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的大热,不仅带火了故宫里的延禧宫,还捧红了一众新人,比如小宫女逆袭成皇后魏璎珞的扮演者吴谨言,将痴情进行到底的富察傅恒许凯,被网友推选为大嘴美女的明玉姜梓新。还创造出了新的网络宠词”大猪蹄子“,除此之外,还有隐藏在剧中默默奉献了演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部剧尽管剧情依旧狗血,但是于正将文化融入戏剧的艺术精神还是值得钦佩的。一次苏州之行触发了他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使命,于是他把使命揉进了《延禧攻略》,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在影视剧行业的一次飞跃,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01南京绒花
绒花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始于秦朝,在唐朝被列为贡品,在明末清初流入民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都会佩戴。谐音荣华,有荣华富贵的象征。
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获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
尽管如此,由于南京绒花工艺复杂,全部工艺只能靠全手工,不能实现量产,更重要的是连传承人都没有几个,它的发展道路可谓举步维艰。
我国著名的绒花手艺人赵树宪,所谓的“绒花工作室”位于甘熙故居内,大小也不过十平方米。《延禧攻略》各宫妃嫔头上戴的绒花,均出自他手。一人扛起了中华文明传承的大旗,不知道是该钦佩还是该叹惜?
02点翠
点翠是一道工序,它是金银首饰的辅助装饰,起点缀美化的作用。
翠即翠鸟的羽毛,翠鸟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颜色鲜亮,可保百年不褪色。点翠工艺分软翠和硬翠,由翠鸟羽毛质地而划分。
传说取翠羽需要从活体拔出,过于残忍,再加上翠鸟已列为国家保护动物,当今的翠羽都已是替代品,市面上常见的多为仿点翠饰品。
03苏州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我国传统丝绸艺术中的精品,也是宋元以来皇家御用织物。它织法独特,有别于刺绣和织锦,采用的是“通经断纬”,而非普通锦织的“通经通纬”。织出的效果如雕刻般凹凸有致,立体感十足,极富欣赏价值。
缂丝可以自由变换色彩,因此特别适用制作书画作品。由于织造过程细致入微,摹缂作品的艺术价值甚至超过原作,现存的摹缂精品稀缺,成为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
04京绣
京绣,故名思义,即在北京一代刺绣的总称,又被称为”宫绣“。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宫廷刺绣工艺,为“燕京八绝”之一,曾和“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
京绣有其独特之处,所绣之物必须遵循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宗旨,非常严谨。比如五爪金龙是皇室专用,四爪则为蟒,用错有篡位之嫌,会招来杀身之祸。文武官员们的品级则以补服上胸前、后背两片刺绣图案来区分。王爷、贝勒为圆补,文武官员为方补。文官的图案是各种飞禽,代表文采,武官的图案为各类走兽,寓意威猛、强悍。
年11月,京绣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代表性传承人有京绣世家姚氏的第四代传人姚富瑛。
05暖泉打树花
打树花属于地方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民间社火节的一档节目。它有着多年的历史,现今活跃在我国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属于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树花是用高温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城墙上,通过迸溅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因此得名”树花“。
诗仙李白,最早在他的《秋浦歌十七首》中对打树花做了记录,诗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可见打树花当时还有配了乐曲。
于正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上说,打树花目前只有6个人从事这个行业,当他找来这6个人进行影视拍摄时,6个人都哭了,而且年龄都50多岁了,传承之路一片渺茫。
06昆曲
昆曲的历史源远流长,已有多年的历史。始发于苏州昆山,后经不断改良走向全国。自明代起在中国戏曲界独领风骚领跑余年,有”百戏之祖“的美称。
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有幸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昆曲的表演唱腔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再加上舞台置景,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同时也对许多地方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熟知的昆曲剧本《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文学家,比如有着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汤显祖、合称“南洪北孔”的洪昇和孔尚任(孔子的第64代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