架等,支架的形式也丰富多样,范例、图表、演示、问题等。

所以,习作方法的获得,要在相应的阅读实践中去感悟,去积累,去实践。而习作过程的指导,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发现习作的难点,看准时机为他们搭建适用的支架。

作者:杨晓琼制作:宋伶俐

责编:钟平审核:罗文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