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超
8月23日,处暑。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市农科所蔬菜种苗中心,来自湘潭县黄荆坪的竹根椒采摘完毕,半人高的辣椒树依然苍翠挺拔;来自韶山的红苋菜长势喜人,微风轻拂,远远望去像一团晃动的火苗……
这些可不是普通的蔬菜,它们都是李鹏费尽心思寻回的宝贝。年出生的李鹏皮肤黝黑,一手老茧,大学毕业就在湘潭与蔬菜打交道,去年正式升任市农科所副所长。这些一代代在湘潭繁育、又逐渐远离大众视线的老品种,在李鹏和同事们的呵护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接受提纯复壮,等待重回大众餐桌的那一天。
寻找老种子
自古以来,农民在自家菜园里种菜,种子都是往年留下的。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而现在,菜农们大多在市场上购买种子。这些经过杂交优化的种子,一般产量更高,抗性更好,因此也更受青睐。日复一日,很多老种子就逐步被淘汰了,同时很多蔬菜也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想找回“当年的味道”,就要去收集那些散落乡野的本地蔬菜原种,然后提纯复壮。这也是李鹏这些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年夏天,李鹏路过湘乡市金石镇,发现路边几株白苦瓜与市面上的苦瓜明显不同。几经打听,果然是当地农户家代代相传的老品种,他也顺利要到了几粒种子。为免这几株苦瓜苗被其他苦瓜品种污染,李鹏特意在附近山上给它们安了家。
同一年,李鹏还在韶山“偶遇”了一丘红苋菜。“远远望去,火红一片,特别打眼。”果不其然,这也是当地农户家自留的种子。经过反复提纯复壮,这款红苋菜如今通体紫红、没有杂色,口感更加香软,李鹏还帮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韶山红”。
寻找本地蔬菜原种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除了这种“偶遇”的幸运,更多的是依靠提前收集信息,挨家挨户上门寻访。于是,李鹏开着他的私家车,穿梭在湘潭的田间乡野,6年跑了15万公里。
年,根据湘潭县委安排,李鹏作为科技特派员被派驻到湘潭县排头乡双联村的一家蔬菜种植合作社,这里是黄荆坪竹根椒的故乡。“黄荆坪辣椒虽然久负盛名,但我调查后发现,种质出现退化变异,辣椒品相已经参差不齐。”为让这个繁育了数百年的本地辣椒品种恢复昔日容颜,李鹏查阅县志、走访老农,最终优中选优,收集了4份辣椒籽。如今,这些辣椒在市蔬菜种苗中心安家,经过了两年的提纯复壮,色泽、口感大有提升。
九华的红菜薹、四面佛的矮脚白、黄荆坪的竹根椒、许家湾的冬瓜、红心的肉丝瓜……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李鹏和同事们收集到了47种湘潭本地蔬菜原种,而且这一数量还在逐年增加。
留住老味道
家住岳塘区板塘铺的李金龙今年80岁。每到萝卜上市的季节,他都会去周边农贸市场转悠,寻找一种记忆中的美味。那是一种叫“金线吊葫芦”的白萝卜,来自他的老家犁头嘴。李金龙说,这种萝卜个头小,只有拇指大小,就像一个葫芦,再加上茎和果实的连接处特别细,又呈黄色,故得名“金线吊葫芦”。“以前住在犁头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用这种萝卜腌酱萝卜(也叫紫油萝卜),现在很少看到了……”聊起过往岁月,李金龙一脸惋惜。
在距离犁头嘴不到10公里的地方,就是市农科所的蔬菜种苗中心。这里也是李鹏开展本地蔬菜原种提纯复壮的核心科研基地。李金龙心心念念的“金线吊葫芦”萝卜和其他本地蔬菜原种,正在这里接受李鹏和同事们的提纯复壮,等待重回餐桌的那一天。
“收集、保护只是第一步,把它们推向市场才是最终目的。”李鹏说,经过五六年的提纯复壮,这些老品种的性状将趋于稳定,他们可以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在不改变口味的情况下,增强蔬菜抗性,从而让这些本地菜重新与湘潭人见面。
李鹏和同事们的努力,正在“开花结果”。
年,九华红菜薹、湘潭矮脚白经专家评审、农业部审核通过,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扬名海内外。目前,黄荆坪辣椒的国家地理标志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湘潭农产品有望再添一张“国字号”名片。
那几粒从湘乡金石镇收来的苦瓜种子,经过这五六年的育苗培养、提纯复壮,性状逐渐稳定,不仅产量高,而且皮薄肉厚味醇。据试种的农户反馈,一株苦瓜结的果能卖近元,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李鹏希望自己的步伐也能更快一些,在这些老品种消失前,能遇见它们,留住它们。
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如果您手头有这样的“老种子”,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我们将向市农科所“举荐”,让我们一起留住“当年的味道”。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