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是一篇散文,李吉林老师执教于年的春天。岁月匆匆,距今已有整整40年。40年风雨沧桑,一轮一轮的改革,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手段,早已今非昔比,更何况新人辈出,如雨后春笋。然而,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依然光华四射;以当下的名师课堂作比较,或许能够企及的并不多见。《燕子》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两个课时,昨天介绍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今天我们领略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
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字词教学,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读课文,而不是架空分析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规。小学语文教学,顾名思义有两个要素,其一是语文,其二是小学生,合起来便是小学生学语文。这就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不能离开语言文字,不能忽略儿童可接受性。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学习母语的经验之谈,今天依然有生命力。由复习生字,复习朗读,过渡到课文学习,显得自然而然。)
二、学习课文
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很简洁,扣住“形状”和“生趣”——小燕子的形状、春光里的生趣,回顾昨天的课堂教学,导入今天的课堂教学——先看看图画。)
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在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同样是看图,同样是观察燕子,第二节课不同于第一节课。第一节课,眼光集中在燕子的形状,观察顺序是由整体到部分;第二节课,眼光集中在燕子的飞行,观察顺序是由上而下。与第一次看图观察不同,如果说第一次观察的是静态的燕子,那么第二次观察的是燕子的动态。通过回顾与对比,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观察的任务有不同,观察的方法也随之变化。“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这一设问看似平常但非常巧妙,引导儿童将观察的表象转化为语言的词汇。但如果不看书,儿童很难概括,也难以表述清楚。于是,“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这是教师的提示,也是儿童的愿望。至此,一般老师可能会泛泛地让儿童读课文,李老师却适时提出看课文的要求——燕子飞行的特点是什么,看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来?这样儿童读书就会仔细,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概括,将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快”和“美”,这是燕子最明显的飞行特点,也是用最少的字词进行的概括。要言不烦地训练了儿童语言的精准度、读课文的仔细体察。)
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
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写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注意运用上面这些词语。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些情景描绘出来。
(抓住燕子飞得“快”的特点,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比较“飞”和“掠”的不同;联系新旧课文,比较燕子与翠鸟,同样写飞行的快,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词语?这样的对比,既深化了对字词的理解,引导儿童深入新课文的学习,又将旧知识的复习,巧妙地镶嵌于其中,且二者相得益彰。这样的字词教学,看似轻松自如,但包含着教师的艺术匠心。)
7.学生口述。
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不用,也可以换上“‘哗’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
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释:荡漾,水波起伏。(板书:荡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理解。
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的燕子。(伶俐可爱,非常灵巧,聪明)
10.看图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课文第三节)
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
第四节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像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你们想怎么像曲谱?
△为什么说是“几痕细线”,不说“几根细线”?(板书:几痕)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从高处到低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燕子像小黑点,几对燕子正像那一个一个的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语文教学的核心在语言,小学语文要突出字词句的教学。但怎样在分析课文时突出关键词语,以及通过关键词语的教学带动课文学习的深入,这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李吉林老师抓住有关的动词与象声词,通过反复对比和多角度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图画和课文细细体会,在异同的比较中培养儿童的语感。动词——象声词——画面感,层层递进而又前呼后应。写燕子的飞翔——波光粼粼、偶尔沾了一下水面、一圈圈地荡漾,课文极写燕子的机灵、轻快和优美。李老师的启发引导一层层细致入微,由字词到长句的模仿丝丝入扣。对燕子的描写动静相宜、错落有致,栩栩如生的动态描写之后,课文以生动而独到的比喻,写出燕子的静态之美。李吉林老师拈出“几痕”和“落”,让儿童评说它们在课文中的表情意义,特殊的表现力在哪里?还有那非常美妙的比喻——“曲谱”,为什么像曲谱,为什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引导儿童阅读和品悟,让儿童的文字符号学习具有画面感,也让儿童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它刻画出了多么美好的画面。这样的语文教学、如此语言训练,实实在在是儿童立场,是那样的情趣盎然,完美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齐读第四节。
5.指导朗读:你们说第三节是写燕子的什么美?第四节又写燕子的什么美?(飞行的美,即动态的美;停息的美,即静态的美。板书:动态、静态)这两节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怎么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停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
《燕子的自述》。
现在就请你们扮演小燕子
/p>
1.模样2.赶来了3.飞行4.停息
学生口述。
(《燕子》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情文并茂的美文。《燕子》也是传统教材,许多名师都教过这篇文章。李吉林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着童心、童趣和艺术的美。什么是儿童本位的教学,什么是深度学习,李吉林老师《燕子》一课的教学,作了洋溢着情感与智慧的示范。)
[板书设计]
飞行的美(动)停息的美(静)
掠倦了落
“唧”的一声几痕细线
已经几个小黑点
沾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荡漾(年春)
[附课文]
燕子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燕子。
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