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听的比较多的是水栖、地栖、树栖,以及处于它们之间的半水栖、半树栖,相比之下“岩栖”是一个比较少见的概念。确实,“岩栖”只是地栖的一个分支,但是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完全人造的概念。但我可以明确地说,“岩栖”是确有其意义的,下文将会一一阐释。同时,在一些英语的生物学文献中会用rupestrine来表示“岩栖”,其意思是生长、居住在岩石丛中。那么“岩栖”到底有什么特点呢?岩栖蜥蜴又有什么习性呢?
下加利福尼亚的环境要科普就先要有依据,为了证明我不是乱说话这里展示一下我的主要资料来源。
这本《下加利福尼亚及其周边岛屿的两栖类和爬行类》是加州大学出版的,应该是这方面比较权威的著作了,作者针对马来半岛的两栖类和爬行类也有著作。
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周边,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虽然靠近海洋,但是受下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一年下来有大半时间都是比较炎热、干旱的,那么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是植被稀疏、土壤薄。但这里也不是像撒哈拉大沙漠那样的典型的沙漠,由于地壳抬升以及火山活动,这里砾石遍布,在岩石之间偶尔会有灌木丛或者稀疏的树木。同时海岸线绵延曲折,海滩上也遍布大大小小的石块。
胖乎乎的飞鼬蜥这里先用一位当地居民而且也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典型岩栖蜥蜴作为例子——飞鼬蜥。大家看到飞鼬蜥的图片的第一印象通常是胖,但是它们其实身体还是比较扁平的,这就是为了适应岩栖的生活,因为只有扁平的身体才方便在岩石缝隙中躲藏。而且它们的四肢也非常粗壮,方便进行地下的挖掘。尾巴也变得粗短了,如果是你你肯定不想自己明明藏好了却被人拽住了尾巴。
精神小伙不请自来
在飞鼬蜥的生活中岩石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在白天,它们会站在石头露台上享受阳光浴,通常是在上午,偶尔也会在*昏回洞前再晒晒。中午太热的话,或者晚上的时候,它们就在石头底下的隧道、洞穴里面度过。如果没条件的话也会在合身的岩石缝隙里凑合一下。
凑合一下
顺便讲一下食物方面,飞鼬蜥是纯素食的。上午晒足太阳,吸收了足够热量之后,它们就在石缝间寻找可以食用的植物果腹。它们最爱的是各种花,然后是叶子和种子。跟一般的地栖蜥蜴不同,它们会爬到两米高的树上去吃水果,如果有人靠近就会跳下来钻到岩石缝里躲藏。它们虽然通常都很好胃口,但其实也会有点挑食,有饲养飞鼬蜥的饲主可以留意一下,如果飞鼬蜥食量少,不妨换换花样。在野外,饿得慌的时候它们也会吃草,甚至是地衣之类的。有些大胆的还会去挑战仙人掌,野外经常有扎的满身刺甚至扎到眼睛的目击记录。
外国网友的饲养环境
总的来说,饲养飞鼬蜥的话石头是不嫌多的,最好是扁平的石板搭成的石山。用沙子养没有意义,他们不需要沙子,沙子也不好打理。石山底下铺赤玉土就挺好的了。
飞鼬蜥虽然是岩栖的蜥蜴,但由于它们的肥胖身形,它们还没有掌握岩栖蜥蜴的黑科技,即垂直岩壁上奔走如平地的轻功,掌握这项核心科技的比较典型的是蓝岩蜥,在文章的最后会细讲。我们先简单看一下飞鼬蜥的邻居在同样的环境下如何生存,以便和飞鼬蜥进行一下对比。
岩栖蜥蜴的其他小伙伴这里我挑了几种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上长得还算有特色的蜥蜴来展示,但是在国内市场上比较少见所以我也不知道正确中文名是什么。它们分别是:
Crotaphytusvestigium,英文名是BajaCaliforniaCollaredLizard,应该翻译作下加利福尼亚环颈蜥,这也是一种岩栖的蜥蜴,但是遇到天敌的话主要是两足飞奔的逃跑而不是像飞鼬蜥一样钻到石头缝里,所以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形更加的灵活和修长。
这花纹太好看了
Dipsosaurusdorsalis,英文名是DesertIguana,沙漠鬣蜥?它们主要是以荆棘灌木丛为藏身处,偶尔也会躲在岩石下。
又白又胖
Callisaurusdraconoides,英文名是WesternZebra-tailedLizard,西部斑尾蜥?它们生活在缺少岩石的开阔地,面对天敌只有逃跑的份。
看着就很能跑的样子
除了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其他地方也有岩栖的蜥蜴,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有马岛的盾尾蜥家族了。
Oplurusgrandidieri,英文名是GrandidiersDornschwanzleguan,国内叫橙头刺尾鬣蜥,一查资料才知道这位也是有轻功的,能在垂直岩壁上爬行。
国外网友在环境中提供的红色砂岩可以更好的发色
最后我们重点讲一下我自己有在饲养的蓝岩蜥——一种进化的更适应岩栖生活的蜥蜴。
蓝岩蜥一般市面上的蓝岩蜥指的是Petrosaurusthalassinus,英文名是BajaBlueRocklizard,成体肛吻尺寸一般在15厘米左右,算是一种中等尺寸的蜥蜴。飞鼬蜥主要是生活在山脚和缓坡的岩石堆,而蓝岩蜥除此以外还可以生活在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之上,是一种真正的山地岩栖蜥蜴,曾有人看到它们在距离地面70m高的岩壁上爬行。
逼上梁山
年幼无知的我也曾把它们当作一般的沙漠蜥蜴来饲养,用了沙子或赤玉土作垫材,石板作躲避和晒台,它们似乎也能活得不错,但是总是表现出一副向往高处的样子,查了查资料以后我试探性的给他们环境里加了木板,它们立马就爬上去了。
瘫倒
突然精神
第一次上墙
看他们在垂直木板上来去自如的样子,我就知道了它们是要用高箱饲养的蜥蜴,于是就给他们换了60*45*60的新箱子,配上一块大木板,而且箱子两侧的网眼它们也可以爬。
日常晒灯
在这样的环境下它们有90%以上的时间都在墙上,除了晒灯和捕食。它们不仅可以在墙上爬行、跳跃,而且捕食、睡觉也没有一点问题。事实上它们每晚都是挂在墙上睡的,一开始我还提供了水平的石板的躲避,但是没有派上过用场。看来之前的环境确实是太憋屈了。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木板颜色太深导致它们的体色也变深了许多,没有以前那种鲜艳的色彩了。这我才知道为什么外国网友会用白色的砂岩作攀爬墙,等以后有空我再翻缸吧。
蓝岩蜥投食视频
蓝岩蜥是一种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成体雄性绝对不能混养,野外有雄性互相攻击咬住对方丢出一米之外摔晕的目击记录。相比之下飞鼬蜥就很温顺了,它们在野外经常会几只一起共享洞穴。
还有一点和飞鼬蜥不同的是,蓝岩蜥是一种杂食性的蜥蜴,植物和动物大概各占一半,如果有吞的下的小蜥蜴他们也不会拒绝,而且成体之前更倾向于肉食。在我的饲养中,雄性的那只蓝岩蜥花、叶、果、种子都会吃。除了各种菜叶我还喂过南瓜、玉米、胡萝卜、芒果等等。但是雌性的那种从小到大没有吃过植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也没有影响她的健康。
蓝岩蜥投食视频
讲到这只雌性就不得不提雌性蓝岩蜥发情时候的颜色的转变了,发情的时候雌性的眼眶、下巴、背部会出现橙红色的斑块,非常好看。
不过她不是变给我们看的,是变给她老公看的。颜色转变以后蓝岩蜥就会进行交配,我有幸亲眼目睹了。雌性怀孕后随着蛋的不断发育,它的食量也就逐渐减少,所以在早期就要及早补充钙和其他营养。3月初交配以后,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产下了13枚蛋。不过我孵化的湿度太高了,最后都孵化失败了,遗憾,非常遗憾。
产卵前,皮包骨和蛋
产卵后,皮包骨
蛋
讲到这里忽然非常伤心,再给大家看看图我们这篇文章就到这里结束了。
最后再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饲养动物不要想当然,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我当时偷懒的话我家蓝岩蜥现在还没机会爬墙。居住在同一片地域的不同物种习性可能迥然不同,多查资料多了解肯定是没有坏处的。
国外网友蓝岩蜥饲养环境
飞鼬蜥和蓝岩蜥混养也是美滋滋
-Theend-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版权(文字、图片)归珍宝堂爬虫所有,未经本号授权,任何媒体、企业、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商用;已经获得本号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珍宝堂爬虫”。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号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击图片进入珍宝堂小程序↓
扫描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