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血染的奢华到理性的回归,故宫新事中
TUhjnbcbe - 2023/7/29 21:28:00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6563.html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6563.html

全文共字,读完大约需要2分钟。

纪录片《故宫新事之养心殿里的秘密》讲的是文博工作者们对养心殿古建的修缮,和对其古物的修复。其中,需修复的古物中,有一种运用了点翠工艺的文物。何为点翠?

先看,何为翠?

许慎的《说文解字》解:翠,青羽雀也。即翠指翠鸟,是一种有青绿色羽毛的小雀。

翠鸟

好,何为点翠?

我们有一个熟悉的成语叫“买椟还珠“,故事中对装着珠宝的匣盒的描写是这样的:

“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买椟还珠

即用名贵的木兰为木料做匣盒,然后用桂椒熏香,用珠玉点缀,用玫瑰纹饰,用羽翠装饰。

具体来说,“辑以羽翠”指用颜色鲜艳的翠鸟的羽毛来装饰。

其中的“辑”字是点翠工艺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即将一支支呈扇形排列后分散的翠绒排列整齐。

你可能想象?将这些支有细微差异的羽毛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之后,毛羽间呈现出的细腻光泽与肌理宛若赋予了一件饰物以生命?

点翠发簪

这种装饰方法,犹如画龙点睛一般,被后来的能工巧匠们一步步发展成了今天的绝技工艺——点翠。

诞生

最近带娃读《笠翁对韵》。我的脑海中,是她笑意盈盈,摇着脑袋,对着我的镜头浅吟轻诵。其中有一句:“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提红。”

正所谓“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居于清暑殿中的女子,住于广寒宫中的嫦娥,是否都挺清冷的?

如何理解“拾翠对提红”呢?这里为什么不是点翠而是拾翠?

拾翠指拾取翠鸟的羽毛作为首饰。因为羽毛是需要先拾起来,再装点在首饰上的。

曹植在《洛神赋》中这样描写洛水女神:“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可见翠鸟的羽毛是古代中国女子打扮自己的一种装饰物。

翠鸟的翅羽

曹植笔下的洛神是神话时代的人物,“买椟还珠”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可见点翠源于拾翠。翠羽最早被人类拾起并佩戴在头上,或许出于人类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和模仿,但其带来的视觉美艳占据了更多的比例,于是慢慢地就有古代工匠们将其通过点翠工艺,装点在古代女子的饰物或其他装饰物品上。

因为只有金银玉石的首饰太过俗气和刚硬,而嵌入了翠羽则给饰物带来了灵气和柔美。

古代工匠们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或翅膀上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底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这便是点翠工艺的诞生。

点翠饰品

发展

点翠工艺有没有进一步发展呢?有,其经历了一个从皇家走向平民的下沉普及式发展。

汉代,点翠出现在衣冠上,如帝王的服装、王后的凤冠。这些是宫庭富贵之物,采用翠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月,颜色依然艳丽夺目。

以翠羽为装饰的宫廷服装局部图

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点翠艺术的发展因需求之多达到了顶峰。

在《雍正十二美人图》中,点翠工艺流行于清宫贵族女眷们的穿戴中,成为的宫廷中的潮流爆品。

雍正十二美人图

清雍正时期,点翠旗头因价值高昂,仅宠冠六宫的甄嬛,华妃佩戴过。它也是后宫地位的象征之一。

点翠旗头

清宫内务府为此专门设立了负责收集和管理翠羽的部门,其中有点翠匠,专门负责点翠活。

清末民初,点翠饰品开始在民间流行。

许多富庶人家会在女儿出嫁时,为其置办一套点翠首饰作为嫁妆,为女儿平添尊贵。

各种点翠首饰

翠羽因这一抹亮蓝色的柔美使点翠饰品风靡,对于翠鸟而言,是喜是悲呢?

终结

民国时期,点翠饰品市场持续火爆,不少点翠工厂林立于广东一带,大量的翠鸟被捕杀。

年,随着翠鸟的濒临灭绝,中国最后一家点翠工厂关闭。至此以取翠鸟羽毛为材料的点翠工艺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烧蓝工艺。

不论是艺术或是利益,能让步于生命,便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了。

在纪录片中,对于养心殿那些用翠羽装饰而被虫蛀病害的文物,文博工作的老师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为了不再让点翠工艺再以翠鸟的牺牲为代价,老师们将前期收集的各种鸟类自然脱落的羽毛进行染色和反复虫蛀实验对这些文物进行修复。

养心殿内的点翠文物

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同时也是对翠鸟生命的尊重。

用纪录片中对点翠工艺的定义和评价做个总结:

“点翠工艺是中国传统首饰的制作技艺,是艺术造诣的巅峰代表之作。”

纪录片《故宫新事之养心殿的秘密》

翠羽作为自然界的一种馈赠,结合了工匠们的咫尺匠心,得以形成奢华的点翠饰品。它属于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它的产生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践。

它的发展受到世俗的热捧是必然的,但如果以血染的生命为代价,我们于心何安?

好在故事最终有了理性的回归。这个结果,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身命运的尊重。

最后,以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来结束此文。

愿我们在去往蓬山的路上,有翠鸟一路相伴。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笔者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血染的奢华到理性的回归,故宫新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