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搭船的鸟》有感
文本解读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课题中一个“搭”字就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课文第二、第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我”观察的细致,正是旅途中这细致的观察,让原本很是平常的旅行充满了趣味。
本单元的主题为“留心观察”,学生学习留心观察,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写,不断提高习作能力。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
单元特点
《搭船的鸟》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统编教材中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课文分为精读、习作例文两类。不同于常规主题阅读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专门指向习作的,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作过多要求,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同时,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教,主要是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供学生习作时借鉴和模仿。
单元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精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粗知大意即可,不需要逐字逐词地理解,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主识字,在每课结束时集中指导书写。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这“特别之处”正是源于作者观察的细致。
观课后感
(一)读为基础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翠鸟的呢?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首先,请学生初读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并说一说作者是否喜欢翠鸟。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学生纷纷表示,作者很喜欢翠鸟。
教师又引:你从哪里知道?
有的学生说,这段话的第一句中,作者说得很清楚,“多么美丽呀!”
有的同学说,这段话的第二句,写出了翠鸟羽毛、翅膀和长嘴不同的颜色,因为这些颜色都很好看,所以翠鸟给人的感觉就很美。
在男生、女生分组合作读描写翠鸟外形段落的过程中,学生就发现男生读的第一句是从整体描述翠鸟“多么美丽”,女生读的第二句是从局部依次描写翠鸟的羽毛、翅膀、长嘴。读着读着,学生就发现了这一段的构成结构——先整体,后局部。
(二)学习迁移
紧接着,教师出示鹦鹉和小猫的图片,并且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支架:
这是一只多么!
它的
它的
……
请学生按照段落格式,仔细观察小猫或鹦鹉,进行说话练习。阅读是吸纳,是语言的内化,表达是理解,是语言的外化。学生在练习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评价始终围绕着“你是否进行了仔细地观察”来进行。
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进行学习,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又播放了一段翠鸟捕鱼的视频,请学生仔细观察翠鸟是如何捕鱼的。
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十分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使用的动词,及时进行板书,并对学生能够仔细地观察动作做出肯定的评价。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很快就圈出了描写翠鸟捕鱼的动词。当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利用相似联系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思维模块”,借以对照、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正是看似轻轻巧巧,实则四两拨千斤。
如果请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小动物有哪些动作让人特别喜欢,学生可能会卡壳,因为养小动物的家庭并不在多数。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创设情境:你在电视上、大街上、邻居家见到的小动物都行,它捕食、玩耍时的动作都可以说。有的孩子选择了邻居家的小狗,有的孩子选择了曾经见过的小兔子,还有一个孩子以电视里见过的变色龙为例进行了说话练习。
真可谓是吸纳与表达揉得很巧妙,练得有梯度,环环相扣的“仿说”练习,体现出教师对写作方法的指导并不满足于“教过”,而是追求学生“学会”。正如崔峦先生曾说:“在语文能力培养上,要处理好学读与学写的关系。”
(三)学以致用
把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统一起来,不但要给学生“猎物”,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猎枪”,给“猎枪”就是把规律性、方法性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写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完课文的第二、第四自然段后,教师请学生自主阅读《鸬鹚》,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鸬鹚外形和动作的词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鸬鹚的羽毛是灰黑色的,捕鱼的动作也和翠鸟各不相同。
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经过对比发现,是因为鸬鹚与翠鸟不同的体型特点,才决定了它们捕鱼的动作有差异。
当翠鸟与鸬鹚外形、动作对比的表格呈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领悟到——描写一种动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教师以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松鼠为例:松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大尾巴,与其写松鼠的其他身体部位,不如细致地观察它大尾巴有哪些特点更容易使人感兴趣。
建议有三
1.补充翠鸟资料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或收获。学生观察翠鸟捕鱼动作的环节,大部分学生能用三个及以上的动词进行描述翠鸟的动作,但描写翠鸟外形的自然段,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发现了作者用“先整体,再部分”的构段方式描写了翠鸟不同部位的不同颜色,不同的颜色构成了翠鸟的“美丽”。
“百度汉语”中这样注释:翠鸟,也叫钓鱼郎。鸟类。体长约15厘米。头大,体小,喙尖硬。羽毛以苍翠、暗绿色为主,尾羽短。常栖息于水边树枝或岩石上,待鱼虾游近水面,突然啄取。是中国东部、南部常见的留鸟。
如果课堂上能将这份简单的资料补充给身处北方的孩子们,使他们感受到作者之所以能准确描写身长不过15厘米的翠鸟不同部位不同颜色的羽毛,说明他看得用心、观察仔细。孩子们可能会更加真切地理解何为“细致”地观察。也就是说,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