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雨成秋书画本于诗情,诗性载于书画
TUhjnbcbe - 2023/5/3 21:47:00

古云:“书为心画,画为心印”“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诗书画的结合与互补,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成为一脉相承的艺术传统。这一传统具有两大特色,一是三者都以意境为追求,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三者虽艺术语言不同,但无不本之民族艺术思维,迁想妙得,相互促进,利于深造求通。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李一、阴澍雨的书画作品,二人以诗书画结合的形式,各展所长。

一雨成秋书画至境

文/尚辉

相对于西洋绘画与雕塑对于人体生命的赞美,中国书画无疑是通过表现自然折射人的精神情感的,而且,在表现自然中尤以吟诵秋景为其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形容四季山光,用了“秋山明净而如妆”,其“明净”实为文人书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倪瓒之所以能够列入元四家,也在于他画的深秋太湖是“明净”之中的冷逸。即为“明净”,则不能色杂,这也是为何文人画一再排斥精工富彩而以“水墨为上”之缘由。

中国书画其实就是秋意美学的崇拜。

水墨蔽除了对世间缤纷绚丽色彩的描绘,而着意于澄明之境的过滤;骨法用笔也显然是脱祛草木花叶之外相,而专注于枝干之枯的遒劲;而写意的实质则是遥念忆写生命万物之灼灼其华的绰约风姿,笔所未到气已吞。当然,在这种秋意美学的崇拜中,尤以画出明净之“妆”最为深婉。这便有了对秋日的伤感悲切,有了对人世繁荣之后孤苦冷清的体味。中国文化一直没有出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美学,但从来不缺乏悲伤幽怨的诗意。的确,忧郁的感伤才能使艺术进入至深之境,这是精神思想对于美感的必要深化与升华!

李一、澍雨的书画合作,正是以秋为题而对中国秋意美学的再一次阐发。澍雨画的烟雨芭蕉、枫叶翠鸟、野菊浅酌、幽谷馨兰、红蓼水禽,哪一幅不是以秋色里的风物为画意,借此感物抒怀,寄写心中的澄明之境?

大概也唯其如此,他才专注于草叶的一枝一脉,以草书笔意勾绘其生命最后虽衰弱却光华的妆容。他借此表现的是生命,更是他静谧恬淡的心境。相对于澍雨弹跳洒脱的笔法,李一的章草则显得重拙古朴。他对于汉砖碑铭木石之趣的汲取,使他的草书在连笔书写的笔画线条里,融进了如虫蚀木、如屋漏痕似的笔线美感。他刻意压缩了字体间架的竖画,舒张了横挑与横撇,在横画之中追求烂漫歪倒的稚趣。

从形式上,李一滞重拙朴的用笔和澍雨灵秀恣肆的笔法形成对比与互补的作用;而从内容上,李一“我手写我心,我书写我诗”的自作诗,则对画面境界进行了营造与升华。譬如,他在题澍雨诸多花卉诗句中,常有“青溪泛冷香”、“花光漾碧溪”、“老屋旧青藤”、“*莺底处弄娇啼”等妙句,这不仅呈现了李一的辞章之功,更体现了他以诗入书入画的文人情怀。

其实,中国花鸟画并非单一地描绘花妍鸟啼,而是在那些微末的生命里寄寓人世的感怀;中国书法也非纯粹地描画字符,而是在那些笔画的方寸之间托物谴兴。书画本于诗情,诗性载于书画,这便构成了奇特的寄托感怀的东方艺术方式。而这个方式都源于一种哀伤的吟咏,一种观照自然秋季所形成的有关生命价值的追问与伤怀。这就是中国的诗情,不是万劫不复的悲痛,而是淡淡的哀伤;这也就是中国的书画,不是露骨的刺激与震撼,而是优雅的恣肆、秀润的苍茫。

李一的诗书与澍雨的花鸟所合成的“一雨”,让我们在这个秋天再次品味了中国秋意美学的至境。

年11月13日于北京22院街艺术区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主编)

作品欣赏

左图名称:题澍雨画芭蕉图

材质:绢本水墨

释文:漫将幽意种芭蕉,夏月春云总寂寥。一自秋声随夜入,不风不雨也潇潇。题澍雨画芭蕉,丙申桂月鲁人李一

钤印:古意李一

右图名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材质:绢本设色

释文:澍雨写意

钤印:澍雨印

左图名称:题澍雨菊蟹图

材质:绢本水墨

释文:东篱侧坐伴*花,送酒人来日已斜。唤取田翁同一醉,持螯相对话桑麻。开元室诗草

钤印:生于阙里鲁都人李一

右图名称:菊蟹尺寸:直径30厘米材质:绢本设色年代:年释文:澍雨写意钤印:澍雨印

名称:乡园灯作者:李一(书)阴澍雨(画)材质:纸本设色释文:乡园灯

风雨十年路,乡园一点灯。萦怀千万绪,老屋旧青藤。故园藤李一青灯有味似儿时。丙申秋月澍雨

钤印:鲁人李一之玺闲云野鹤阴澍雨

名称:恭王府海棠

作者:李一(书)阴澍雨(画)

材质:纸本设色释文:恭王府海棠

冰肌玉骨属妍春,风日满庭色渐匀。伴读娇容如解语,无香袭袂亦情亲。忆恭王府海棠李一澍雨写生

钤印:闲云野鹤生于阙里李一阴澍雨幼章翰墨

(本文节选自《一雨成秋——李一、阴澍雨作品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雨成秋书画本于诗情,诗性载于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