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年4月,柴静是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同年,非典肆虐。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被评为“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孙小梅:你好,柴静。你做的那期《北京“非典”阻击战》从制作到播出大概是多长的周期?
柴静:一周。
孙小梅:你是什么时候接到这任务的?
柴静:应该是4月19日晚上,晚上8点钟的时候,我跟制片人通电话,他说我们要做一期“非典”的节目,你做吗?我说当然。然后就挂了电话,挂了之后我觉得不行,就给他的手机发了条短信,我说,我已经说清楚了我很热切的愿望,发完之后我觉得还不够,我又给他打个电话,我说,我说明白了吗,他就笑了,他说,你说明白了,你来吧,咱们马上开会。就这样,晚上9点钟到办公室召集策划、摄像开始开会。我们节目是4月20日开拍的,一周的制作周期对《新闻调查》来说是相当相当短的。
作为一个记者,他有很多的武器,比如,他的摄像机的镜头,他有纸和笔,他有发问的权力,这些东西都是一个人面对灾难的武器,也就是说我作为普通人的时候,我可能很软弱,但是我作为记者的时候,我可以非常坚强。
孙小梅:在联系采访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柴静:其实这期节目中,我们有六次接触病人的机会,也就相当于我们经过了4个部门的批准。如果我们跟的话,就要经过急救中心的批准;我们跟“流调”的话,就必须经过北京疾控中心批准;医院,必须经过院方的批准;医院,是经过卫生局宣传处批准。医院,都必须符合专业人士对我们的要求和判断。
孙小梅:对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你周围的领导和同事是怎么考虑的?
柴静:我们的制片人说,在我进病区之后,他是揪着心在过日子,掰着手指头算隔离期,算我能不能过去。但是我身为记者,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是我的职责所在,责无旁贷。
孙小梅:医院采访之前,我相信你对隔离病区、对病人,会有自己的想象,进去之后觉得跟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柴静:在此之前传言太多了,好象这是一个得了之后就不治的病症一样,但是你亲眼看到我采访两个病人都在康复的时候,我觉得事实和画面能够让人战胜恐惧。
孙小梅:有个印象很深的镜头,你采访非典患者时,镜头从他摇到窗外的绿树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构思呢?
柴静:我们在进病房之前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病房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也不可能进行任何事先的设计,也不知道要采访哪个病人,我们就是很贸然地推开一扇门,然后问,我们可以采访您吗?采访的时候,我跟摄像都同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是房间里面充满了可怕的传染病的气息,但是窗外是北京4月的春天,特别的鲜美,特别的充满生机,我们俩都注意到了这种反差和对照。所以,最后我问她,在这个春天差不多快要过去了,你一直躺在病床上,最想的是什么?没戴口罩的患者跟我说,这春天我一天都没有好好过,我特别想等我出院了,能好好地放回风筝。她的回答没有剪进去。摄像把镜头从病床上一直摇到窗外,我想他是想告诉大家,一切都充满生机和希望,生活会继续下去的。
孙小梅:本来只打算做一期节目,做完这期以后,可能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就一口气做了好几期?
柴静:实际上,我们是被工作的欲望牵引。我们觉得不是做完一期就够了,大事还正在发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不能让摄像机的镜头停下来,只要我们还能够战斗,我们就不应该停下来,应该让红灯永远亮着。
孙小梅:接下来做的几期节目当中,你们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
柴静:《新闻调查》是一个深度的调查性栏目,所以它不能拼时效,我们不可能跟平面媒体或跟自己的电视台拼每天公布的疫情数字,我们只想找到一个点,然后纵深挖掘。我觉得《新闻调查》还有一个追求,可能现在媒体上我们见到的还比较少,就是北京是一个有着一千四百万人口的城市,在一瞬间它遭到SARS的袭击之后,生存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怎么度过这场灾难?我们想从人的心里面找到这种力量。所以,我们找到几个典型的样本,对各个不同年龄、各个不同行业的人进行调查,从他们知道“非典”发生到此时此刻心态的变化。
孙小梅:大家都认为虽然你的外形、身材非常瘦小,非常娇小玲珑,但是觉得你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是这样吗?你从小就这样?
柴静:在我小时候,我妈妈总觉得我是一个比较文弱的孩子,比较安静,所以她给我起这个名字。比如,我发现草地上有蚂蚁,我就会蹲在那儿一直看,大概看四、五个小时,看它在哪儿找食物、住在哪儿、怎么跟别的蚂蚁交流,我特别有好奇心,能够一直很专注地注视这一切东西。所以,我想这种专注和好奇心可能是我现在做这个职业的根源性的东西,它一直引导我来做传媒。
孙小梅:这次做关于SARS这样一个特别报道,你家里的人支持你吗?
柴静:播出第二天晚上,我和我妈通电话,她就说在邻居家看了节目,然后她哭了,我家邻居也哭了,她那时候才知道我做了些什么。她们往往是我节目的参照,我总想做一些什么样的节目呢,就是让我爸妈不要因为是我在主持节目才看,而是因为这个节目真的吸引他们,真的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才把这45分钟看下来,我希望能够做这样的节目。
孙小梅:那么在节目播出之后,你听到的观众反馈是什么样的?
柴静:确实是我有生以来最集中地接到问候的一次,包括一些你以为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联系的人,比如,三年前我做湖南卫视节目采访过的某一个嘉宾,他可能还保留我的手机号码,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还有一个人特别有意思,说你一定要让我为你做一件事,无论什么都行。有一个大嫂给我打电话,她说她本来特别害怕“非典”,但是当看到我拍的那些已经快要治好的病人,听他们说话之后,觉得没那么可怕了。我觉得还是挺欣慰的。节目播出之后我也听到这种声音,说柴静这个小女孩冒这么大的风险是不是就是想出名?我说这个问题我也是第一次想到,你说一个人会用死亡换来出名吗?我不知道,我是没有想过,我只能说,我处于一种非常简单的欲望,当一个历史性时刻在我身边发生的时候,我的职业能够提供给我这样的机会,去亲临现场,去观察和记录它,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
孙小梅:通过做这样一个节目,你觉得能够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新的启示吗?
柴静:对我这个年龄来讲,我更渴望能够像地上的野草一样从地里面长出来,被风吹着,被雨淋着,被太阳晒着,能熬过来就长得很强壮,熬不过来就枯萎,我希望能够在野地里生存。所以这次做记者的感觉,就是突然找到一种在野地里的感觉。
揭“新闻女侠”柴静传奇成名史家庭背景首曝光
年12月03日09:39人民网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这是柴静对自己名字的介绍。
柴静是一个让人不自觉便会留意其动向的名记者,从“非典一线”到《新闻调查》,从《面对面》到《看见》,每一次“看见”柴静都有变化——“非典”时的瘦弱勇敢、《新闻调查》时的不依不饶、《看见》时的宽厚知性……她曾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这是柴静对自己名字的介绍。人如其名,清秀、自然的脸庞,身材瘦弱,有着女性所特有的文静。但看过她节目的人都知道,她其实是一个内心火热的人,对弱者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让她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热烈。近日,关于“央视最穷主持人”的称号,再一次让柴静走进观众的视线,在北京打拼十几年,柴静依然租房子住的话题引起网友广泛
(本文来源:光明网深圳晚报书摘《中国20位魅力女主播的人生智慧》)
出生书香门第
年,柴静出生于山西晋南的小城临汾,住的是祖上传下来的大宅子。父亲从医,母亲执教,可算是书香门第。柴静家在当地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曾祖父是个秀才,整个家族都住在从祖上传下来的一座有多年历史的大宅子里。柴静至今还记得童年时喧嚣热闹的气氛、雕花窗棂、木制油伞和那些古色古香的家具。
柴静妈妈是位坚强的女人
柴静的妈妈是个坚强独立的女人。由于姥姥去世的很早,年幼的母亲一直担负起家中的大小事务,除了为姥爷和舅舅做饭洗衣服之外,还要刻苦读书。那个时候,母亲的成绩一直都十分优异。在母亲17岁时姥爷突发心脏病去世,当时,舅舅正远在外地念书,为了不耽误舅舅的学业,是母亲一个人强忍悲痛处理了外公的后事。19岁那年,柴静的母亲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此后不到10年,因为教学业绩突出,她被评为山西省第一批特级教师,不久又被任命为临汾某小学校长。在这期间,柴静的妈妈结识了善良执着的父亲。
两岁时,母亲开始教她识字
在柴静的出生之后,柴静的爸爸妈妈忙着工作,很少能抽出时间照顾小柴静。但身为教师的母亲并没有因此怠慢对小柴静的教育。但身为教师的母亲并没有因此怠慢对小柴静的教育。在柴静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她识字。母亲用纸板剪成四四方方的卡片,在正面写上“日”、“月”、“水”等字,背上写上这些字的汉语拼音。母亲把做好的认字卡片用绳子穿起来,做成一串特别的项链,套在小柴静的脖子上,让小柴静拨弄着卡片,提高学习认字的兴趣。当别的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聪明的小柴静在母亲的培育下,已经认识了很多字。
4岁进入小学
由于识字比较早,柴静4岁就进入小学了,为了照顾小柴静的生活和学习,母亲把柴静带到自己任课的班级,让她坐在最前排,和其他7、8岁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虽然母亲也知道柴静可能听不太懂,但仍让她坚持听课,每天放学回家还背诵和默写课文,即使柴静对很多课文似懂非懂,她还是会兴致勃勃的阅读它们。再稍大一点,母亲就开始为柴静订阅各种儿童报刊。并在家里腾出一间小屋子为她当作书房。每天放学回家后,小柴静都会自己拿着小板凳坐在小书房里看小人书《岳飞传》。柴静对文字的敏感与生俱来,小小的年纪,对所有写字的东西都十分感兴趣,无论是父亲订阅的《中医杂志》还是母亲的函授书籍,她都能读的津津有味。
13岁时,接触到广播
在柴静上四年级的时候,妈妈调换工作,全家人都跟着她搬到她所执教的学校。小柴静的行李只有两件,一件是爸爸开完药后留下的漂亮小药盒,里面装几枚硬币。还有一件是一本《唐诗三百首》。带着这些东西,12岁的柴静由小学升上了中学。13岁时,柴静接触到了广播。她开始贪恋广播里的热闹人声和深入骨髓的歌。柴静从那时才知道,广播可以给人带来一个如此新奇的世界,那一刻,柴静梦想着能做一个电台的广播主持人,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离开这个地方,过上一种另外的生活方式,自己要“更自由,要过和身边的人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15岁,到湖南长沙读大学
年,15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对广播的喜爱依然不减,最喜欢听音乐排行榜和谈心节目。后来她终于鼓起勇气,写信给湖南经济电台红极一时的主持人尚能表达自己做主播的想法,她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让她去面试。七月份的长沙,天气酷热,柴静借用学校广播站录节目,录完以后,汗水把衣服全都浸透了。面试通过以后,柴静开心极了,她开始做她的第一个节目——《另一种声音》。
第一次坐到真正的演播室里,柴静没有恐惧和紧张,她觉得自己就属于这个地方。此后,她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整个暑假她没有回家,留在了长沙做节目。那段日子,她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常常翻箱倒柜地凑足5毛钱,跑到楼下买一袋最便宜的方便面,计划着吃一整天。长沙很大很热闹,但是无亲无故的她却倍感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即便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很安心。
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毕业的时间。柴静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山西太原铁路局工作。恰好长沙当时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就留下了。她毅然辞掉在别人看来既稳定又舒适的工作,带着户口和工作关系到湖南文艺电台做节目,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简陋的租住房里,柴静从来不会感觉苦闷,因为心中有梦,她坚信,这些困苦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过眼云烟。
决定做电台午夜节目
柴静白天忙工作,到了晚上,与她相伴的只有广播中的声音。她喜欢听新加坡电台林伟的《点一盏心灯》,他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灯火。”这句话让柴静感触很深,她决定做电台午夜节目。柴静就和电台的领导申请做一档午夜节目,甚至可以不要工资。随后,她创建了名为《夜色温柔》的晚间节目,一做就是三年。
那时的柴静只有19岁,年少的她心里只想着去实现心中的这个梦想,全然不顾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寂寞。柴静说:“一个人为自己的工作神*颠倒是多么幸福。”那个时候她主要是接听听众打来的热线电话,什么事情都谈。其实那个时候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毕竟她只有19岁,但是想用声音激发一个有想象力的世界,想用声音为更多的人赶走寂寞。她只需要说“我在,我听到了,我懂”这样的字眼,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就足够了。
辞职去北京读书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柴静主持的这档《夜色温柔》变得十分红火,之后的几年,她基本都是在电台度过的。柴静在每个夜晚用真诚的声音陪伴着孤独的人们,她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在节目里,柴静常常会接到从北京、香港、西藏等地慕名打来的电话,她去大学里做演讲的时候,时常都会有桌椅挤坏的场面出现。
柴静22岁的时候,顺利地当上综艺部副主任,成了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五月的长沙,茉莉花开,景色怡人。凌晨两三点男人们成箱成箱地喝着啤酒,女人们吃着东西。柴静经常能看到大街上享受着这种安逸生活的男人和女人们。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生活,有种莫名的恐惧让她感到害怕。
柴静对现有成绩的不满足,使她几经考虑做了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辞职去北京读书。她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达到顶峰,她需要寻找可以不断超越的未来。她放弃了自己已经拥有的光环,到北京广播学院做了一名学生,睡在蓝白相间的格子床单上,学的是电视编辑,生活简单而有激情。
初生牛犊不怕虎
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不到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她打电话过去时对方说已经招聘完了。“你们不是想要优秀的记者吗?这还有期限吗?”她的一句话,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对方让她第二天去试试。第二天她去应聘,负责招聘的人看看她说:“你长得挺漂亮的,不愁没出路,回去吧。”就这样,她被打发回来。没过多久,《三联生活周刊》给她打电话说他们要做一个封面周刊,问她做不做,柴静二话没说,立即答应下来。她用了三天的时间写出两万多字的稿子,就在她放假准备回家时,编辑打电话说让她把两万字改成两千字,她用了两个小时把稿子改完,跑到车站时离开车还有五分钟。之后,柴静在北广的日子一直在做《三联生活周刊》的兼职记者。
当柴静在《三联生活周刊》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湖南卫视邀请她做谈话节目《新青年》的主持人,当时《新青年》是湖南卫视改革后的一个新栏目。柴静答应了,于是她开始一边上学,一边在电视台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她在做节目的时候,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名人,如,米丘、*永玉、蔡琴、张朝阳、方兴东、吴士宏等。柴静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证明《新青年》是文化先锋,就做了一期关于20世纪70年代新锐诗歌的话题,请来号称用上半身写作的女诗人和用下半身写作的男诗人做嘉宾,事后证明她的这次挑战成功了。柴静在节目中变得越来越成熟,她总是能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的交汇、世事的沧桑浮沉刻画得玲珑有致。
为梦想不怕苦坚持不懈
一个喜欢挑战人生未知极限的人是不会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地生活的。北广毕业后,柴静并不满足《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于是进入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做记者兼主持人。这对柴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在央视工作之前,柴静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但是来央视做节目之后,一下就蒙了,不能指望别人手把手地教你,只能自己不断地摸索学习。
柴静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文静柔弱的柴静开始时被同事认为不适合做新闻记者,当时她的压力特别大。柴静为了做好节目,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一步一步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每天都待在演播室里,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那时候柴静在采访前,一定是要求自己花很长时间准备做足功课的。有时候,采访完了夜里编片子编到三四点,然后送到台里。柴静是临时工,进不了大门,只能请导播到大门口来接带子。当时柴静住18楼,回去太晚电梯停了,好不容易爬上去,编导打来一个电话说有问题就再爬下来。
采访*地震找到做新闻的感觉
柴静能从一个文艺青年成长为独立思考、探寻真相的新闻斗士,经历了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刚进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年,柴静完全找不到做新闻的感觉,不知道如何提问,真正开始找到做新闻的感觉是在采访*地震时。
当时负责人*对柴静说:“去喀什,给你半个小时去收拾一下东西。”凌晨,到了喀什,落脚在一片瓦砾、断壁残垣之中。人们正在举行葬礼,柴静根本来不及去思考什么是新闻,新闻就像一盆水兜头浇下来。倒塌校舍旁的两个小女孩,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老大爷,倒腾的半截房里湿漉漉的被子,让柴静活生生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新闻,让柴静找到了做新闻忘我的感觉,找到了新闻中最鲜活的元素。
之后,柴静进入《新闻调查》,她更喜欢到现场去发现,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柴静觉得自己在《新闻调查》中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理想平台。新闻记者不仅成了柴静的职业身份,也成了柴静的生活方式。
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离不开妈妈的支持
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熟悉柴静的朋友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节目播出的当天晚上,柴静接到了数量前所未有的电话,感动之余,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认识这么多人。但是一整晚柴静都没接到妈妈的电话。这让柴静心里感觉不安。直到播出的第二天晚上,柴静才主动打电话给妈妈。柴妈妈在“我昨天在邻居家看了节目了。”边说她边哭了——直到那个时候,她才知道柴静最近的几天里做了些什么。
但是柴妈妈并没有指责柴静,反倒帮她出起主意,她建议柴静采访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的流行病学权威何大一教授,还建议她做关于流行病传染链的调查。后来,当柴静要去艾滋病孤儿村采访前,她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说:“去吧,妈妈支持你。”
柴静说,如果母亲狭隘一点,给她一些阻挠,她可能在做类似这样有危险的选题时,就不会太投入。现在,柴静会就她面对的一切都跟母亲沟通,比如何处理和领导、下属的关系,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母亲往往会以一个过来人身份,给她许多建议。
从主持人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非典”之后,柴静离开演播室,从主持人成为了一名调查记者。她坚信:“除非亲身抵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努力发掘,否则就不可能认识事实真相。”“做新闻要有笨拙的精神,不要不假思索,”她说要对评论有警惕,要对真相有洁癖。”
正是这种执著追寻真相、独立思考的精神使柴静对新闻调查有着独特的见解:真正的调查报道就是探寻未知的过程,是不断遇到障碍、克服障碍的过程。没有未知就没有调查。调查是以已知为起点的,不需要还原已知,而是探寻未知是什么。最精彩的地方往往就在你没有设计到的细节中。
对柴静来说做记者不仅是她的职业身份,也是自己生存的一种方式,因为调查真相就成为她的天职。柴静着迷于这个真实的世界,愿意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领略那些撼动人心的地方,去体会黑暗深处的光明。
文艺女青年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闻斗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柴静的主持风格日渐成熟,她不再是那个在最初会炫技的主持人——“你看,我的问题多漂亮,我把对方问倒了,我赢了。”柴静深知这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现在的她经过不断的思考,明白了自己节目的重心。不轻易做出褒贬,要做的是细节的探究和幕后真相的挖掘,能让对方自由地表达,帮助公众得到尽可能多的真相。
真正了解到世界复杂性的柴静没有轻易责难和赞美的习惯,更多的是学会了宽容和体谅。今天的柴静是做新闻的楷模,这个昔日的文艺女青年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新闻斗士,永远独立地思考,永远与真相站在一起。
谈幸福:即使开辆破车只要前行就好
柴静坦言,三十年来她努力从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大的共同体中把自己剥离出来,离乡背井,就是为了找到自己。来京工作十多年的柴静至今仍然租住在一个一居室的小屋中,但她表示自己对此从来不在意,“生命不是一张属于你的床铺,生命有时就在一瞬之间”。
当有生向柴静提问:“柴静,你幸福吗?”聪明的柴静没有透露个人的感情生活,是用胡适的一句话来回答:“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
(原标题:揭“新闻女侠”柴静传奇成名史家庭背景首曝光)
热文阅读:人民日报:全世界把看病当买卖的只有中国重庆被砸身亡高三艺考女生父亲:原谅跳楼者杀人者孙文斌的背景传言和罗胖子躺枪?银行董事长每天报40万花销,谁受得了朝鲜靠什么养活本国万人?重庆中苏大楼建造风波始末80后最美女富豪背后牵出先锋系、华融系重庆中苏大楼建造风波始末扶贫办主任被小15岁的美丽情人设局骗官神剧北京单身医院你怎么看长安福特重庆籍工程师坠亡吉大毕业30岁抑郁跳楼川航空姐坠楼调查情况公开曝光家属疑点重重日本是如何吞并北海道的?中国人是如何建设海参崴的?回良玉:情为何物满城汉幕发掘的秘闻中国女性领导干部群像不会弯腰,陈佩斯被封20年李子柒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了?什么是“远东共和国”?美妆博主宇芽被家暴,再看柴静《女子监区调查》湖南村主任在办公室与女同事发生性关系时死亡!他把多个情人安置在一个小区,所有的孩子都喊他爸爸
本公号所推送的文章非商业行为,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交流群
监制出品:蒲雪剑
审核:李晓诗
主编:陆青红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