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别称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等,为雉科鹇属大型鸡类,雄鸟全长~厘米,雌鸟58~67厘米,我国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
白鹇的国内分布
白鹇在我国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有9个亚种分布于中国境内,榕江亚种分布于广西西北部、四川南部和贵州境内,滇西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等地,缅北亚种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掸邦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滇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峨眉亚种分布于四川中部和南部,指名亚种分布在湖南西南部、广东北部和中部、云南东南部、广西,此外在贵州东南部也可能有分布,福建亚种分布于广东东、湖南东南部、湖北东南部以及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南部的广大地区,海南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的7个县境内。
白鹇为国度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是着名的观赏珍禽。
白鹇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环境,可以人工驯养培育
白鹇的形态特征
1、雄鸟:头上羽冠及下体蓝黑色,脸裸露,赤红色,上体和两翅白色,自后颈或上背起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纹,头上具有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黑色羽冠,并披于头后,脸部裸出,呈鲜红色,整个下体都是乌黑色,上体和身体后面长长的尾羽,都是洁白的衬底上密布着细细的“V”字形黑纹,尤为别致的是尾羽上的黑纹越向后越小,逐渐消失。
2、雌鸟:雌鸟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脸裸出部小,赤红色。背羽干较淡,边缘较深,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外翈缀有黑色斑点,中央尾羽棕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满布以白色波状斑。下体亦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以后微缀黑色虫蠹状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白鹇的生活习性
1、群居:白鹇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由一只强壮的雄鸟和若干成年雌鸟、不太强壮或年龄不大的雄鸟以及幼鸟组成,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每当春季繁殖期之前,总会有发生激烈的争斗。
2、食性:白鹇为杂食性,主要以椎栗、悬钩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根和苔藓等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亚锥栗的坚果、崖豆、蕨叶、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针虫、蝗虫、蚂蚁、蚯蚓、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3、繁殖:白鹇繁殖期4~5月,每窝产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质斑点,通常每隔1日产1枚卵,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
白鹇主要栖息于海拔米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
白鹇通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机警,会急飞上树。繁殖期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
在中国南方各地都可以看到白鹇,甚至在海南岛都可发现其踪迹,
目前在中国有四处地方可以拍摄到较好的白鹇照片:
1:浙江古田山保护区。
2:福建明溪山区。
3:福建福州鹇来人家。
4:重庆金佛山区。
由于白鹇性情特别的机警,拍摄白鹇需要安静的环境,拍摄时需要在隐蔽的迷彩掩体里进行,使用镜头以四百毫米以上焦距段为宜。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开化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苏庄境内,距县城30公里,与江西省婺源县毗连,距离婺源县城仅1.5小时车程。因其山畔有田,山中深处有古森林,林中有古田庙,故名古田山。属《广兴》一书所记的“东南之名胜,为七十二洞天之一”。山上林木葱茏,遮天盖日,天然次生林发育完好,有“浙西兴安岭”之称,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年列为全国45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濒危物种白颈长尾雉、黑麂及其原生态的森林生态系统。
古田山钱江源国家公园内分布着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呈原始状态的大片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17个具有全球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古田山钱江源国家公园区系起源古老、动物资源丰富,据历年科考:有两栖爬行类77种、鸟类种、兽类58种、昆虫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豹、云豹、黑麂、白颈长尾雉四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鹇、黑熊、小灵猫等39种)、省重点保护物种46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的主要栖息地。
奇花异树的故乡
古田山拍摄白鹇的天堂
古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靠大门旁边有一条水质清澈的溪流。溪流中有很多长满青苔的大小石头。溪流往上就是密密层层的山林和灌木丛。白鹏就生活在这片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全国不少观鸟爱好者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就为拍摄白鹇。
白鹇,每天的早上和*昏时间都会来到小溪边饮水玩耍,只要按时到此静静的守候,都有极大的机会拍摄到美丽的白鹇。
古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鸟类众多,而且河流小溪里青苔遍布,更是拍水的好地方。我们婺源摄影在线,不定期也会组织摄鸟采风活动,欢迎大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