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巧用迁移,将知识串成链 [复制链接]

1#
治癜风好方法 http://m.39.net/disease/a_5731547.html

巧用迁移,将知识串成链

文/陈梦雪

(本文一共字1图,

阅读预计需要20分钟)

快乐听书吧

(点击小喇叭,收听陈老师的公益图书推广《佐贺的超级阿嬷》)

作者:岛田洋七

作品:《佐贺的超级阿嬷》

今日插播内容《多管闲事和体贴》

此录音未用来赚取任何费用,供学生们参考阅读。

巧用迁移,将知识串成链刚成为教师的第一年,上公开课《古朗月行》时,我在导入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幸而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特级教师给我指点:为什么不问一下孩子们学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他们肯定学过《静夜思》,也许过《小小的船》这首儿歌,再加上这首《古朗月行》,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是不小的积累量了。知识就像是珍珠,每教一堂课,孩子们就往自己的口袋里塞入了一颗宝贝,我们更要教会学生的是把这些珍宝从口袋里拿出来的方法,所以我们不仅要送给孩子们珍珠,还要教给他们把珍珠变成项链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一整串地掏出来,井然有序地展示自己的知识链。那位老师说的很通俗,如今我懂得了,把知识像珍珠串起来就是教会学生灵活地总结并迁移知识,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在特定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把学生领进门以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任何“机会”去修行,通过巧妙迁移运用知识,达到“学”与“习”的紧密结合。秦怡的方法有多种,接下来笔者将就语文学习方面的迁移进行阐述。一、文本知识向文本学习方向的迁移很多时候,教材中的文本会交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例如五年级下册第26课冰心奶奶的文章《忆读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她阅读一些名著的方法与经历。作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在不认识字的时候是听书,认识一些字的时候是一知半解的读;读《红楼梦》的时候刚开始不理解人物情感,等成年以后再读则别有一番滋味;读《水浒传》的时候作者则是与《荡寇志》进行对比,发现《水浒传》更加生动有趣;读了《西游记》以后作者就丢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这些都是很好的读书的方法,更是读古典名著的好办法。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语文要素点明学生要具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方法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和学生回忆这篇文章,将冰心奶奶教给我们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古典名著的单元里:遇到比较复杂的名著可以用听书或者看电视、电影的方法去走进古典名著;遇到难懂的文本可以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读——只要不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不太理解的书可以多读几遍,书读百遍便有百遍滋味;读同类书本要学会对比,带着批判的眼光,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要做到心中有秆秤,了解自己的阅读喜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喜欢的书籍。这就是把从《忆读书》中提取出来的阅读方法的干货迁移到名著的学习中。二、同类诗歌背景知识的迁移部编教材在古诗教学的安排上,有些内容是相呼应的。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主题都是爱国。这两单元都有《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的两首古诗《示儿》和《题临安邸》都属于宋朝的诗歌,第二首《题临安邸》尤其清楚地交代了南宋衰落的变化,点明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在讲解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就可以把《示儿》和《题临安邸》再次提取出来串联在一起,把《题临安邸》作为背景进行迁移,让学生们了解南宋时期官场腐败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的现状,把《示儿》作为作者简介进行迁移,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秋夜将晓愁眠时的那种无奈与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三、课内阅读策略的多向迁移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课内批注是为了使学生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我们根据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做的批注系统地分类,建构了批注的三种等级分类:初级批注就是能够圈画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在阅读结束以后能够根据查找资料或者讨论等方式找到答案并记录下来,达到学习新知识和为二次阅读扫清障碍的目的;中级批注是能够将自己的觉得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圈画下来,进行点评,写出自己的感受;高级批注则是保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在不认同作者的时候和作者吵个架,将自己的不同观点进行批注,或者对作者的内容进行改编、续写最后形成二次创作。这个阅读方法一旦学会以后可以多向迁移。首先应该迁移到以后的文本学习之中,无论学习哪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养成“不拿笔不读书”的好习惯,接着逐渐将这种批注的习惯迁移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上。最重要的是学生们的这种批注能力还可以在作文互批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修改病句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修改符号内化为一种批注方法,在作文互批的过程中练习多种批注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四、文本佳句向习作内容方向的迁移教材中的文章必然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所以面对教材选文中的好词佳句以及写作方法我们可以大肆进行模仿,引导学生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三年级学生,刚接接触习作的时候,总是出现难以入门的状况,这个时候模仿教材文本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以前三年级有一篇课文——《翠鸟》,而该单元习作就是写小动物,对于一些习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翠鸟高仿出一篇习作,只要是鸟类即可。要求学生做到:能抄原文的内容尽量抄原文,不能抄原文的要动脑子结合实际思考并改动。学生在抄与改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文本的结构,自然也就学会了描写鸟类这种动物的方法。四年级教材有《观潮》这篇文章,我们镇属于小浪底镇,在小浪底有一个十分著名的景区叫——小浪底大坝风景枢纽区。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高仿习作一篇《观小浪底排沙有感》。原文中观潮前,观潮时的大量片段都是可以运用到文章中的。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更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四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有句话写的颇具诗意“增之一份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质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我当时问学生:这句话写的好不好?生:好。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写的好么?学生沉默,我接着说:因为是抄的。学生质疑:老师,郭沫若是大文学家,怎么抄别人的呢?我:这句出自选自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增之一份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作为大诗人屈原的徒弟,也是极有才华的大文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郭沫若的老前辈。后辈学习前辈的,稍微摘抄后化为己用,有何不可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于是学生们更有意识地把课文中的佳句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比如许多同学批注珍珠鸟的第一自然段简单明了,直抒情感,于是在第一单元习作中,学生在写我的心爱之物时在第一段这么写“真好,朋友送我一串漂亮的手链”。在第二单元习作我的超级老师的时候,有些学生也用上了《登徒子好色赋》里的那句话。五、古诗文学习方法的迁移部编教材在一年级就开始安排古诗学习,三年级就开始安排学生们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古诗文看似复杂繁琐难懂,实际上其语法规律和对字词理解的方法有相通之处,一旦掌握其中的规律,以后解决文言文阅读的困难就可以势如破竹。所以每次讲解的时候老师都应该教学生对方法进行总结,对文章类似的字词进行迁移。例如“晓”字就频繁出现在古诗文中,比如“稚子金盆脱晓冰”、“春眠不觉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晓”字每出现一次,教师就要将其意思以及相关诗句串联一次,串的次数多了,学生记忆深刻,记忆中的晓也不再是单独的“晓”,而是几首串联的古诗。随着考试中古诗考察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很多时候古诗考察不再是出前一句让学生默写后一句那么死板,有时候题目会让学生写几句爱国的诗句,有的时候题目要求学生写带花的诗句或者带动物的诗句。这就是考察学生输出能力的时候,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串联,输出自然不成问题。六、课外知识向课内的迁移课内学习是为了课外自主学习服务的,但课外学习很多时候也能够反哺课内。五年级上册我们班安排的共读书目是《中国民间故事》,在假期的时候我已经让学生开始进行阅读,所以在讲到《猎人海力布》那一课的时候,有学生质疑:“老师,我认为海力布不够聪明,他不一定要选择说出来这种办法去引导村民们离开村子。”我饶有兴趣等着他说,只见学生侃侃而谈:“我在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时候,济颠和尚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就把一个新郎官的新娘子抢走了,整个村子的人都在追他,于是他成功地救下了全村的人。”另一位同学应和:“我也看到过这一篇,我当时看了认为,除了这个方法还有别的方法……”此时学生的课外阅读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与思考,成为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还有一次我在讲《我的长生果》前时,备课有些大意。我理解的“长生果”就是《西游记》里的人参果,于是便准备拿这个作导入。课堂上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长生果么?几个同学纷纷举手,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仅知道长生果是什么,我还知道关于长生果的故事。听着学生自信地讲,我才明白这是一个关于岳飞将*打仗的传说,原来长生果就是花生。迁移无处不在,迁移处处是惊喜。知识是死的,遇到灵活的人就活了。老师不能做教书匠去教知识,而要引导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知识,在恰当的时候迁移知识,活学然后活用。

—END—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