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过东大桥和沙里涂大桥时,会发现桥边各自立有石碑,上书“庄河”。
据《庄河县志》记载:
“庄河”东南流至金家屯,南流于太平岭乡泡沿村与旋城河相会。南流经沙里涂,大庄坞,又东南曲折南流,绕县城东郊,至龙王庙入*海。流长56.5公里。在西支流上,修建了朱隈水库。
“庄河”绕着城东郊的那一段河流,下街人亲切的叫它“东大河”。宽宽的东大河,流淌着历历往事,这里有着老爸童年的足迹和最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爷爷奶奶工作很忙,没空管家里的事情。老爸在实验小学念书,当时校舍紧张,一二年级的只上半天课,作业也不多。老爸小时候,无忧无虑,逮完饭,就跑出四合院,到外面玩耍。
那时的东大河水清沙白,鱼儿到处游荡,隔老远的鱼群,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下街人基本上都吃东大河水。雨季河水浑浊,就把水挑进家里,倒进水缸,用白矾扔进去,等泥水沉淀,用水瓢舀出。冬季就在河中间的冰面上,打一个冰窟窿挑水吃。
棒槌
过去,庄稼人很少用农药,女人们去河里洗衣服,都早早的去抢占石坛儿,用棒槌拍打衣物,用肥皂的人都很少。
东大河是孩子们的天堂。扎猛子,比谁在水中憋的时间长,总有毛赖(耍赖)的,中途偷偷出来换气。钓鱼、摸鱼、摸河蚌,去鸭湾掏河蟹,照嘟噜蟹……冬季带着爬犁,在冰上自由飞翔。
泥球大战
鸭湾的对面,有一处水域,水深两尺左右,水流急,两边多以淤泥为主。小孩儿分两帮,把淤泥团成大小不等的淤泥球,嗷嗷的呼向对方。击中头部的淤泥,像一团油墨散开。大家都变成了花脸狗熊,要洗很多遍才能洗净,但一个个还乐的狗儿嘎儿的。
摸鱼
以鲫瓜鱼为主。首先把水搅浑,使鱼辨别不了方向,这就是浑水摸鱼。每次都能捉到30-40条鱼,用三棱草串几串,带回家。有一年雨季,上游拦河坝泄洪,提前放水,很多鱼跑到下游去了。平日抓的都是小鱼,最大的也不过几两重,这次最小的鱼都是1斤以上。河两岸的人都行动起来,那年夏天,捉到了好多鲤鱼、鲢鱼、鳝鱼……
小树林、大树林(今都已不存在,一点儿模样没有了)是老爸和小伙伴爱去的地方。
小树林岸边有很大一片沙滩,金光闪闪。很少有人来此地,有如世外桃源一般。老爸在这里蹲鱼,骑马打仗,洗澡,割草……
蹲鱼
把碎饼子,抹一点儿大酱,放到大白碗里。用口罩蒙在碗上面,在中间“绞”(剪)一个圆孔,系好后把碗放在离岸边10米左右的浅水中。不长时间,鱼儿就一个个游进碗中。老爸就快步跑过去,捂住碗口,捉的多是白瓢鱼。有一次,遇到一个趁火打劫的翠鸟。它站在电话线上,每当鱼游到碗面的时候,翠鸟就“争”的一下,就下去了,叼走一条鱼。
骑马打仗
老爸每次都做下马,两个马架相互斯斗,以是否倒地或从马上摔下来定输赢。沙滩很喧(软),和对方角力,体力消耗太大。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就跳进水中洗澡。洗完澡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让滚烫的沙子烘烤身体。渴了,在沙中挖个深坑,待水沉淀以后,用双手捧水喝,有一丝丝甜味,清凉的很。每当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家。
割草“历险”记
烧草的岁月,一个大院里的人还暗自比武,比谁家的草垛子高。60年代初期,老爸和小伙伴到小树林割草,还误入苞米(玉米)地的坟地。
还有一次,突然发现靠河边的地方,有一缕青烟冲上天空,老鹰在上空盘旋着。小孩儿好奇心萌发,就趟过河水,突然发现一具婴儿的尸体,被烧的黑乎乎的,身上有好几处被老鹰撕开,给我爸他们吓毁了。
过去,夭折的婴儿很多。父母就用稻草把孩子包起来,点着,烧掉,老人叫“熰(庄河话读òu)死孩儿”。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婴幼儿死亡率较少。60年代末,已看不到这种现象。
老鹰也跟着不见了。在浑然不觉中,消失的还有翠鸟、*鼠狼(*鼬)、猫头鹰等。
奔跑的童年,赤脚踩在东大河里的快乐,不过是仓皇的一眨眼之间。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娱乐,夏天逮完夜饭,老爸和家附近的小孩儿,就跑到桥当央(中间)乘凉,南朝北国的讲,那时的东大河桥没有现在那么宽……
今天的东大河,已彻底不复往日的模样。若不是因为给我指当年的小树林的大概范围,老爸都不会主动踏足附近。越是靠近,越是惆怅和心痛……
有人说:人的这一生,追求的东西不过两样,一是童年缺失的,二是童年曾拥有过的。我们努力追求到童年缺失的物质,却失去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很多东西……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倒退,您有答案吗?
推荐过往文章
记住庄河(8)下街的那些事儿
英那河畔好风光,乡贤文脉永流淌
上街里跑风(2)在小时候的*昏见
记忆中的过年
元嘉
庄河是我们的家,请您爱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