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面色五官看五脏之疾病
TUhjnbcbe - 2020/11/8 1:51:00

高也陶教授“本末出候/望诊“一书中说,望诊的各种面部色区划分法,最早见到面区色部以图的形式来表达的,可能是明代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书中总结《*帝内经》的理论,画出了可能是传统中医最早的三幅面区色部图:

《灵枢.五色》

雷公问于*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雷公曰:官五色奈何?*帝曰:青黑为痛,*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向*帝问道青、赤、*、白、黑五色变台垮曲油从日日皆幸事。*帝回答说明堂就是鼻,阙就是两眉之间的部位,庭就是前额部,蕃就是两颊的外侧,蔽是耳前方的部位。以上所谈到的明堂、阙、庭、蕃、蔽这些部位的正常现象应该是端正、宽大、丰满,远离十步以后还能看得清楚。如果观察到某个人有以上的表现,他的寿命一定会达到一百岁。雷公问怎样辨别面部五官的表象呢?*帝回答说鼻的正常表现应是鼻骨高起,端正而平直。五脏在面部的相应部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面部的中央。六腑在面部的相应部位,列于五脏部位的两旁。头面的情况反映在两眉之间和前额,心的情况反映在两目之间的下极。胸腹中的五脏安定平和,五脏真气所化生的五色,正常地反映到面部,不出现异常的色泽,鼻部的色泽也明润。所以辨别脏腑的情况,怎么能不辨别面部五官的表现呢!雷公问您能给我讲讲不从观察五官诊察疾病的情况吗?*帝回答说五色在面部的表现,有其固定的位置。如果在某个部位出现色泽隐晦如陷骨中的,就必定是发生了疾病。如果五色出现在相乘的部位上,即子色出现在母位,即使病情很重也不会死亡。雷公问怎样通过观察五色来诊察疾病呢?*帝回答说青色和黑色主痛,*色和赤色主热,白色主寒,这就是通过观察五色变化来推断疾病的大概情况。

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份。有部份,用阴和阳,运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脏腑肢体与面部各位置的关系是天庭反映头面的状况;眉心的上部反映咽喉的状况;两眉之间反映肺的状况;两目之间反映心的状况;两目之间正下方的鼻柱部位,则反映肝的状况;肝所主部位的左面,反映胆的状况;鼻头反映脾的状况;鼻翼反映胃的状况;面颊的中央部位,反映大肠的状况;挟大肠所主部位的外侧,反映肾的状况;在身体上肾与脐正相对,所以肾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脐的状况;鼻头的外侧上方,反映小肠的状况;鼻头下方的人中沟,反映膀胱和子宫的状况;两颧反映肩部的状况;两颧的外侧反映臂的状况;臂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手的状况;内眼角的上方,反映胸部和乳房的状况;面颊外侧耳边的上方,反映背的状况;沿着颊车向下,反映大腿的状况;上下牙床中间的部位,反映膝的状况;膝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小腿的状况;小腿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足的状况;角的大纹处,反映大腿内侧的状况;面颊下方曲骨的部位,反映膝部膑骨的状况。以上就是五脏、六腑和肢体在面部的对应部位。五脏六腑和肢体发生病变,在相应的部位便会出现色泽异常。全身在面部所主的位置确定后,就能够正确地诊断疾病了。在治疗时,阴衰而导致阳盛的,应当补阴以配阳。阳衰而导致阴盛者,则应当助阳以和阴。明确了人体各部与面部位置的关系和阴阳盛衰状况,辨证治疗就一定会恰当。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所以辨别色泽在面部左右上下的移动,是辨别阴阳盛衰的重要规律。男子和女子面部色泽上下移动的诊断意义是不同的,男子左为逆右为顺,女子右为逆左为顺,这是因为男女阴阳属性不同。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溃?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月氐,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男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牵引睾丸也会发生疼痛。如果病色出现在人中沟上,主阴茎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上部则表现为阴茎根部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下部的则阴茎头部疼痛。这些都属于狐疝、阴囊肿大等疾病。女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膀胱和子宫的病变。病色散漫不收者,为气滞引起的疼痛。病色抟聚不散,为血液凝结而形成积聚。积聚的表现,有的是方,有的是圆,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随之下移到唇部,则表明患有自淫、带下污浊等病变。若兼见唇色润泽如脂膏样者,为暴饮暴食、饮食不洁之物所引起的疾病。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与体内疾病发生的部位是一致的,病色出现在左侧,就表明左侧有病。病色出现在右侧,说明是右侧有病。面部色泽异常,例如聚结不散或散漫不舱笔不蒂蚩的硼费铆在而郝的篡一窖估错能划断瘴病的位置。所谓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色。在正常情况下,深浅适中而充满,分别表现在各自的部位上。异常情况下,色泽会发生变化,如赤色出现在心所主的部位;象榆荚一样大小,主心发生病变。如果出现在鼻头,说明疾病在近日内就会发生。病色的形状,上部呈尖锐状的,表明头面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下部呈尖锐状的,则身体下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左侧或右侧呈尖锐状,与上部和下部的诊断意义一致。把面部五色同五脏相互联系,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色属脾,黑色属肾,五脏又同外在组织相合,肝同筋相合,心同脉相合,肺同皮相合,脾同肉相合,肾同骨相合,所以各组织也分别同五色相联系。

任应秋:略谈色脉诊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本是综合应用,不可分割的,其重点则在望色和切脉。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参伍”,就是指望色与切脉的配合,把两者配合好才能进行较全面的诊察,《素问.五脏生成》说:“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这里尽管把望诊、闻诊、切诊都提到了,但最后的结论,还是在于“能合脉色”。


  古人把色与脉的关系,看做是根与叶的关系,根生则叶茂,根死则叶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结合临床来看,肝病,色青,脉弦,本病本色本脉这是病、色、脉相应的,也就是一致的;肝病色青,脉来浮大,燥热灼肝,便是反得其相胜之脉;肝病色青,脉来沉小而滑,则为相生之脉。其他各脏的病、色、脉,准此类推,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尤其是《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倶不夺者,新病也”。病变轻浅,脉有反映,而色少反映;病变深重,脉色均有反映。这在临床上是习见不鲜的。是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理色脉而通神明,……治之要极,无失色脉。”如此强调,或者有一些夸大,但其中肯定是有不少宝贵的经验存在。


  因此,在《灵枢》《素问》中记载望色与切脉的内容之所以那样的丰富,而长时期来广大群众把诊病叫做“看病”、“瞧病”、“看脉”,都可以理解了。看瞧,即是望色;脉,自然就是切脉。兹就望色和切脉两个问题,分别谈一点个人的点滴体会。


  (—)色诊


  望色列于四诊之首,《难经六十一难》以神、圣、工、巧分四诊,竟推崇望色为最高明的诊法“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并为之解释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据五色以观察病变,《灵枢.五色》总结的经验是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赤为风(《素问举痛论、皮部论》均以*赤为热),青黑为痛,白为寒,*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蟲,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为脾,黑为肾。”

它总结了三点:

①五色各主不同病变的性质。

②望色应观察其浮、沉、泽、夭、搏、散、新、故的变化。

③五色分主五脏。

这些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历史上记载有几个较生动的望色诊病的故事,用色诊的理论来衡量它,都比较可信。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究竟如何望出桓侯的病色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终于不治,不得而知。但《灵枢.卫气失常》确有类似的望色方法的记载: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肤;唇色青、*、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脉;目色青、*、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扁鹊分析齐桓侯病变的理论,与《素问缪刺论》所说,亦甚符合。《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至扁鹊的论治,亦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如出一辙。其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准是以观,扁鹊的望色、辨证、论治,均为逐渐总结的经验,并非神秘不可知者。《扁鹊仓公列传》又云

“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为脉,学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伤脾气,当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时人宫,君之舍人奴尽食闺门外,平与仓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谓之曰:公奴有病不?舍人曰:奴无病,身无痛者。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气周乘五脏,伤部而交,故伤脾之色也,圣之杀然*,察之如死青之兹,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气*,*者土气也,土不胜木,故至春死。”临床所见,凡脾胃衰极,久病血败,面色多见*而青黑,为脾伤湿盛,侵入血中所致。往往以*色之深浅辨血之厚薄;*色之明暗辨血之死活。所谓“杀然*”,即*兼青黑之色。杀,音同帅,衰败之会。《素问.五脏生成》说:“色见青如草兹者死,*如枳实者死。”考《尔雅.释器》:“蓐谓之兹。”草兹,即草席,以“草兹”形容青色,即青而带枯,死草之色。所谓“死青之兹”,正是这样的含义。《千金翼方》亦说:“病人色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兹者死。”看来这一经验曾长期得到实践检验的证明。


  《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臣意望见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腰肋痛不可俯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人濡肾。……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见其色,太阳色干,肾部上及界腰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发也。”太阳,指面部的膀胱部位,在鼻准下“人中”两旁,《灵枢.五色》所说的“面王(鼻准)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肾部在膀胱部的下方,即两口角和下唇下方。《五色》说挟大肠者,肾也大肠位于人中故云。膀胱与肾部之色均巳干枯,其为气虚津涸可知。肾气虚则腰痛,膀胱津涸则不得小溲,皆为病变之所常见者也。晋皇甫溢《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无病而死,或病愈而卒死,在望色方面亦有征候。《灵枢.五色》说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何以知之?*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据此,则王仲宣之死,当亦“赤色出两颧”,“黑色出于庭”之类。至于眉毛脱落,不属于大风,即属于胆绝。《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王叔和《脉经》亦说胆绝,眉为之倾。”则仲景预言王仲宣眉落而死,亦不能认为全属虚妄。身内脏腑气血的变化正常与否,都会反映到体表的神、色、形、态各个方面。因此,通过对体表的神、色、形、态的观察,就可以了解到身内脏腑气血的生理和病变。

《素问五脏生成》和《脉要精微论》中所论五色的常变生死,最有临床意义,足供参考。《五脏生成》说色见青如草兹者死,*如枳实者死,黑如烚者死,赤如虾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欲如罗裹雄*,不欲如*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大凡望五色总以明亮润泽为准。明亮属阳,多为气充的表现;润泽属阴,多为血足的表现。故凡气血两伤者,无论其为何色,均必因之而沉滞晦浊。所谓草兹、枳实、饴、虾血,枯骨,无非就是沉滞晦浊的形容。如果气血充沛,无论其为何色,势必明亮润泽。所谓翠羽、鸡冠、蟹腹、豕羔、鸟羽,无非就是明亮润泽的象征。即便是明亮润泽的五色中任何一色出现,假使暴露得非常突出,仍属于一脏独亢的病变,不能算是正常。

正常的五色,应该是待其王时而始荣于外。其荣于外,亦是禀胃气而隐隐出现于皮毛之间,故云“如缟裹”。所谓如缟裹,就是朦陇光泽,虽有形影,究不灿然。这才是气血无伤,阴阳和调,五脏之气无偏胜的常色。若五脏衰败的病色,不见其朦胧,徒见其暴露;不见其明亮,徒见其沉浊,不见其润泽,徒见其枯槁。所谓如赭如盐如蓝、如*土、如地苍,无非就是属于沉浊枯槁的夭色而已,也就是属于脏腑、气血、阴阳衰败的死色。


  望色既是集中在面部,所以《灵枢_五色》记载有面部主脏腑肢节的详细部位,同时《素问.刺热论》还略有补充。但是,面部为什么能成为全身脏腑气血病变的反映点,目前还缺乏说明它的资料,兹据《灵枢》、《素问》中有关行于面部的经脉、络脉、经筋气化等的记载,各以部从类列如下:


  1.头部(包括额、颅、项)


  (1)五脏


  1)心、肾、肺、脾之络,均会于耳中,上络左角。


  2)肾筋结于枕骨。


  3)肝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2)六腑


  1)胃脉会于耳中,上绳左角。胃脉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烦。胃正脉上额颊。胃别脉上络头项。


  2)大肠筋上左角络头。


  3)膀胱脉上额交巅。上下项。膀胱筋上头。


  4)胆脉上抵头角。胆筋上额角交巅上,左络于右。


  5)三焦脉过客主人前。三焦正脉别于巅。三焦经上乘额,结于角。


  (3)奇经


  1)督脉上额交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


  2)营气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其支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低,是督脉也。


  2-面部(包括颧、顿、颊、颐、颌、曲颊、牙车)


  (1)五脏


  1)心其华在面。心正脉出于面。


  2)肝脉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2)六腑


  1)胃阳明脉荣于面。胃正脉上额颊。胃筋合于颃。胃筋支者从颊结于耳前。胃脉循颐后下廉,下大迎、循颊车。


  2)胆正脉散于面。胆脉抵顿下。胆筋结于颃。胆脉下颊车。胆筋下走颂。


  3)膀胱筋上颜。膀胱脉入颃,偏上齿。膀胱筋结于颀。


  4)大肠脉入硕,偏下齿。大肠筋结于颀。大肠脉贯颊。大肠筋上颊,其支者下右颌。大肠别脉上曲颊。


  5)小肠脉上顿,斜络于颧。小肠脉上颊,其支者别颊。小肠筋下结于颔。


  6)三焦脉出颇。三焦脉下颊又交颊。三焦脉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牙车。


  (3)奇经:附营气


  1)任脉循面。任脉上颐。


  2)跻脉入颀。


  3)营气出颐。


  3.目部(包括目系、内眦、锐眦、上胞、下胞)


  (1)五脏


  1)心别脉属目系。心正脉合目内舭。


  2)肝脉连目系。


  (2)六腑


  1)膀胱脉正属目本,名曰眼系。膀胱脉起目锐眦。太阳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膀胱经为目上纲。


  2)胃正脉系目系。胃脉上至目内眦。胃筋为目上纲。胃小肠筋急,口目为辟,眦急不能卒视。


  3)胆正脉系目系。胆脉起目锐眦,至锐眦内,其支者别锐。胆筋结于目眦,为外维。


  4)小肠脉过目锐眦,至目内眦。小肠筋属目外眦。


  5)三焦脉至目锐眦。三焦筋属目外眦。


  (3)奇经:附营卫


  1)任脉人目系两目之下中央。


  2)督脉别络起目内眦。


  3)阴娇之脉合太阳阳鞒而上行,至目内眦,故目内眦痛,取之阴鞒。


  4)营气注目内眦。


  5)卫气平旦出于目,目者宗脉所聚也。


  4.耳部(包括耳前后、耳上下角、耳中)


  (1)五脏


  1)心、肝、脾、肺之络,皆会于耳中。


  2)心包络正脉出耳后。


  (2)六腑


  1)胃脉上耳前。阳明脉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胃络会于耳中。胄筋结于耳前。胃中空,则宗脉虚,故耳鸣。


  2)大肠别脉其支者人耳中,合于宗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3)小肠脉人耳中。小肠筋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4)膀胱脉支者从巅至耳上角。膀胱筋结于完骨。


  5)三焦脉系耳后。上出耳上角,人耳中,出走耳前。三焦筋循耳前。


  6)胆脉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少阳结于窻笼,窻笼者,耳中也。胆筋循耳后。


  (3)精液


  1)精脱者耳聋。


  2)液脱者耳数鸣。


  5.鼻部(包括鼻柱、鼻准、鼻孔)


  六腑


  1)胃脉起于鼻之交颏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胃筋结于鼻。


  2)大肠脉挟鼻孔。


  3)小肠脉抵鼻。


  4)膀胱筋结于鼻。


  6.口部(包括人中、唇、承浆、上下齿、舌)


  (1)五脏


  1)脾气断,人中满。太阴结于太仓,故脾气绝,唇反。脾脉连舌本,散舌


  下。脾正脉贯舌中。脾气绝,舌萎。


  2)肾气绝,齿长而垢,或齿光无垢。肾脉挟舌本。肾正脉系舌本。


  3)肝脉环唇内,故肝气绝,唇青。厥阴结于玉英。肝气绝,舌卷。


  4)心别脉系舌本。少阴结于廉泉。舌下少阴。


  (2)六腑


  1)大肠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大肠脉下人齿中。大肠别脉人颀,偏下齿。大肠脉挟口。


  2)胃、小肠筋急,则口目为噼。


  3)胃脉挟口环唇。胃正脉出于口。胃筋挟口,寒则引颊移口,热则缓纵不收。胃脉交承浆。胃脉入上齿中。


  4)三焦络有邪,口干。三焦筋系舌本。三焦络有邪,舌卷。


  5)膀胱别脉人颀,偏上齿。膀胱脉挟舌本。膀胱筋支者入结舌本。


  (3)奇经:任脉环唇。


  7.咽喉


  (1)五脏:


  1)脾脉挟咽。脾正脉结咽。


  2)肺正脉循喉咙。


  3)心正脉走喉咙。


  4)包络正脉循喉咙。


  5)肝脉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


  6)肾脉循喉咙。肾络有邪,咽痛不可纳食。


  (2)六腑


  1)胃脉循喉咙。胃别脉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胃正脉上循咽。


  2)大肠正脉循喉咙。


  3)小肠脉循咽。


  4)三焦络有邪,喉痹。


  5)膀胱脉循咽喉。


  6)胆正脉挟咽。


  (3)奇经:附营气


  1)任脉至咽喉。


  2)营气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后,究于畜门。


  从以上材料初步的分类来看,五脏、六腑、气血、精液等都通过经脉、络脉、经筋、气化的作用,分布于头面各个部位,是相当复杂的,说明望头面气色来分析内在的病理变化,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很有加以研究提髙的必要。现在临床上一般常用的望色部位,比较粗略,如:额心、鼻脾、颐肾、左颠肝、右颊肺、又面色皆属于心,两目四维皆属于肝,两颊皆属于肺,唇四白皆属于脾,两颧两耳轮皆属于肾,颊车皆属大肠,舌下两窍皆属胆,又属肾。目分五脏者,以目虽主肝而出于脑,脑受五脏之精也;舌分五脏者,舌虽主心而本于胃,胃为脏腑之海也。凡此高下左右,旁见侧出,统为脏腑气化之所流注,而反映于面部者,但亦大多与经脉、络脉、经筋之走注有关,而不容忽视也。

望诊在西医学上也有明确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会在两颧部出现潮红;肾病晚期会出现脸色黑黯无光泽;*疸性肝炎会出现皮肤、巩膜*染;贫血或是大出血的病人往往面色苍白;小孩有蛔虫会在眼白或指甲上出现*白色斑点;等等。这些实例明确地告诉我们,人体特定部位的颜色变化和相应的疾病之间是有密切关係的。

察颜观色话望诊唐云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五脏六腑所蕴藏的精气都会聚于眼睛,这些精气是人体视觉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可以说眼睛就是五脏六腑精气会聚而形成的。其中骨(肾)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瞳孔,筋(肝)中的精气会聚形成黑睛,血(心)中的精气会聚形成血络,气(肺)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白睛,肌肉(脾)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眼睑。眼睛是五脏六腑精气聚集的地方,通过对眼睛的观察,自然就可以了解到整个人体的「神」的状态。比如说,目光有神、精彩内敛、顾盼灵活、开合自如,则表现神气充足,脏腑功能旺盛。如果目光呆滞、双目无神、转动不灵、眼睑不能自主开合,甚至瞳孔散大,则表明神气衰败,脏腑功能衰竭。

此外,眼睛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五脏的精气会聚而成,对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进行观察,就可以了解五脏的运转情况,这就是中医在目部望诊中创造出来的「五轮学说」。所以,眼睛虽小,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却非常丰富,是了解神及五脏六腑功能情况的重要器官。

神是人体的整体情况的一种外在表现,除此之外,可以被我们观察到的外在征象还有人体的形态和色泽。

形态,指的是人的身形和体态。身形,也可以叫作形体,这是人在静止状态下的空间轮廓,比如说高矮、胖瘦、强弱等。形体和人体的肌肉、骨骼的强壮程度有关,而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往往受到生长激素、性激素等内分泌激素水准高低的影响。内分泌激素水半的高低,又受到人体内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充盈程度所控制,所以,通过对人的形体的观察,可以了解身体内各种基本物质的充盈程度。如身形低矮或有佝偻病,可以判断是体内元阴、元阳不足,骨骼生长发育不良;如形体肥胖,可以判断体内脾所藏的气不足,水湿运化障碍积聚而成为痰浊,从而引起肥胖;如形体瘦弱,则可以推断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过度消耗,不能充实形体,从而导致消瘦。

体态则主要是人体活动时的各种姿势和动态,它反映了人体神经系统(如大脑、嵴髓、外周神经等)对运动系统(肌肉、韧带、骨骼等)的支配、控制情况。健康的人体应该是体态自如,能随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当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控制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各种体态的异常,出现某些活动障碍、活动丧失或者不自主的活动,这时,通过对这些体态的特性的观察,就能够判断分析体内神经系统功能的状态。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主要有减弱(丧失)和亢进两种类型。神经系统功能减弱(丧失)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兴奋性降低,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瘫痪、口角歪斜等体态;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则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肌肉跳动、手足震颤、关节拘挛、角弓反张、目睛上吊、四肢抽搐等体态。此外,有些特殊的疾病会导致一些有特徵的体态,了解这些体态也能帮助诊断疾病。比如心绞痛患者常会以手护心,不敢行动;腰腿疾病患者常用手护腰、嵴柱侧弯以减轻疼痛;畏缩多衣往往是畏寒患者的表现;常欲揭衣被,则是热证患者;等等。通过望诊,对这些特殊的体态进行观察,对了解疾病的部位和性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疾病除了会导致人体形态的改变,还会导致人体体表色泽的变化。不同性质的疾病以及不同脏腑的疾病,都会在人体体表产生不同的色泽变化,因此望色成为望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色泽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颜色,二是光泽。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变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疾病部位和性质。

人的五脏和五行有一一对应的关係,具体来说,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五行又各自有自己的颜色属性,它们分别是:火是红色,木是青色,土是*色,金是白色,水是黑色。火、木、土分别和红、青、*对应比比较好理解,金和白色对应可理解为金属往往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一种金属特有的白色光泽,所以金和白色对应也容易理解。水和黑色对应的道理,水一般情况上是无色透明的,可是当水被污染变质之后,日常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时水会逐渐变黑发臭。正常状态的水是无色透明的,它和任何物体在一起时往往只显示出其他物体的颜色,但如果水受病,则会表现出它的病色---黑色。因此把黑色作为水的主色,黑色代表了水在病态下的一种特徵性颜色。

五脏和体表的五个器官有直接的联系,五脏通过它们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根据外界的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的功能状况,这五个器官就是舌、目、口、鼻、耳,这五个器官都在面部,五脏变化产生的颜色变化势必也会在面部反映出来。这样,中医最后确定将面部作为观察人体颜色变化的主要部位。五脏所主的颜色也都会在面部得到反映。在正常情况上,五脏所对应的五种颜色在面部的表现是相互包容、相互融和的。仔细观察自己的面部,我们可以观察到四种颜色,那就是红、*、白、青。中国人的肌肤色泽往往是以*白的调和色为主色,*色、白色分别就是脾、肺两脏精气在面部的反映。在*白的主色下,可以看到隐隐的红色和青色,这分别是肌肤下面的动静脉所表现出来的颜色,红色和青色就是心和肝两脏精气在面部的反映。心、肝、脾、肺的主色红、*、青、白四色在面部都有了反映,可是独独没有肾脏的主色黑色,上已谈及肾属水,水在正常状态下是无色透明的,所以,在健康状态下,肾的精气在面部的颜色是透明无色的,我们也就无法察觉,而当肾脏患病时,则会在面部表现出它的病色---黑色。从这个意义上说,面部的正常颜色应该是由红、*、白、青以及透明色互相融合在一起的颜色,任何一种单一的色彩都不会特别显着地在面色中显现出来。

可以这样来形容正常的面色:红*隐隐,明润含蓄。这种正常的面色,中医也称它为「常色」。如果脏腑发生病变,面部这种协调含蓄的颜色特徵就会被破坏,而突出地显现出病变脏腑的颜色特徵,如心病会显现出红色,肝病会显现出青色,脾病会显现出*色,肺病会显现出白色,肾病会显现出黑色。这种疾病状态上显现出来的颜色,往往不能与面部原有的颜色融和在一起,而是游离于原来颜色之外,这种病态的颜色,中医称为「病色」。

红色为心的主色,心病可在两颧部出现红色,往往呈嫩红色。心属火,所以红色也主火热病。根据红色的深浅老嫩,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如果呈深红色、老红色,往往为实热,常见为外感热邪或是脏腑实热导致的发热,如感染性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发热,等等。如果呈粉红色、嫩红色,往往为虚热,常见为阴虚火旺引起的发热,如妇女更年期的潮热,等等。实热所表现出来的红色往往是显现在整个面部,而虚热往往红色只显现在颧部,这也是实热和虚热的区别之一。另外,红色还可以见于一种情况。有的久病或病重的患者,平素面色苍白,但时而会出现面颊潮红,颜色嫩红如妆(就好像涂了一层粉红的胭脂一般),部位游移不定,面色虽红,但四肢冰凉,这种红色,中医上称为「戴阳证」。出现这种情况,表明患者病情危重。患者面部显现出红色,并不是因为体内有热,而是体内元阳衰竭,被阴寒逼迫而浮越在面部形成一种「热」的假像,所以中医上也称这种现象为「真寒假热」。元阳是储藏在肾脏的一种精气,它的主要作用是温煦机体,为脏腑活动提供原动力,对整个人体来说,元阳就相当于一个火源。火焰的特性是往上窜,但它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依附,这样的火才能有「根」,元阳正是这样一种产生火的物质。只有元阳充足,它产生的「火」才能有「根」,才能安藏于肾脏,如果元阳衰竭到一定程度,它所产生的「火」失去了可以依附的物质基础,就会成为一种无根之火,从而浮越到面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火堆在将要熄火的时候。会有火星向上窜起飘浮于空中。所以「戴阳证」就是人体元阳快要熄灭的危重证候,是人体生命垂危的一种象徵。

青色是肝的主色,肝病可在面部表现出青色。可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肝病,如肝炎等,表现在面部的都是以*颜色为主的,肝炎等疾病往往会表现出*疸,并没有青色的表现。但中医上「肝」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解剖上的肝脏。中医上的肝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主藏血和疏泄,因此,中医意义上的肝病是指肝的藏血和疏泄作用障碍而出现的疾病。*疸性肝炎的本质在中医上讲,其根源并非是肝本身的病变,而是脾运化水湿功能障碍导致体内湿热蕴结,继而影响肝胆成为*疸。肝属木,木的特性就是往上生长,一种伸展、舒畅、条达的意思,所以对应到肝,其主要作用最突出的就是舒畅作用。这个舒畅,既是对气血的舒畅,使气血在体内运行流利、通畅,也是对人体情志的舒畅,使人的情绪愉快。而肝的疾病自然会影响到舒畅作用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体内的气血瘀滞和情志鬱怒,这两者也正是青色所主的疾病。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人生气时的脸色,称之为「脸色铁青」,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青色和鬱怒之间的关係。因为寒冷会使血液凝固而形成瘀血,而瘀血又是引起机体产生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青色还是寒证或是各种疼痛的颜色反映。此外,肝在中医上和内风(各种具有「动摇」特徵的疾病)有直接关係,所以青色还主小儿惊风等内风性疾病。

*色为脾的主色,脾病可在面部显现出*色。脾属土,土是万物生长的根本,而脾在体内也是气血生成的根本,中医也称脾为「后天之本」。中医上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饮食,脾病当然就是脾的运化饮食的功能发生障碍。这个障碍,一则会导致体内气血生成不足,二则会导致体内水湿过度积聚,所以*色所主的疾病主要就是气血亏损和水湿停聚。而气血亏损和水湿停聚引起的*色,在视觉上又存在差异。气血亏损引起的*色,是淡*而枯搞无光,中医称为「萎*」。我们将营养不良的儿童形容为「面*肌瘦」,这个*就是「萎*」。水湿停聚引起的*,是由于体内有过多水湿的积聚,所以在*色以外,往往兼有浮肿,表现在面部,就好像人长胖了一样,中医形象地称这种*为「*胖」。水湿在体内停聚,还会和体内的热邪或寒邪相结合,形成湿热或是寒湿,从而出现不同特徵的颜色。湿热导致的*,往往*色鲜明光亮,如橘子皮的颜色一般,这种*,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急性*疸性肝炎的*,这在中医上也称为「阳*」。寒湿引起的*,往往*而晦黯如烟薫,这种感觉就好比*色上蒙有一层薄薄的污垢,但无论怎麽洗也无法去除,这种*在肝炎的后期往往会出现,多因过度使用寒凉药物而导致,在中医上也称为「阴*」。「阴*」的出现,是因为机体阳气衰败,水湿在体内弥漫,阳气不能外达于肌肤,所以出现面色*而晦黯似烟薫。

同样是肝炎,早期表现出来的阳*和后期表现出来的阴*颜色特性不同,反映出来的疾病本质和机体内在情况是不同的。阳*颜色鲜艳明亮,证明体内正气不衰、湿热内盛;阴*颜色晦黯如薫,证明体内阳气衰败、水湿弥漫。正因为这两种*所反映的人体内在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对肝炎的阳*和阴*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阳*应该清热利湿,阴*则是应该温阳化湿。肝炎虽然和肝炎病*有关,但肝炎病*在人体内生长繁殖的关键因素,还是体内的内环境状况,阳*和阴*正是反映上两种适合肝炎病*在体内生长繁殖的环境---湿热和寒湿。如果不正视内环境差异所造成的疾病本质的不同,那我们对疾病的治疗往往会犯很大的错误。

一个阴*患者,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肝功能中的穀丙转氨酶(GPT)一直在80~U/L(正常参考范图是低于40U/L),已经服用中药约一年多了,他说最近肝功能GPT指标好像又有升高的趋势,他自已也非常担心。他的面色,*而晦黯,这个*色上覆盖有一层好像烟薫过的灰黑色,神疲乏力明显,胃口不开,吃东西都感澹而无味,畏寒怕冷,大便偏溏,舌澹白而胖,苔白腻,脉象弱。这是典型的阴*证,前面的医生都因为肝炎这个「炎」字,所用的药物都是清热利湿的药物,如茵陈、虎杖、垂盆草、栀子、*芩、*连、大*之类。患者的面色和脉象明明告诉我们他体内阳气已经衰败,再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就好比一个人已经在雪地中冻得发抖,你却还要他吃冷饮,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于是处方:附子10克,乾薑9克,桂枝10克,炒白术30克,猪苓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参3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其中附子、乾薑、桂枝、白术、*参、木香、砂仁温阳健脾,猪苓、茯苓、泽泻利水化湿,全方能起的作用就好比能让体内得到阳光普照,自然能消散寒湿的阴霾。服完7帖药后做肝功能复查,GPT降到18U/L了。该患者前后吃了20多帖药,脸色也逐渐红润有光泽起来,多次复查肝功能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停药后也没出现反复。

白色为肺的主色,肺病可在面部显现出白色。肺是百脉朝会的地方,可以说肺是全身气血最为密集的地方,所以各种气血损伤、消耗性疾病也因此会表现出肺的主色---白色。常见如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耗,会出现面色苍白无华;大出血后往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精神萎软;素体虚弱,脾胃运化无力、气血生化无源则会出现面色澹白无华。总之,出现白色大多是体内气血不同程度损耗的一种象徵。

黑色为肾的主色,肾病可在面部显现出黑色。当我们熬夜过后,第二天会出现黑眼眶,这就是熬夜损耗肾中所藏的精气而导致,所以黑色主肾虚。肾虚就是肾中所藏的精气亏耗的意思。肾中所藏的精气有元阴和元阳两种,这两种精气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元阴主要是滋润人体,而元阳主要是温煦人体,所以不同的精气损伤表现在面部的黑色也有差异。元阴亏损,则对人体的滋润作用下降,这时表现出来的黑色往往是一种焦黑色,而且伴有枯搞、乾瘪的质感;元阳亏损,则对人体的温煦作用下降,这时表现出来的黑色往往是淡黑色,而且伴有虚胖、晦黯的质感。肾属水,肾本身又和人体水饮的代谢有密切关係,所以黑色也主水饮病。很多肾病患者的后期,既有肾中精气亏耗,又有水饮内停,导致肾功能衰竭,水液代谢紊乱,从而在整个面部表现出黧黑色,从黑色的深浅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黑色越深,则表明疾病越重,预后越差。

光泽度

我们在讲一种颜色时,除了它的色彩差异外,还应该包括它的亮度差异。比如黑色的羽毛和黑色的煤,虽然都是黑色,但由于亮度不同,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亮度的差异就是颜色的光泽度。同样的颜色,对不同光泽度的物体来说,它们之间的本质是不同的,所以对体表光泽的观察对了解疾病的不同性质是有意义的,这也使对肌表光泽的观察成为望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看上去很健康,找们会说他气色好,气色的「色」是指脸部的颜色,而「气」字,指的就是脸部的光泽。从「气色」这个词也可以看出,光泽的好坏和体内的气有着密切的关係。中医认为,肌表的光泽,是五脏六腑精气在体表的一种反映,脏腑精气充足,那肌表的光泽也就好,脏腑精气亏耗,肌表的光泽度也就差。

因为肌表的光泽度和人体脏腑精气有着密切的关係,所以人体在疾病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病色的光泽度不同,它代表的疾病轻重也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病色,如果光泽好,则表明在疾病状态下,脏腑精气仍然充足,这时疾病相对就轻,容易恢复,中医称这种有光泽的病色为「善色」。《内经》提出了五种善色的模型,那就是:青如翠羽(翠羽指翠鸟的羽毛,其颜色青而光亮),赤如鸡冠(鸡冠的颜色,鲜红而光润),*如蟹腹(蟹腹指雌蟹的蟹*,其色鲜*嫩泽),白如豕膏(豕膏指猪的脂肪,也就是俗称的猪板油,其色白而明润),黑如乌羽(乌羽指乌鸦的羽毛,其色黑而润泽)。如果病色缺乏光泽甚至无光泽,那就说明色疾病已经严重损耗了人体的精气,这时疾病就重,预后也就较差,中医称这种无光泽的病色为「恶色」。《内经》也为恶色提供了五个模型,分别是:青如草兹(草兹指死草,它的颜色是青而枯暗,无光泽),赤如衃血(衃血指死血、凝固的血液,颜色往往呈暗红带黑,无生机),*如枳实(枳实的颜色是黑*不泽),白如枯骨(白而枯搞),黑如炲(音「台」,指煤烟的尘灰,是一种灰黑无华的颜色)。借助《内经》提供的这两组模型,我们可以对「善色」和「恶色」形成具体而形象的概念,同时,通过「善色」和「恶色」,我们可以判断体内脏腑精气的盛衰情况,从而了解到疾病的轻重。

(“春要青兮夏要红,冬看黑色喜重重。秋开白色乘时旺,若不相形见始终。色青属木切须知,火紫兼红赤莫宜。金色白兮刑与杀,元来水黑土*推。“《气色形状》对于五色的说明为“青色如瓜,*色如蜡,赤色如火,白色如脂,黑色如漆“大致而言,五色作为人体气色时应具有光泽。)

望神、望形态以及望色泽使我们充分获取了疾病的视觉信息,但任何一个疾病都是複杂多变的,所以仅靠观察获得的信息是远远不够全面和详尽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疾病的外在信息,中医发明和创造了各种诊察手段,如辨舌苔、听声音、闻气味、问病情、察脉象。可以说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中医把人体能用的全都派上用场了,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最为详细的疾病信息,为正确判断和分析疾病的本质提供最可靠的依据。其中辨舌苔事实上也属于望诊的范畴,但因为对舌苔的观察以及将舌苔和疾病进行有机联系是中医独有的诊病手段,所以舌苔这部分内容从望诊中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章来介绍。摘自《走近中医》

*庭医相学

中国传统医学以《*帝内经》为主,道家医学以《*庭经》为主,相学则以相学及现代望诊知识等为主。但因本诊治法强调学者的身心修练,所以三者间,又以《*庭经》(尤其是《*庭内景经》篇)为核心。

『*庭』一词早见于东汉晚期文献中。边韶《老子铭》云:『出入丹庐,上下*庭』。《列仙.容城公传》:『道贯*庭,伯阳仰畴』,俟后的《*庭经》(据考证出自魏晋人之手)沿用其义。

一般认为人身上中下三部均有『*庭』,而以脾为其主宰。这个观念与《*帝内经》中,以胃气诊断生死预后之理相似,但是『*庭』并不单指中焦脾藏或人身上中下三部,梁丘子注《上清*庭内景经》云:『*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庭也』。『「*庭」的部位是有名而无其处,有其处而无其位,有其位而无其形。在外则是天中地中与云霞之上,在内则是脑中心中与肝脾之间。是天地人三才的聚合,是精气神三宝的泉源』。所以,『《*庭经》的内容,是道与法的结合,是揉和医道两家「恬淡虚无」与「导引按蹻」的合编』,这个医学诊治法即为『*庭医相学』。『*庭』一词主要撷取《*庭内景经》洞察人身的血脉经络,阴阳表里,以保性命而却病延年之义,并特别强调医者有关道家的修练,以加强由外视内的诊断能力;『医相』则因本诊治法除了学习一般医学知识外,还结合传统与现代相学原理,以判断病情的深浅善恶。

(《*庭内景玉经注》的解释,*庭之义喻指中央,“*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但*庭所在之身中部位,众说纷纭。早期的注解者,认为*庭是“身中神”所居处之一,而在:

头两眉之中(却入一寸至三寸)。

眼睛。

脾。(《老子中经》主此说)

下丹田(脐下三寸)。(《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主此说)

脑中、心中、脾中。(通常采此解释,谓为上中下三*庭)

后世的内丹家,则说*庭在:

五脏之正中(心之下去三寸六分,脐肾之上三寸六分)。(《钟吕传道集》等丹书主此说)

脐内空处或脐中一寸三分。(陈撄宁、《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主此说)

三焦。

脾胃夹中处。

或认为*庭并不实指某个身体部位,而是:

有名无所,万有皆空之境,至虚至无,不可见、不可闻,冲气之所在。(李涵虚、全真道士刘一明主此说)

龚鹏程认为*庭养生之术源自中国传统医学,主张“*庭”应当是指任脉中庭穴。)

《*庭经》就其内容与思想体系而言,在于与医学结合,而许多医家也兼为道家,如*帝、王冰、孙思邈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方盛衰篇》:『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这些是说医者是以不病诊有病,医者自身必须精神内守,心神合一,方能精确诊断。

现代医学已开始注意内在疾病呈现于外的表征如指甲杵状化,常见于血氧过少冠心病及肺癌,肝硬化的手掌红斑(俗称蛛蜘掌)等等。而『*庭医相学』接纳相学的基础理论,将人先天的形质加以分类,并据以观察与预测其未来的身体状况:五行相法与十字面相。

1.五行相法:

相学曰:『木瘦金方水主肥,土形敦厚背如龟,上尖下阔明如火,五样人行仔细推。』

(1)木形人:

A.叠直修长、睛青口阔神足、腰圆体正、色青带黑,为健康之相。

B.偏削歪斜枯陷声破、浮筋露骨、肤色白,为素体较差之相。

(2)金形人:

A.面方耳正,眉目清秀、唇齿得配,手小腰圆肤色,白中带*,声和润、清高如金声,为健康之相。

B.色滞带红,为素体较差之相。

(3)水形人:

A.骨正肉实、眼大眉粗、城廓团圆、肤色黑或黑中带白、声圆急又飘扬,为健康之相。

B.气粗色*、无须皮滑肉冷,为素体较差之相。

(4)土形人:

A.较其它型胖、敦厚、面重实、背厚、色带*红、发音较响、头圆项短为宜。

B.不宜见色青之相。

(5)火形人:

A.上尖下阔形动躁、须少面红、色明润带青、发少、口小、头高方、声焦烈为宜。

B.不宜见色滞带黑、发多、腹大、口大之相。

(五行与五脏六腑属位-

1、木=阴(肝)、阳(胆)

2、火=阴(心)、阳(小肠)

3、土=阴(脾)、阳(胃)

4、金=阴(肺)、阳(大肠)

5、水=阴(肾)、阳(膀胱)

五行相克病厄-

木=1、木逢金克,金属秋,为白色。

2、木形人秋天或脸色呈白色时易患-

a.肝、胆病。

b.必定主腰胁之灾。

土=1、土被木克,木属春,为青色。

2、土形人春天或脸色呈青白色时易患-

a.脾、胃及消化系统疾病。

b.脾衰而面*。

水=1、水被土克,土为3、6、9、12月,为*色。

2、水形人3、6、9、12月脸色呈暗*色时易患-

a.肾、膀胱及排泄系统疾病。

b.眼目之疾病。

火=1、火被水克,水属冬,为黑色。

2、火形人冬天或脸色呈黑色时易患-

a.心脏病、心病、小肠之疾病。

b.眼目之疾病。

金=1、金被火克,火属夏,为红色。

2、金形人夏天或脸色呈暗红色时易患-

a.肺病、大肠之疾病。

b.脑神经之症。供参考)

2.十字面相:

十字面相是归纳一个人的头面之相,据此来预测其可能罹患疾病的倾向。简介如下:

十字面相具体相形罹病倾向

由字面面部额头狭窄、下巴丰圆由字额窄神耗弱

甲字面额头宽广,但下巴尖亏甲字肾虚心火炎

申字面额头狭窄,颧部外张,下巴尖亏不丰申字阳亢阴虚极

田字面面形方阔成四方面田字性刚血热疾

同字面面部三停长广相称,面廓形似同字,五岳隆明,仓库俱全,部位不迫同字福寿少灾疾

王字面面部方正,阳胜于阴,仓库缺陷王字库缺心肾脾

圆字面面圆、耳圆、眼圆圆字多湿气血滞

目字面天庭高狭,人部促小,地合窄长(俗称马面)目字瘦长肠胃病

用字面面部子午不正,地合偏向,鼻曲口斜用字劳碌筋骨痹

风字面天庭方广,地合恢肥,震兑两宫俱狭,颊肉下垂风字腰膝重难起

十字面相可与五行相法合参,如甲字面者额头宽广,下巴尖亏,此与火行人的上尖下阔形象相符,所以为并类似。另外,这种预测方式实际上还具有现代科学根据,如圆字面者多由于水液代谢失常,水湿潴留所致,故除了面目皆圆之外,身体其他各部也会受到水湿的侵袭,湿停久了,也会导致气滞血瘀。

*庭医相学的道、相、医:

(一)道:

这是*庭医相学的主要内涵。所谓『*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练时产生的景象。这种修练乃在提高医者意识感官的敏锐度,使其可从另一个角度对于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等医学领域有更深入探讨。

(二)相:针对心性特质。

*庭医相学视人体为身、心、灵三者的共同载体,一个人体不仅是一项结构体,还包括了宿命因果、先天遗传等生命哲学概念。所以,观察的角度会侧重于易感体质、吉凶祸福、富贵贫贱、品德优劣等,这是一般医学望诊中较少接触的层面。

(三)医:针对体质特质。

*庭医相学注重有形的身体及无形的心灵,身体是治疗的管道,疾病的产生除了宿命因果、先天遗传因素外,也与后天的饮食、作息、情绪、劳动等密切相关。所以,后天因素也会影响病情变化、治疗反应、预后的好坏。这是一般医学主要处理的层面。

归纳言之,*庭医相学注重身心灵俱全的全方位医疗,使有形有质的肉体与无形无质的心灵合而为一,并且以更宏观的诊断理念,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层面,发掘潜在病因,以求抢得先机来治未病,此即《内经》所说的『上工治未病』的境界。

*庭医相学的望诊有四境:

1.第一为『望』,即是以肉眼从远处看,直觉感受病患的形态、动作以及神气之强弱。

2.第二为『看』,也是透过肉眼,但是从近处视察,加上医者意识的判断,观察病患的五官气色、斑痣纹痕等。

3.第三为『观』,从这个层面开始,医者必须有相当的望诊训练,才能开发医者的感官本能,透过修练后的心眼,来察觉患者五官上映之气。

4.第四为『空』,这是最高的层次,医者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练与经验累积后,方能以其慧眼觉性,灵感于心,感受患者无形的神气。

望诊的训练有五境,但须循序渐进:

1.第一境『望』,主要在望动态,包括全身架构的平衡,肢体的协调性及律动,也可以运用十字分金法,衡量身体左右、前后、上下的定位。

2.第二境『看』,主要在看虚实,训练医者隔物透视,如密闭盒子内容物的形状、花生内仁的数目等,此与『以手指认字』训练有相似之处。

3.第三境『观』,重点在观察事物的真假,例如分辨假发、假牙或手术后的鼻子、下巴等。

4.第四境『察』,观察事物的动态变化,例如柳丁皮之枯润、花草之枯萎所代表李外相透应关系。

5.第五境『审』,审视事物潜在的形态变化,由外之内的讯息,例如从西瓜纹路预知瓜的成熟与甜度等。

临床望诊征象

(一)心血管疾病:

1.高血压:

(1)额头增宽,前额上部的头发易脱落。

(2)前额正中抬头纹较多者,易患高血压;前额部有紫红色斑时,提示血压较高。

2.冠心病:

(1)耳折征,即耳穴所称的『冠心沟』。

(2)舌质有紫气或紫斑,或舌质紫黯。

(3)人中沟上下宽而中间狭窄、色滞晦,多有隐性冠心之嫌。

(4)鼓槌指。

(5)山根有痣、横纹。

(6)印堂悬针纹、凹陷。

(二)肝胆病:

1.肝病:

(1)刀眉。

(2)眼露煞。

(3)神怒。

2.*疸:

(1)眼白*、皮肤*。

(2)由食物产生的变化:芒果、胡萝卜、南瓜。

(3)长期素食者。

(三)脾胃病:

1.食道癌:

(1)嘴角多细纹,唇薄。

(2)下唇内侧有红斑。

(3)困口须-易噎死或罹患食道癌。

2.胃癌:

(1)困颈须者。

(2)剑峰鼻、准头尖。

(3)法令锁口或无法令纹。

(4)环口黧黑。

(5)食禄呈黑暗。

(四)肺病:

1.气喘:

(1)鼻翼薄。

(2)朝天鼻。

(3)气喘发作时,上三白眼(下视),属阴性喘,虚症;下三白眼(上视),属阳性喘,实症。

2.肺结核:

(1)鼻子高而薄。

(2)颜面消瘦、恍白;下午面颊部呈现绯红色,常伴有潮热、盗汗。

(3)舌边尖红,舌苔薄,脉细数。

3.肺癌:

(1)杵状指。

(2)咳血。

(3)肩窄、含胸。

(4)颈长、缺盆满。

(五)肾病─肾炎(医源性):

1.肾衰竭:

(1)耳黑。

(2)耳有萎缩现象,色暗浊乌黑。

(3)指甲上有白色横纹

2.糖尿病:

(1)指节气凝、指甲翻白(末稍血循不良)。

(2)手指节变黑,末稍(指甲根)退化。

(3)脚及小腿的皮肤可能会光滑无毛而且萎缩;小腿前部可能会有呈线状排列的小圆斑,边缘凸起。

(六)妇科疾病:

1.白带:

(1)女子下巴多痘、疤痕或人中多痘。

(2)女子鼻红,月经不行。

2.卵巢疾病:

(1)鼻孔下有红纹,鼻孔旁红。

(2)脸上蝴蝶斑。

3.子宫疾病:

(1)人中沟短于同身寸1/3以上,多为胞宫发育不良。

(2)人中短促,子宫颈也短。

(3)人中细长者,宫体也窄长,而且不易受孕。

(4)人中松弛变长者,多见子宫下垂。

(5)人中漫平者,多为幼稚型子宫,常见性欲低下,易发生血崩、滑胎。

(6)人中上窄下宽者,子宫后倾,常经来腹痛,不易受孕。

(七)鼻病:

过敏性鼻炎:

(1)过敏晕,也称黑眼圈综合症。

(2)儿童过敏性鼻炎可见口唇松弛、常眨眼、眼袋青暗。

(3)鼻翼附近有痣。

(4)鼻(年寿)两侧有阴影。

(八)精神系统:

失眠

(1)翻耳无垂珠。

(2)下巴尖。

(3)印堂气色差或印堂窄。

(4)神昏、神困,眼神呆滞。

(5)眼眶四周灰暗。

(6)夫妻宫、天仓有青筋浮起或凹陷,迁移宫有青筋。

望诊时,务必注意『相不独论,病不独取』的观念,亦即须知五官形局配位法,从整体论断,方可诊断无误。

(摘录自*庭医相学望诊丛书)

道医面部气色诊断

望诊,分为眼望和心观两大层次,一般内修者只能掌握双眼之望诊。

望形分析五脏六腑的盛衰,掌握生命力强弱的总格局;望色望气的生灭、散聚、深浅、浓淡变化,诊断疾病的生成与转归。修炼有成、心中无物者,则可以达到心观而诊,一眼望穿,洞察脏腑,观人如翼。近望其身,远观其因,本因、内因、外因一望而知。

望色观气的技术,分为两大系统,一曰气,二曰色。先望骨骼正均,识五脏六腑先天和后天的足与缺。次辨识气色定脏器的荣枯。面部气色都是五脏六腑的余光显现,所以才产生面部金木水火土的详细分类。色为苗,气为根。凡是看根得先看苗。望诊必先望色,气在里,色在外,皮肤上的浮亮是光不是气,不能混淆。气无色不验,色无气不灵。宁可有气无色,不可有色无气。面部的气一般在凌晨、清晨的3点至7点钟最显而易见,9点至13点开始分散,到下午15点至19点就朦胧满面,不易观察判断。

人体生命的健康,从眼光的精明与否,和赤、白、青、*、黑五种气色在面部的显现中,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精明的眼光和正常五色的显现,都是内部气机精华在面部外表的呈现,生于内而显于外。-

人体一身的根本物质,不过精、气、神三元,一体精神于两目中。双眼为五形的统领,双眼要以神贯为主,眼所显示的是一身的精华,精神透发在双眼。双眼秀,神必秀;双眼枯浊,神也必然枯浊;双眼光散乱,神也必然散乱。神一散,岂能有命!所以身体的健康和疾病,一看眼上就能知道。望诊中的望眼,以双眼神光不露、不偏、不陷、不浮光,才属于健康正常。这几件缺陷如若存在一件,也决然不好,反应出生命力和心身健康的不足或有疾病。双睛精明如点漆,必然身体健康,事业兴旺。面部的色气,以正色、正位为健康的标志,异色或者异位,则必然反应疾病。-

面部气色所忌有五种,都属于凶兆:山根枯槁、耳轮干黑、命门暗滞、眼角青凝、口角滞*。前人说:黑绕太阳神医莫救,青遮口角扁鹊难医。患病者必死的凶兆有五种,前人说:年寿、三阳一赤,旬日身亡;白发印堂*发口,一七殒命;四壁如烟起赤光,须防二七;老人满面*光现,一七难逃。年少者,青来口角边一月之数。-

《灵枢.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才寿,必中百岁。”

古人将面部各部位定了许多类别的异名,例如将鼻称之“明堂”,两眉之间称之为“阙”,天庭称之为“颜”,两颊称之为“蕃”;耳门称之为“蔽”。

-五行的总格局应当均称,各部位相应,不可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不配、不停、不周、不合。根据五行生克之理,分析面部而解析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例如额高耳反火克金;口大额尖水克火,鼻大口小土克水。面部五行中但有一克都不好,它反应出五脏器官先天生理的不足和有余,因而失却五行平衡,不足之脏、过剩之脏和被克之脏,都易患病。如果面部五行相应、相配、均称,其间方大,端正丰厚,十步之外观察,各部位分明显然,外五行构架平衡稳定,内五行生理功能必然坚固,其寿命必然高龄而尽天年。

根据五行和星象之理,古人又将左耳命名为金星,右耳称木星,额名为火星,口名为水星,鼻名为土星。

五脏六腑的先天整体格局,反应在面部各器官的整体上,后天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却主要集中在鼻部和鼻区四周邻近的区域中,呈现较小的反应区。并且身体健康不易患病者,必然鼻区丰隆,常是"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山根高起,年寿平明,准头丰满。古人认为,鼻如同一身的梁柱,是整个颜面的根本,它上接天庭,下通海口。又名“土星”,又名“中岳”,又名“财帛宫”,面部五行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就是鼻。万物生于土,所以鼻是一面之根本。不可以偏斜勾曲,不宜山根折断,不宜年寿起节,不宜龟门不通。以鼻为中心的中央区域,分布着五脏的信息区,而六腑的信息区则散布在它们的四周,"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头部和面部的信息,处于两眉之间阙的上方,即称之为天庭的部位。心在五脏之中称为君王,所以它的信息区称为王宫,王宫在于下极,是指反应区位于眉心的下方,也就是山根之处,又称为鼻根。当五脏安和,正常的气色上呈于面时,则疾病的气色不会无故出现,整个鼻区的气色必然润泽而清明。-

道医学的望诊,非常重视全息整体观。疾病的信息,不仅以全息的方式显现在患者面部和全身,也同时散布于患者周围的直系亲属,或同处于一起生活起居的朋友颜面之上。这些疾病的信息虽然表现不是十分全面详细,表现的部位也各有不同,但是都可以用作判断疾病吉凶、治疗难易的重要参考信息。-

例如父母患病时,从子女面部的日角区和月角区的色变中,便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如果日角明显地发暗,说明父亲的疾病沉重,这种明显的滞暗如果突然消失,而不是逐渐退消,一般都反应丧亡信息。如果这种色变比较淡而不明显,说明病轻易治,色变一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如果日角所显现的是白色,白如点雪时,必丧无疑。如果日角黑色似烟蒙状,是父亲病患伤身有损的信息。父看日角母看月。月角青色暗滞,反应母亲病重。白色和赤色反应,有刑伤存在。一般月角红轻紫重,母病方才转为安康,月角色泽明润不滞,反应母亲健康无病。-

兄弟之间的信息也是相互关联的。如果眉毛内出现赤色;或者出现白色,如粟米大小的点状色变;或出现*色,或如同白色蒙尘等色变,必然刑克手足。鼻上的准头本来属土,如果出现一点白光,必然反应兄弟间有孝服之事。鬓角内如果出现暗色,也同样反应出手足间有刑伤存在。

妻子和女友的疾病,在男子的面部也会全息地反应,部位在鱼尾望诊,气色在卧蚕望诊,妻子望诊面看左侧,女友则看面孔的右侧。颜色青暗或呈白色,但还润泽,都无大的凶险。如果是红紫色,在短期内就会痊愈;如果显赤色就是有刑克;如果白色如枯骨,没有光泽,大多数难以治愈。如果奸门虽然有白色,但是卧蚕区没有显出黑色,那就不会刑伤妻子或女友。-

子女的疾病,在父母的面貌上同样可以全息性地反应出来。观察儿子的信息在左侧的卧蚕区,女儿的信息则在右侧的卧蚕区。黑色虽然反应疾病非常凶险,但是如果卧蚕区的气色明润,就不会发展至不治。色泽的明润或者枯夭,则是非常重要的征象。如果色泽枯夭而又合并黑色或*色者,常反应疾病沉重,难以治愈。双眼下的卧蚕区,又称之为子女宫,但是看子女的信息,还是要结合奸门区的气色综合分析。若是奸门明润,那么对子女的疾病和生存就没有什么不利;如果加上奸门暗晦,那就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疾病康复和生机。-

非常亲密的朋友或者同事之间,病患的信息也是可能显现出来的。这种信息的望诊在驿马区和奴仆区。如果驿马区色泽暗晦,并且奴仆宫的色滞涩,那么疾病自然十分不利。-(摘网络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面色五官看五脏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