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做一个最好的你
[美国]道格拉斯·玛拉赫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
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
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
那就当丛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
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香獐,
那就当尾小鲈鱼,
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每一次遇见,都希望自己长成溪边那棵最好的小树。
今天参加了淮安市小学语文“融学课堂”主题研讨暨“三航”培育教师学习成果交流第二次培训活动,来自三个区域的三位语文老师从不同年段、不同课型、不同视角执教了三节语文课例。
甜美、沉稳的朱蓓俊老师,聪慧、灵气的王玉园老师,理性、智慧的陈金梅老师,还有课堂上的那一群淮阴师院附小的可爱的“小青葵”们认真读书,用心思考的样子,真的让我一次又一次为他们的精彩表现、快乐生长而喝彩,令我更加激动的是特级教师胡怀珠校长还结合了三节观课,为我们做了关于《单元统整视野下梯度落实语文要素》的专题讲座,收获有如万顷稻谷香飘心扉。
三节课例也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下面的内容纯属观课有感而发,不到之处敬请同行的伙伴们批评指正。
一、观察得法,要素落实掷地有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两节语文课,一节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搭船的鸟》,一节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爬山虎的脚》,一个是习作单元,一个是阅读单元,不同单元,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年级,都聚焦于主题单元的“观察”一词。
朱蓓俊老师的教学设计基于儿童视角,把最吸引儿童的翠鸟当作观察的对象,以一个大问题切入学习的过程。
---《搭船的鸟》
师:作者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翠鸟?
生:漂亮的,美丽的,彩色的
师:再仔细找找从哪里看出来它是漂亮的,好看的,美丽的?
生: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红色的长嘴
师:能否把它的羽毛改成绿色的?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翠绿不是一般的绿色。
(出示翡翠玉镯图片)
师: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绿?
生:翠绿是透明的绿,清新的绿
师:那绿中带蓝的颜色你见过吗?
(出示鹦鹉图片)
师:你看到的鹦鹉是什么样子的?
生:绚丽多彩、五颜六色
(出示翠鸟图片)
师:那翠鸟漂亮在哪里呢?
生:羽毛
师:我们把这样的描写叫做“外形”描写。
单元要素中提出“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在这一教学环节,朱老师紧扣“美丽”一词,带着孩子们跟随作者观察翠鸟的外形,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符合儿童感知觉发展从笼统、不精确到精确的认知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把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引向深入。
对于观察品质地培养,仅仅是留心观察还是不够的,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对观察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连续、细致地观察,五年级第七单元提出了观察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着眼,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不同年级对儿童的观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的语文素养的积累呈阶梯状,这也体现了统编版教材在编写时分布各年段的“写景、状物”类大单元结构化意识,作为教者应该有这样敏锐的目光和灵敏的嗅觉。
---《爬山虎的脚》
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生:蛟龙的爪子
生:枝状、细丝
生:嫩红色的
(师在黑板上贴上爬山虎的叶子)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呢?谁来把它送到相应的位置?
(生1上台张贴)
师:你是按照什么来贴位置的?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是反面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
生: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师:同学们看看这位同学贴的对吗?
(再请2名学生上台张贴爬山虎的脚)
齐读这段话
课堂教学教什么,当然教学生读了、学了还不会的,不明白的知识。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对学情的把握很准确,学生缺乏对爬山虎的细致、连续地观察,教者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但是对课文言语的表达智慧体会是蜻蜓点水,如何让爬山虎的脚印刻到学生的心中呢?执教者采取了体验教学法,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思考、体验的时间,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文字-----跳出文本------链接生活----获得认知。
二、倾听儿童,课堂对话妙趣横生
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他们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课堂上教者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失聪”的现象还是比较常态化的,有的是有意无意的倾听,有的是应答学生闪烁其词,倾听的耳朵一只打开后,又从另一只耳朵里悄然流出。今天的课堂静听“妙花”之声。
---《爬山虎的脚》
师:爬山虎是如何生长的呢?
生:圈画出“触、巴、拉、贴”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师:你能做一做这样的动作吗?
生上台演示,把手当作爬山虎的脚做动作,老师一把拉住学生的手往下猛地一拽,学生的手被拉下了黑板。
师:这叫巴吗?
生纷纷摇头。
师:巴在这里是紧紧贴靠的意思,力气很大。
生:齐读这一小节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吗?
生:不是,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一步一步和一脚一脚有什么区别呢?
生:一脚一脚更生动
生:爬山虎每爬一步都会长出新的脚,而一步一步就像人一样只有两只脚。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爬山虎的脚是一边爬一边长起来的,多么有趣的爬山虎啊。
课堂上的智慧是长出来的。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关于“一脚一脚”的理解就没有这么准确、深刻,源于我并没有深入思考“脚和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在生活中我错过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也没有连续观察的体验,因此课堂上也就错过了“一脚一脚”这个词的精彩发现。一个词给予我的启发很深刻,我们上的每一节课都应该如爬山虎的脚那样,每向上“爬一步”就长出一只新的“脚”来,课堂教学的艺术才能不断向上攀升。倾听儿童的声音,增长教学的智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完美才是课堂教学的真实存在。传统的课堂,老师牵着学生走;5G课堂,我们看见了教学的新样态。老师的问题少而精了,学生的互动多而广了,课堂的目标更加精准和清晰了,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了,师生应答多元灵动了;借用杨书记的点评分享共勉: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能积蓄潜力、学会借力、适时发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也是水手。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做一个最好的你》我愿意成为一条小路,朝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我愿意成为那颗最亮的星星,成为最好的自己。
用笔记录教育生活
用心感受教育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