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热播的《陈情令》中,由王一博饰演的蓝湛,是一位头戴抹额,人设傲娇的仙门佳公子。
《陈情令》蓝湛(王一博饰)
剧中,皮皮羡误摘了蓝汪叽的抹额,换来了汪叽的死亡凝视。为什么抹额轻易动不得呢?这和故事中姑苏蓝氏的家规有关。
姑苏蓝氏的抹额意为“规束自我”,教导蓝氏弟子克己守礼,端方雅正。而在命定之人,妻子或者道侣的面前,可以将其摘下,意为在命定之人的面前,可以不用太过拘谨约束自己,非命定之人不可取。
《陈情令》蓝湛(王一博饰)
陈情令中关于抹额的规矩是作者的设定。那么作为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额饰之一的抹额,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抹额,《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束在额上的头巾。抹额是一条绑在额头上的带子,是中国传统中重要的装饰物。其形制多种多样,工艺手法、颜色图案丰富多彩。据古书记载,在大禹时期就使用抹额作为*戎服饰之一,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最为流行。
图为87版《红楼梦》贾宝玉,头戴抹额
按照制成抹额的材料来分,大概分为为布料抹额和非布料抹额。
布料抹额
布料抹额一般采用棉布、绡、锦、缎等天然纤维面料。明朝皇帝及重臣权贵都喜用缎类织物制作抹额。而每当季节变化,气温降低的时候,抹额的材质一般会选择绒布。
盘金绣花鸟眉勒明定陵出土的孝端皇后绢丝质地的抹额可以保暖的绒布抹额云纹抹额,也属于布料抹额中的一种
非布料材质的抹额
在明清抹额流行时期,皇宫贵族及富贵人家经常会用非布料材质制作抹额以显示其富有。,额头这个位置便当仁不让地成为富人炫富和彰显地位的宝地。非布料制作的抹额制作起来有几种工艺:点翠法;鎏金法;掐丝法……当然还有“卧兔儿”。
点翠法是其中比较流行的抹额形式。现在由于对翠鸟的保护,点翠法的工艺已经更新了。传统点翠法制成的抹额并不常见,异常珍贵。
镏金掐丝点翠抹额
这种美丽的抹额在影视剧中也有体现,在《后宫如懿传》中*饰演的如懿和乾隆大婚时所带的抹额正是工艺难得的点翠抹额:
头戴点翠抹额的如懿
影视剧截图看不清楚,但是这个点翠抹额太漂亮啦,点翠的面积很大,又浑然一体,放个特写是这样:
点翠抹额实物大图
鎏金法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抹额制作工艺,虽然不如点翠的首饰珍贵,不是富贵人家,也是佩戴不起的:
银鎏金镶玉大抹额
还有掐丝法。用很细的金银丝按照墨样花纹的弯曲转折,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这种技术在明清时期的皇室十分流行,作为商品出口,也供不应求。越是精美,制作过程越是繁琐,真正做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来欣赏一个掐丝技法的抹额:
掐丝龙凤银抹额
最后还有一种“卧兔”,是众多抹额种类中的一种,也可以说是抹额的延伸。当冬雪纷飞,呵气成冰的时节,富贵人家就会佩戴这种“卧兔”来保暖。由于制作卧兔所用的材料一般为价格高昂的貂皮或者水獭毛,所以佩戴之后,就像一只小兔子卧在了发上,故名“卧兔”。
卧兔的不同样式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曾经佩戴过卧兔。
《红楼梦》中王熙凤(邓婕饰)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抹额在女子中更为流行,式样也更多。但是男子也是有佩戴抹额的习惯的。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服饰体系中,男子抹额不可避免地有等级差别和符号的含义,如宋代禁*中,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用紫绣抹额。明清仍有男子头戴抹额,例如《红楼梦》中的“二龙抢珠金抹额”和“双龙出海抹额”。
二龙抢珠抹额
我们看到的抹额,无论是其上的刺绣图案还是雕刻的图案,很少有残缺的形象,基本上都讲求完整、丰满、浑圆、生动,显现出一种特有的张力。这和我们中国古人的循环宇宙观、人生观有关。这种审美体现在民间美术造型观念上,形成了对饰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心理定向。所以从形式角度来看抹额,符合中国“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感,这种造型特征与生命圆满、吉祥幸福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