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林区阿夏自然保护区发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羚牛
位于迭部林区的甘肃省阿夏自然保护区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岷山山系北麓,迭山山系南缘,白龙江上游。东邻甘肃多儿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九寨沟县接壤;北以白龙江为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m,最低海拔m。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梅花鹿、林麝、羚牛、雪豹、胡兀鹫、斑尾榛鸡、雉鹑、绿尾虹雉、金雕。
羚牛(又叫扭角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是“国宝”大熊猫的伴生动物。在阿夏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以前经常有管护人员在巡山查林过程中看见过羚牛,但均未拍摄有效图片及视频。阿夏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分别在年、年通过红外照相机捕捉到羚牛的野外活动照片。
年2月22日晚间接到阿夏自然保护站电话,在其保护站娄纳沟管护点发现野生活体羚牛,管理局工作人员驱车80多公里赶到发现地,与它近距离接触、观察并拍下珍贵的照片和视频资料。
此次如此近距离的发现羚牛,说明阿夏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在逐渐扩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迭部林区内人与自然更加的和谐,也展示出迭部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
羚牛现场拍摄图片展示
视频
请横着手机观看
羚牛知识科普
羚牛(学名:Budorcastaxicolor):体形粗大,肩高-厘米,雄性体重可达千克,最大者肩高可达2米,重达1吨。雌雄均具短角。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的大型牛科食草动物。由于产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渐变浅。分为4个亚种:高黎贡羚牛、不丹羚牛、四川羚牛、秦岭羚牛,中国均产。栖息于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喜群居,每群约20-30头,多至50头。体型雄健,性情凶悍。数量稀少,中国仅存数千头,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中国西南、西北及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羚牛是不丹的国兽,在不丹被叫做“塔金”。
形态特征编辑羚牛的肩高为-厘米,雄性体重可达千克,雌性千克,最重的羚牛甚至可达千克。雄性和雌性都长有较短的角,一般长约20厘米。全身毛色为淡金*色或棕褐色。颌下和颈下长着胡须状的长垂毛。雄性和雌性都有粗大的角,角尖光滑,从头顶先弯向两侧,然后向后上方扭转,角尖向内。体形粗大,四肢粗壮,肩高大于臀部,体长约1.8米,成年雄性可达到2米以上。成年雄性体重-千克,尾较短,吻鼻部高而弯起,似羊。肩高于臀,角粗而弯向两侧。其毛色色泽依老幼而不同。遍体白色或*白色,老年个体为金*色,背中不具脊纹。吻鼻部和四肢为黑色。幼体通体为灰棕色。羚牛并不是牛,它居于牛科羊亚科,分类上近于寒带羚羊,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动物之一,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它体形粗壮如牛,长2.1米,约重千克,活像一头小水牛,而头小尾短,又像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它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又称扭角羚。栖息环境编辑羚牛是一种高山动物,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悬崖地带。由低至高依次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灌丛,海拔愈高条件愈酷,气候也愈冷。可是羚牛并不在乎,林下生长的灌木、幼树、嫩草及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皮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它们身上长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御严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热,夏季气温接近30℃时,每分钟气喘即达次以上。羚牛是典型的高寒种类,常栖息于米以上的高山森林、草甸地带,冬季又迁移至米以下的针叶林中的多岩区。生活习性编辑集群羚牛集群性强,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多至二、三十只,甚至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冬季还会出现数量更多的集群。羚牛行进时的队伍非常有纪律,健壮的公牛分别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队伍的中间是母牛和幼牛。群牛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要低很多。但独牛的性情跟生活在群体中的羚牛则大不一样。牛群移动时,由强壮个体领头和压阵,其他成员在中间一个挨着一个地随后跟着顺小道行走。牛群平时活动时,一般有一只强壮者屹立高处瞭望放哨,如遇敌害,头牛会率领牛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平时成年雄兽喜欢过孤独的生活,故有“独牛”之称;也有2-3头同栖的,称为“对牛”。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采食,但也见到单独活动采食的羚牛。在野外累计见到羚牛群次共只羚牛,其中单独活动的羚牛有50只,占所见羚牛总数的4.6%;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95.4%。研究期间在佛坪自然保护区所见羚牛的最大群体有59只,有50%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1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群体大小平均为±94(n=96)只。羚牛常通过低沉的吼叫来传递位置信息,从而达到聚群和共同采食迁移的目的。羚牛采食移动时的吼叫是从一个采食域向另一个采食域的行走过程中发生的。发声时羚牛的头并不仰起,也不向四周张望,头仍然是向下向前觅食的姿式。母头牛在采食过程中不时地从喉部发出低而深沉的吼叫声,这会使群体中的其它个体向其活动的方向移动。如果母头牛来到陡峭处见不利于迁移采食而改变移动方向后,其低沉的吼叫会引起近邻的几只牛紧随其后改变走向,稍远处的其它牛则不再前往陡峭处,而是往声源方向行走采食,母头牛的吼叫声所起的作用极其明显,表明了群体内个体间的通讯对于羚牛集群采食迁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取食羚牛和山羊一样,凡是能够到达它们宽阔嘴边的植物,几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多种植物,甚至可达种。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它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喜群栖。羚牛春季采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灌丛的一些嫩枝幼叶。夏季迁移至高处采集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实,冬季进入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随着不同海拔区域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其植物生长的情况也会有相关的变化。羚牛为选择优质的食物会作季节性的、上下垂直的迁移活动。羚牛在12月初至3月底的这一段寒冬季节期间内基本上稳定在海拔-0米之间活动,此时的羚牛较喜欢选择支梁背风一侧的半坡作为栖息场所,啃食树皮及以华桔竹叶、苔藓等为食物。每年春季来临后,羚牛活动处的植物并未萌发,萌发的植物出现在气温先期变暖的较低海拔处,因此羚牛开始向下迁移采食。5月份羚牛迁移到海拔米附近的区域活动,采食萌发出的新鲜幼嫩的食物。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高海拔处的各种植物也逐渐萌发生长,羚牛逐渐向上迁移采食,到6月底时羚牛基本上迁移到海拔0米以上的山顶附近活动。6月至9月羚牛主要在高海拔区域活动。随着高山植物枯萎落叶,10月份羚牛又开始往低海拔处迁移,并越过羚牛冬季栖息的海拔高度区域,采食低海拔处的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内的一些未落叶灌木和小乔木,于11月中旬下移至米附近活动,尔后再往高处迁移回到冬季栖息区域。羚牛主要在白天进行采食活动。研究期间所见的96群次集群的羚牛中,有75群次在采食、5群次在行走、16群次在休息;所见单独活动的50只羚牛中,有21只在采食,21只在行走,8只在休息。羚牛的采食活动多见于上午和傍晚,晨昏时期较为活跃。行为凭借强壮的体躯和力气,羚牛可以随时赶走到来争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它有蹄动物。因此,没有什么自然天敌。别看扭角羚体驱臃肿,在行进时弓腰驼背,步态蹒跚,可是在需要时却能跃过2.4米高的枝头,或者用前腿、胸膛去对付一根挡在前进道路上的树干,使之弯曲直至折断。据沙勒博士测定,扭角羚能用这种方法,轻而易举地推弯或折断直径为12.7厘米的树干。夏天一般是羚牛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羚牛群中的公牛会展开决斗,通过“暴力手段”确定等级序位,失败者往往会“愤”而离群出走,成为独牛。一些羚牛由于从群体中走散,而不得不独自“流浪”。这些看似忧郁的“独行客”,往往性情暴躁、极易伤人。所以,在遇到独来独往的羚牛时,要特别小心,及时避让,以防遇到危险。碰到羚牛时,不能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可以立刻爬上高处,或者就地卧倒一动不动,羚牛就不会伤害到人。分布范围编辑仅产于亚洲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五个国家,中国是羚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分布区域在北纬25°15′-34°10′,东经97°30′-°30′之间。羚牛分布图繁殖方式编辑羚牛每年7-8月进入交配季节,这时雄牛的性情变得格外凶猛,为了争夺雌牛,强壮雄牛间互相展开殊死的角斗,失败者退居群后,胜利者才得以与雌性交配。羚牛的孕期约9个月,一般在翌年3-5月产仔,每胎一头。平均寿命为12-15年。在每年8月左右的繁殖季节里,它们很热切地四出寻找配偶,争雌格斗时常发生:以不灵活的步志蹒跚而上,口鼻部几乎低垂在两腿之间,双角直向敌手冲出,并发出嗥叫和哼叫声。经过几个回合之后,如果一方认输败逃,获胜者便不再追击。倘若双方势均力敌,在猛烈角击后彼此往往会隆起背脊,在2米距离内以体相击,企图以自己巨大而健壮的体驱压倒敌手。假使双方仍然各不相让,接踵而来的角击便更为激烈,常常是一方头角落地,鲜血直流。一场格斗往往可以持续几十分钟,少数自不量力的雄兽如不及时认瑜,轻则重伤,重则死于情敌之手。获胜的雄兽与雌兽相爱,双双进入深山密林,进行秘密婚配。母兽怀孕8个多月,一般次年4月产下仔兽。仔兽消大一些后,它们的“妈妈”便把自己的“儿女”放在一个扭角羚幼儿园里,由一头扭角羚照管,自己外出觅食和进行其它活动。据说,“独牛”有时会混入家牛群中一起吃食,甚至同雌家牛交配。亚种分化编辑羚牛(4亚种)
中文名称学 名1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2高黎贡羚牛Budorcastaxicolortaxicolor3羚牛四川亚种Budorcastaxicolortibetana4不丹羚牛Budorcastaxicolorwhitei[5]种群现状编辑西藏接近0头;云南约10群,每群约30-40头,另加一些离群独栖者,接近头,总计约3头。80年代初在察隅、墨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目前西藏在这两地已发展到近0头。云南高黎贡山建立保护区后也有所发展。致危因素除采伐森林破坏栖息地生境缩小外,当地群众还利用它们集群和舔盐碱的习性,加上躯体庞大行动规律性强易于猎获,故常于冬季猎杀肉食。迄今西藏少数民族仍以它们为主要狩猎对象,如林芝的东久、迫隆两乡,每年捕杀余头。察隅、墨脱自然保护区外,每年也捕杀多头。保护级别编辑羚牛属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中国公布的红皮书列为濒危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中国濒危珍稀动物兽类?白唇鹿?白暨豚?白颊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白头叶猴?白掌长臂猿?斑海豹?斑林狸?斑羚?豹?北山羊?藏羚羊?藏酋猴?藏原羚?豺?长尾叶猴?赤斑羚?穿山甲?大灵猫?大熊猫?滇金丝猴?貂熊?短尾猴?鹅喉羚?蜂猴?高鼻羚羊?海南兔?河麂?河狸?黑长臂猿?黑麂?黑熊?黑叶猴?虎?灰叶猴?江豚?金猫?金丝猴?鬣羚?林麝?马来熊?马鹿?马麝?梅花鹿?蒙古野驴?猕猴?麋鹿?扭角羚?盘羊?坡鹿?黔金丝猴?儒艮?猞猁?水鹿?水獭?塔里木兔?台湾猴?兔狲?豚鹿?豚尾猴?驼鹿?倭蜂猴?西藏野驴?鼷鹿?喜马拉雅塔尔羊?小灵猫?小熊猫?熊猴?熊狸?雪豹?雪兔?亚洲象?岩羊?野骆驼?野马?野牦牛?野牛?云豹?紫貂?棕熊鸟类?白腹锦鸡?白鹳?白冠长尾雉?白鹤?白颈长尾雉?白鹮?白琵鹭?白头鹤?白鹇?白枕鹤?苍鹰?藏马鸡?草鸮?草原雕?长耳鸮?长尾阔嘴鸟?长尾鸮?赤颈鹤?大鸨?大绯胸鹦鹉?大天鹅?丹顶鹤?雕鸮?蜂鹰?高山兀鹫?冠斑犀鸟?褐鲣鸟?褐林鸮?褐马鸡?黑长尾雉?黑鹳?黑颈长尾雉?黑颈鹤?黑脸琵鹭?黑琴鸡?黑鹇?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红角鸮?红脚鲣鸟?红隼?红胸黑雁?花头鹦鹉?花尾榛鸡?*腹角雉?灰腹角雉?灰鹤?灰头鹦鹉?金雕?卷羽鹈鹕?孔雀雉?蓝翅八色鸫?蓝耳翠鸟?蓝马鸡?蓝鹇?栗鸢?领角鸮?绿皇鸠?绿孔雀?绿尾虹雉?勺鸡?蛇雕?双角犀鸟?松雀鹰?蓑羽鹤?秃鹫?乌雕?小天鹅?小雕?小苇鹚?雪鸮?血雉?岩雷鸟?燕隼?鹰鸮?疣鼻天鹅?游隼?鸳鸯?原鸡?朱鹮?棕颈犀鸟?棕尾虹雉两栖类?大鲵?虎纹蛙?细痣疣螈爬行类?大壁虎?玳瑁?鳄蜥?巨蜥?蟒?山瑞?四爪陆龟?扬子鳄?鼋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兽类?蜂猴?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金丝猴?长臂猿?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鳍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羊?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喜马拉雅塔尔羊?北山羊?河狸鸟类?短尾信天翁?白腹*舰鸟?白鹳?黑鹳?朱鹮?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腹角雉?灰腹角雉?虹雉?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遗鸥爬行类?四爪陆龟?鼋?鳄蜥?巨蜥?蟒?扬子鳄鱼类?*大头鱼?中华鲟?白鲟?红珊瑚腹足类?库氏砗磲?鹦鹉螺?中华蛩蠊昆虫类?金斑喙凤蝶肠鳃类?多鳃孔舌形虫?*岛长吻虫
转自:微观迭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