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出热播的《延禧攻略》画风突变,除了以更加贴合历史的改编,使作品拥有了更多历史元素,剧中还“植入”了大量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延禧攻略》播出之后,被誉为“将东方美学与清宫文化相结合,深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诚意之作”。
(古筝演奏:赵彬无瑕)
《延禧攻略》在呈现出一个素雅精致的历史图景的同时,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作团队特意访问了江浙一带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民间艺人,并进入相关博物馆观摩学习。一系列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在满足剧情需要的同时,也极大满足了观众对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好奇。
精致朴素的色调和风格与以往宫廷剧不甚相同,舍掉“阿宝色”的紫禁城显得低调奢贵,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乾隆年间的民俗风貌和吃穿用度。
整体的服道化还融入了刺绣、缂丝、绒花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把昆曲等国粹加入到剧情里,可谓是极具匠心。
内饰
(娴妃住所剧照)
剧中皇帝和后宫妃嫔们的居所皆有不同之处。
(养心殿与储秀宫剧照)
清代宫廷的陈设十分精致,并且注意到了皇帝用膳的餐具是成套的。
昆曲
昆曲在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清幽,才子佳人的情节使其一度成为文人雅士颇为偏爱的曲艺形式。
乾隆年间宫廷中流行昆曲而非京剧,剧中通过在储秀宫重现的昆曲戏台,让用户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感受到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魅力。
高贵妃在剧中演绎了昆曲《怜香伴》,也是十分贴合史实,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服装
相比昆曲的雅意,剧中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是各位娘娘小主离不开的必需品,那就是刺绣。
在清朝,真正能体现出阶级感的,并不是服装颜色,而是细节,比如点缀装饰和刺绣手法等
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绣,到缂丝、手推绣、打籽绣、盤金绣。在经验丰富的老绣工的手下,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便跃然于眼前。
京绣又称为宫绣,因其供于宫廷,所以具有严格的艺术审美标准和规范。绣的方法上讲究慢工出细活;图案精细秀丽、形象逼真,内容上要求“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缂丝团扇
除了服装外,剧中其他的配饰,也高度还原了历史。
宋春丽饰演的太后手中所握扇子
与清沙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对比
谭卓饰演高贵妃手中所握扇子
与清代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对比
不要小看这些仿制的团扇,他们都是由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宫廷缂丝手艺制作而成的。
苏州缂丝织造技曾在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首饰
《延禧攻略》里,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她们佩戴的耳环,都是当时最流行的大颗珍珠,每串两颗的样式。
据记载,乾隆四十年选秀女时曾说过:
“旗妇一耳戴三钳,
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
朕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戴一坠子,
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
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
所谓的“一耳戴三钳”,是指满族妇女要在每只耳朵上扎三个孔,带上三只耳环。这种习俗每个满族妇女都要遵守,直到清朝中后期也不曾更改。
旗头
其实过往在看清宫剧的时候,还珠格格和娘娘们头上顶着的大花旗头观众们都有点勉强接受的意思。
这样的旗头,其实是慈禧之后才出现的款式。乾隆时期的女性们,大部分都梳着“小两把头”。
“小两把头”需要用本人头发梳成,所以无法佩戴较重的金银首饰,只能在上面佩戴绒花。《延禧攻略》里,*扮演的皇后便十分贴近史实。
一直崇尚节俭的她通常“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其他角色亦是一样,都是两把头加绒花的标准扮相。
绒花谐音“荣华”,寓意着吉祥富贵,是南京传统的手工艺品,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
剧中所有的绒花头饰,都是由绒花工艺大师、“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所制。在还原历史的的基础上,把大清的素美和淡雅娓娓道来。
别看这绒花不大,制作手法却十分特殊。要先用蚕丝染色成绒,再用钢丝勾条。直到现在都无法使用机器生产,只能纯靠手工制作。年被江苏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翠
除了绒花,点翠也是康乾盛世中,最常见的头饰之一。为了还原翠鸟的美丽,也为了环保,《延禧攻略》剧组买了人工毛,一点点染色,一根根粘贴,便形成了如此精致的点翠头饰。
在剧中,喜欢佩戴点翠头饰的妃子,往往地位比较高,性格比较凌厉,搭配的服饰也更为华贵。
这样的匠人匠心,不仅道出了历史,还惊艳了时光。看剧的同时,也是在欣赏一部非遗画卷。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延禧攻略》不仅是女主一人成长的故事,更以宫墙内的各色女子谱写上承康乾,下启嘉庆的盛世诗篇。
皇后纯善,温婉贤淑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乾隆嫡妻,更是他一生挚爱。*饰演的富察皇后端庄秀美,文静典雅,她是如水般温柔的女子,也如水般包容万物,滋养万物。
朝服端庄,不怒自威。美术指导栾贺鑫表示“用了大量的紫檀木镶嵌白玉、墨玉、青玉点缀来体现,酒红色万字纹墙纸,明*色幔帐,流苏等将场景的大色调锁定,从而突出富察皇后的性格特点。”正如温婉、端庄的皇后本人,谨言慎行,从不逾矩。
身着常服,手持团扇,发间仅仅配戴绒花通草,并无其他金银首饰,以此来敦促宫中后妃节俭为本。皇后娴静持重,眉宇间疏阔,却潋尽柔情。
即使是担当重责的皇后,也依然会有女子心性。当她扮起“洛神”,翩翩起舞,那般风姿卓越,清丽脱俗,宛如仙子。原来未出阁前,她也有自己所好,只是为了皇帝,为了后宫,将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全部掩藏。
女人一个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荔枝为你运,烟花与你赏,皇帝对她的偏爱众人共睹。而她却说“我首先是皇后,然后才是一个女人。”
嗔怪的点鼻,满脸起床气时被托着脸安抚,都是皇帝对她无以复加的信任。奈何富察皇后英年早逝,对皇帝的情感冲击巨大,因为他明白,再也无人与他同心同德,休戚与共。
你走以后,我的世界一片荒芜。原来这样的情感,也能真实的发生在帝王之家。皇后的寝宫长春宫,原封不动的保持着她生前的陈设,乾隆凭吊,枯坐一人,多情君王却是你一人的痴情郎。
乾隆皇帝是个高产的诗人,但其诗词造诣并不出众,其中真正流传后世的字句,多为悼念孝贤纯皇后而作。
嘉庆元年三月初九,八十六岁的乾隆帝带着新即位的嘉庆帝一起祭奠孝贤皇后,此时他们已阴阳分离48年:
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
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
而《延禧攻略》并不局限于塑造她在帝王身边的“贤后”形象——她也会违抗皇帝,只为保护那个名叫璎珞的宫女。
“璎珞不同,她在做她自己,她在极力抗争,不像其他人,甘愿做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臣妾就是当初没有坚守住,才成为今天的我。”
皇后待她包容至极,教她识礼知书,像是小心翼翼不让从前的自己消失。一个女人即使位及至尊,内心真正渴望的,也是做自己的那份自由。
璎珞聪慧,坚守自我
魏璎珞便是之后的令妃,起初她为调查姐姐死因入宫,招入绣房做宫女。虽是低微出身,但她正直坚强,内心纯良,机敏聪慧,但狠起来睚眦必报。
张扬的个性必然引来麻烦,但她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懂得思虑周全,化解危机,才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若待我好一分,我定还你三分;你若加害于我,我定十倍报偿,这是她心中的公平。
在绣坊时,她的服饰妆容与普通宫女无异,这些在宫中看似无足轻重的绣女对总能“出风头”的璎珞处处针对,但她一直保持不卑不亢的姿态。
来到长春宫近身侍奉皇后期间,魏璎珞在妆发上开始显露差异。纯白色常服上的绣花素雅,领口处靛青色的祥纹精巧,配上发髻处一抹亮眼的红,恬静却鲜活。
白雪皑皑中遗世独立,她深知,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味的忍让无济于事,她懂得“蛇打七寸”的道理,厚积薄发的力量才是对敌人最大的打击。
有仇必报,更知感恩,璎珞得到皇后的悉心帮助和教导,终放下恩怨。她与皇后弟弟傅恒也渐生情愫,但终成贵妃的她,又有怎样的一段虐心之恋,只得静待剧情发展。
应该说璎珞这个角色的造型转变从她与皇上产生关联后才算真正开始。最早的贵人时期,她身穿素雅的蓝色旗装,盘辫发髻清简中带着庄重,手中还握着皇后给的珠串;
成为嫔妃后,常服以淡紫色为主调,领口是深紫色花草绣纹的装饰凸显细节,尤其是袖口繁复的碎花低调却夺目。简明发髻上蓝紫色调的簪花点缀,协调又统一。此时的令妃眼神中也多了些许柔和与沧桑,稳重大气。
曾经自在跳脱,天不怕地不怕的魏璎珞,也会有如此沉静的时刻。
成为贵妃后,初见容妃时的这身藕荷色旗装玉兰花开象征“玉堂春富贵”,清瘦不失刚毅的令贵妃,将秾丽的紫穿出了一分淡然,而手中紧攥丝帕却将内心的波动显露。
看镜中人朱颜瘦,看爱与恨新又旧,一颗心在深宫跌宕里打磨地愈发坚韧,只是不知回首向来,还能否认得清来时路?
曾经天不怕地不怕的闺阁少女,一跃成为令懿皇贵妃,诞下嘉庆帝,追封孝仪纯皇后——她以机敏智慧和胸怀天下的气魄,辅助乾隆做一个明君,付诸自己的一生,去实现对富察皇后的承诺。
娴妃清苦,求之不得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佘诗曼扮演的娴妃本是心性柔善,刚直不阿之人。面对困难,依旧谨守本心,不愿站队,受人欺凌时颇有楚楚动人之态。
家中诸多变故,宫中无数欺凌,让她由此着了心魔,被残酷命运拉下泥沼。不见曾经透彻眼眸,阴戾之气逐渐显现,墨绿缎面斗篷,以明*梅竹花鸟刺绣配黑色云肩,难掩心机深重。
从试图在宫中独善其身的娴妃,到工于心计登顶后位的纯帝继后,那拉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看似温良恭俭让的娴妃,跟她佩戴的点翠珠花又何尝不是异曲同工——以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加以金银珠翠制成的点翠首饰,精致纤巧,又带着血腥残忍;而秀毓名门弱质纤纤的那拉氏,亦是蕴杀戮机锋于臻首娥眉间。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乾隆三十年的南巡途中,她因削发触怒圣颜(乾隆称其忤旨截发),被厌弃置于“冷宫”,郁郁而终。而仅仅银两9分4厘(尚不及一个低级官员)的单薄葬礼,与所有礼制规矩相悖的祭祀规格,都点明了乾隆皇帝对她的厌弃——
修成玉颜色,货与帝王家,她没能跟皇帝成为一世一双人,也在青史上黯淡了痕迹,连一幅画像也没能留下,只存于历史烟尘里,无尽的迷思和惋惜。
贵妃跋扈,娇媚万方
高贵妃性格嚣张,争强好胜,嫣然夺目,令三春无方。她是最受宠的妃子,因着父亲高斌的势力,皇上让她三分,一时风头无两。
储秀宫随处可见万字纹雕花、鎏金珐琅瓷瓶、暗花罗帐、琉璃灯罩、深海珊瑚、沉香铜炉……难掩雍容华贵之姿。
浓墨重彩华服,遍绣出云丹芝;赤金红宝,端的明艳狠辣。高贵妃是一个典型的戏剧化角色,更是整部剧前半部的“戏胆”——诸多矛盾转折起承转合,都在她一人身上。
因此这一高度戏剧化的人物,我们就无法用常理来理解和分析:她的发型是清宫女子“两把头”的底座发髻,华贵的赤金凤凰宝冠也不是满族贵妇典型装扮,她吟唱的《贵妃醉酒》并非昆曲,而是民国时由梅兰芳先生改编创演的京剧,那一身金碧辉煌的行头也不符合梨园规矩……
可那又如何,人们还是记住了她。戏剧是真实的梦幻,而高贵妃就是整出盛世繁华里那飞来一笔——烈火烹油的登场,注定凄艳收梢,人生如戏,“且自开怀饮数盅”,更像她灯火阑珊的绝唱。
说什么真真假假,道什么满目繁花,戏中人枉自嗟,戏外人空劳牵挂,到头来,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朱墙琉璃瓦,几多明媚鲜妍,她们不是庙堂正史里冰冷的姓名,而是卷轴传奇里有血有肉的女性——
为爱,为情,为责任,为道义,她们曾那样精彩地活了一场。
来源:生活美剧VOGUE无瑕乐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