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生活经历、超凡的艺术格调、孤傲的心性和“明朝情结”成为其艺术创作的源泉,使其绘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颠沛流离、跌宕起伏的生活历程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出家为僧参道的时期。这个阶段,23岁-55岁(—),他当了多年和尚和道人。年,朱耷19岁,李自成的大*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亲手杀死爱妃和女儿,在景山上吊死了。崇祯的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这对于八大山人来说,是毕生的痛。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记下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崇祯死后,清兵入关,年,朱耷20岁,南昌陷落,朱耷家中90余口人全部被杀,只有他一人幸运逃出,后在荒山野岭中隐姓埋名避难。23岁,剃发为僧,僧名传紫。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写生画。如《西瓜》《芋头》《石榴》《水仙》《草虫》等,这个时期,以写实为主,对一叶一虫都画得栩栩如生,但对情感的表现尚欠缺。对此,八大山人很不满意,他认为,太过写实,影响了情感的表现,为此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二是还俗矛盾期。这个阶段,55岁-65岁(—)。八大山人回到了南昌,得病而疯,一年多后经调养恢复正常,又开始了绘画生涯。他卖画维持生计,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号,称己为“驴”或“驴屋”他大书一个“哑”字贴在门上,不与人说话了。对投靠清朝的官吏更仇视了。
江西巡抚宋荦深深地为八大的绘画和诗文所折服,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讨厌他,便于年画了《孔雀竹石图》,题写了一首著名讽刺宋荦的诗句:“孔雀名花两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这幅《孔雀竹石图》,后来却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作。
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绘画的风格是对情感十分露骨、率直的表现,过于直白三是艺术成熟期。65岁—80岁(—)。这个时期,八大山人画了许多禽鸟图,表达了蔑视,仇视,傲视,通视,怒视等情感,八大山人有多么复杂的情感,鸟儿就有多么复杂的情感。《鱼鸭图》里的鸭子,睁着大大的白眼,中国人说,青眼看人,是表示尊重:而白眼看人,是表示仇视。《莲塘戏禽图》中两只禽鸟,黑色的羽毛,睁着大大的怪异的眼睛看人,神色恐怖。这两只禽鸟怒目相视,做出要进攻的姿态。《荷花翠鸟图》的鸟,低着头,闭着眼,虽然立在孤立的芦苇秆上,但怡然自得,旁若无人,不管不顾好像在养神,那是蔑视。八大山人画的语言像他画的鸟眼一样,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同样有仇视,有怒视,有傲视,有蔑视,有逼视。年,八大山人去扬州见石涛,两位伟大的艺术家见面,后合作创作了《兰竹双雀图》《艾虎图》等画,留下了中国绘画的一段佳话。
(二)独特超凡的艺术格调
倘若将绘画艺术格调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谓崇“形”,为“洗眼”的艺术。这类艺术作品看上去法度森严,和谐完美,给人以纯粹的美的享受,如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及古典派绘画等。
第二层次求“形”,为“动魄”的艺术,此类作品格调如苏东坡的词,气势磅礴、跌宕起伏,又犹如站在*河岸边,看着惊涛拍岸,心潮澎湃。
第三层次追求“情”,便是“洗心”的艺术欣赏此类作品犹如欣赏格调清新的轻音乐,使人忘却烦恼和喧闹,此类作品需具独特超凡的思想境界和人格的画者才可得,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便是典型的代表,无疑是最高层次的。
石涛称其为“眼高百代古无比,书法画法前人前”。八大山人以不能再少的笔墨,人格化的形象和奇特构图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开创了元明以来所没有的新风貌。
(三)孤傲的心性和挥之不去的“明朝情结”
八大山人的“横流乱世权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和“想见时人解图画”流露出,他很希望人们能够解读其画中之意。从他的画意和字里行间,也可发现许多信息。例如他有一个画押,因形状像乌龟,人们一直称它为龟形画押。后经研究发现,是由“三月十九日”几个字变形组成,恰是明代末代皇帝崇祯自杀的日子,这说明在其内心对已故王朝的怀念。在其画作《古梅图》中,虬根外露,不画坡土,是仿照郑思肖画兰之意,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他这个明代宗室的子孙,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那样,不肯臣服于新王朝。国破家亡,复国无望,这使他不得不“苦泪交千点”了。
八大山人很多作品都表达了他挥之不去的“明朝情结”,也正是受这种浓烈的孤寂兀傲的感情主宰,其绘画作品才出现人格化的物像,怪异晦涩中隐含着痛苦。“相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综上所述,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墨点无多泪点多”,动荡的时代背景和他的颠沛流离、跌宕起伏的生活历程、孤傲的心性等,造就了他的艺术情调,同时,卓越的绘画功力、渊博的学识、难言的隐痛也有助于其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并从其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性格的孤傲、淡泊、冷峻的特点。
本文受靳雄步先生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责任编辑:梁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