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版鹿鼎记扑街,盘点那些因清宫
TUhjnbcbe - 2020/11/19 2:44:00

近日,由张一山、唐艺昕主演的电视剧《鹿鼎记》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优酷播出。本来备受期待,张一山一度被认为是饰演韦小宝的最佳人选。

但没想到,首播8集过后,豆瓣开分2.8,立刻引发了网络上的疯狂吐槽。

张一山版韦小宝极尽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让观众调侃他把韦小宝演成了“猴儿”。

观众几乎都清一色给出了差评——演技过猛、配乐滥用、剧情不仅尴尬且进行得过快。

不少网友调侃说:“张一山最适合演刘星,无可替代。”

版的《鹿鼎记》与年的《新笑傲江湖》一起,拿下了金庸改编剧的最低评分。而且有向史上最低分《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2.2分靠近的趋势。

张一山称“这版画风已经往卡通和搞笑上走了,可能表演方式会有些变化,有时会写意一点,不会那么落地,这都是创作手法,人和事肯定是尊重原著的。”坦言接受观众的不同评价,“千万不要把我当特好的演员,因为我也有演不好的时候”。

随着近些年《如懿传》、《甄嬛传》、《延禧攻略》、《宫》、《步步惊心》等清宫剧的大火,清代宫廷里各位娘娘们的奢华首饰,也让大家大饱眼福。

《延禧攻略》·绒花

其中《延禧攻略》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引人入胜之外,该剧的服设造型同样话题不断,从充满戏曲元素的云肩到满族的马蹄袖、二把头、一耳三钳总能有不少新的看点。这部剧同样也带火了绒花。

《延禧攻略》中,*扮演的富察皇后的打扮可以用朴素来形容,家常只在头上佩戴绒花,并无其他金银首饰。然而一些不明网友却将这绒花头饰称为“多肉”!

不过,还是有很多网友认出来了,这“多肉”头饰其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

仔细观察后妃们的行头,除了点翠、金饰,还有不少绒花饰品。大宫女璎珞、明玉、尔晴的头饰大多是简单的菊花,而皇后戴的绒花更显雍容华贵。

《甄嬛传》·点翠

《延禧攻略》带火了绒花,相比之下《甄嬛传》虽然也走的是华丽范儿,却显得更有古典正剧的味道,其中各宫娘娘的点翠头饰,也是让人眼花缭乱。

像甄嬛头上戴的是一种非常华美的装饰技艺:点翠。先以金属制成底托,将银子拉成银丝,勾勒出图案纹样,经过鎏金处理后,将翠羽修剪成相吻合的外形,粘贴在线条间的凹陷处。

而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的鲜艳华美,这种美丽多少带着凄惨与残暴

因为整部剧的服装服饰饰品道路布景都很讲究完全还原清朝装扮是不可能不现实的,我们看到的都是经过现代审美改良过的跟武媚娘等一干影楼剧不同历史上后宫服饰并没有如此好看。

但是甄嬛传美学价值很高,每一件旗袍上的吉祥花纹配色等在服装设计上都很优秀,而且有点花也对应了主人的性格。

然后是饰品华妃喜欢华贵金银偏多,皇后节俭鲜花用的多,红楼梦式的语言半文半白,历史感文学感年代感十足。

据说《甄嬛传》中,甄嬛就有两根点翠发簪,而华妃头上那顶点翠头饰更是价值百万。

点翠更是比那些鳄鱼皮、鸵鸟皮包包珍贵得多,全部取自蓝耳翠鸟的羽毛,颜色靓丽且不会褪色,仔细看可以看到很细致的羽毛纹路。

《如懿传》·钿(diàn)子

《甄嬛传》带火了点翠,而《如懿传》中的各种钿子也让人记忆犹新。这部剧中*的造型是独立的,像这钿子她的戴法也是很奇怪,戴得和埃及人一样。实际上,应该是盖住头,才是钿子正确的戴法。

钿(diàn)子,是用纸、竹,或者金属丝编成“钿胎”,然后再在上面插上装饰,其形状像一个簸箕扣过来。与冠帽不同,冠帽都是“顶”在脑袋上的,而钿子则是“扣”或者“扒”在脑后。

钿(dian)子,本意是用金子制成花状的饰品。唐朝风靡一时的花钿就是将“钿子”贴在额头上作为装饰。

不过,我们今天说的是清朝的钿子!也就是后宫嫔妃们穿吉服时所佩戴的“帽子”,一般用细铁丝、藤丝编成帽架,再镶嵌各种宝石、珠翠,组成吉祥图案,钿子就跟贝雷帽一样,是扣在脑后的,不是戴在头顶,也不是戴在高高盘起的头发上。

◆◆◆

真实的清宫首饰是什么样的?

虽然《如懿传》、《甄嬛传》、《延禧攻略》等清宫剧都让人有种清代人就是这样的感觉,但实际上还是进行了一些优化,那么清代的珠宝首饰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清代宫廷后妃们的首饰,件件都是价值连城。后妃们的首饰按习惯分成头饰、颈饰、手饰、佩饰等几大类。首先我们来一观后妃们的头饰。

嵌米珠珊瑚素钿子,清,高18厘米,直径18厘米,钿子顶宽27.5厘米,长20厘米。清宫旧藏。

该钿子所装钿花均用金片做成的云纹形状为底,并在其上使用了点翠作为装饰。金片之上,用细小的米珠串成了盘长结的形状,米珠盘长结之上,用细小的红色贵珊瑚珠子串成了“寿”字纹样。盘常结象征长久永恒,与“寿”字组合,取长寿的吉祥寓意。

钿子,满语称作“ooniweren”,为满族妇女特有的一种头饰,用铁丝和丝绒编成,使用时覆罩在发髻上。钿子上装饰有各式各样的钿花,都是可拆卸的,使用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以及流行款式变化,更换钿子上的钿花。

钿子根据所装钿花的多少以及样式,可分为半钿、满钿和凤钿,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这件钿子装置的钿花不多,属于半钿,供日常非正式场合使用。

伽南香碧玺扁方,清,通长29.8厘米,宽2.9厘米。清宫旧藏。

扁方为清代后妃喜爱的头饰。满族妇女有一种特殊的发式名曰两把头,扁方即用来贯连固定这种发式的饰物。清宫所藏的扁方种类和数量都很多。

此扁方以伽南香做成,扁长方形条状。伽南香即沉香,也称奇南香,伽南即梵语之“僧院”之义。它产自南亚,可做药材,常用来做礼佛的念珠手串。此扁方四周围绕金丝镶嵌回纹,用翠雕流云和粉碧玺蝙蝠交相排列,显出流动变化的韵律,华丽中又见活泼。

点翠海棠花纹头花,清,横22厘米,纵20厘米。清宫旧藏。

头花用银镀金材质做底托,其上镶嵌点翠,用玉石做成海棠花形装饰。

点翠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是用翠鸟的羽毛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而制成的。由于羽毛柔细,且色彩经久不褪,因此,虽历数百年的点翠饰品仍会明艳如初。

这件点翠海棠花纹头花即用翠蓝色鸟羽粘贴而成,与白色玉石制成的海棠花交相衬托,于朴素中凸显高雅,于寻常中别具韵味,应是清代宫廷后妃喜爱的一款头饰。

银镀金嵌珠双龙点翠长簪,清,横27厘米,纵6厘米。

长簪银镀金质地,雕作祥云并点翠,上有双龙戏珠。镶嵌有珍珠、珊瑚。龙头点翠、嵌珠,龙睛为两颗珍珠,龙角为珊瑚枝,龙触须为金累丝,并于顶端镶嵌珍珠各1粒,龙身以珍珠镶嵌。两龙之间的火珠分三层,底层为珊瑚米珠镶嵌,二层为缉米珠镶嵌,上层为珊瑚米珠镶嵌,正中镶嵌珍珠一粒。

此簪用材、工艺多种多样,造型繁复,双龙矫健,立体生动,火珠层次鲜明,堪称精美。

点翠凤凰纹头花,清,横15厘米,纵15厘米。

头花造型为一回首凤凰,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翠羽装饰。凤凰头冠为紫色翠羽点白色小点,脖颈、翅膀、尾部装饰宝蓝色翠羽,身上的羽毛则为勾勒金边的淡蓝色翠羽。凤凰尾部开五岔,末端均饰小珠一颗。尾部之上装饰点翠牡丹一朵。

头簪小巧精致,虽未用宝石装饰,但却使用不同颜色的翠羽对凤凰的诸多部位予以点缀,加之羽毛采用金边装饰,使头花的色彩非常丰富,是制作工匠的用心之举。

后妃们平时的装扮除了珠玉满头,手上的饰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金錾古钱纹指甲套,清,长5.2厘米。

指甲套以金片捶揲弯卷而成。通体细长,由套管至指尖逐渐变细,套管以下部位为中空覆瓦形。套管表面装饰累丝双连古钱纹,其余部分满饰捶揲逑路纹。背面等距焊接窄条金片,既可护长甲,又利通气,并可减轻整体重量。

中国社会自古及今对女性的纤纤十指有着独特的审美传统,妇女蓄甲颇为流行。指甲套称护指,又称义甲,是妇女的指部装饰,既能让十指看起来纤如春笋,同时也起保护指甲的作用。

此外,古时弹筝通常戴银制的义甲,即所谓的银甲或银指甲。护甲的使用,至少可追溯到汉代,在汉代及隋代墓葬中都有出土,惟比较少见。清代护指传世颇多。护指绝大多数以金、银制作,有少数为珐琅或铜质,也有采用玻璃的。戴时可用几个,也可将十指全部套上。

银鎏金累丝嵌珠石指甲套,清,长9厘米,底部外径1.40厘米,内径1.10厘米,顶部0.50厘米。清宫旧藏。

指甲套为银鎏金,通体采用累丝工艺,并以点翠装饰蝙蝠图案和“寿”字图案。蝙蝠上嵌红色宝石一粒,“寿”字上镶珍珠一颗。

清代贵族女子有留长指甲的风习,因此,清代常用金银作成指甲套,也有铜镀金累丝、铜镀金镂空等形式的指甲套。此指甲套以累丝工艺做成古钱纹,制作细致,为清代后妃所用。

祖母绿戒指,清,径2.1厘米,面长1.5厘米,宽0.3厘米。

戒指金箍活口。戒面雕卷草纹托,镶嵌祖母绿宝石三块、钻石三颗。

金镶珍珠翡翠戒指,清,径2厘米,面长1.8厘米。

戒箍活口,戒面中间六爪金托嵌珍珠一颗,两边分别嵌一枚雕刻成蝙蝠状的翡翠和红宝石。

除了手上佩戴的饰物之外,手里把玩的饰物也不可少

翠十八子手串,清,周长30厘米,珠径1.2厘米。

手串由18颗翠珠组成,其间有粉色碧玺结珠两颗,下结珠与碧玺佛头相连。佛头下有金质铃杵,铃杵上下穿珍珠,再下有金点翠六瓣式结牌,上嵌红宝石两颗,钻石四颗,正中嵌东珠一颗。结牌下连碧玺坠角两个,坠角上方穿珍珠和珊瑚米珠。

珊瑚十八子手串,清,通长29厘米,周长35厘米。

手串以十八颗珊瑚珠串成,以青金石佛头、结珠及翡翠坠为饰。手串雕工精细,雕刻四面“囍”字的珊瑚珠与两面“囍”字的青金石佛头、结珠,使本来不甚鲜亮的珠体倍加耀眼;翠坠角虽小,但也是将雕刻发挥到了极致,将一只蝙蝠口衔“五铢”钱币的动态雕琢得栩栩如生,并具有“福在眼前”之吉祥寓意。此为清代后妃首饰。

清代满族八旗女子一直有耳饰三钳的传统。

银镀金点翠穿珠流苏,清,通长43厘米,宽4.5厘米。

流苏由银钎和三串珍珠构成。银钎顶端为银镀金点翠云蝠纹饰,寓意“福在眼前”。云蝠有孔穿环,与三串珍珠相连,珍珠共计粒。每串珍珠有珊瑚制成的“囍”字两枚以作点缀。

珠下端有红宝石坠角3个。两块结牌将三串珍珠相连,结牌作银镀金点翠云蝠纹,两端各嵌红宝石一块。流苏俗称“挑子”,属于步摇一类,每逢宫中帝后大婚或吉庆节日,后妃皆喜欢佩戴。

金环镶东珠耳饰,清,每个环通长4.3厘米,直径1.5厘米;玉盒长10.3厘米,宽7厘米,高4厘米。

耳坠为金质,上端为圆环,环下有累丝五瓣花形坠盖,其下嵌两粒东珠,中作螺丝,上下串起,底部有梅花形纽。全套耳饰共6件,所嵌12粒珠皆圆润有光、颗粒均匀。附青玉长方盒及红木长方盒各一。

东珠产自中国东北松花江。因其地为满族肇兴之地,产量又极为稀少,被满族统治者清帝视为极品。

金嵌珠宝点翠盘长式耳环,清,一对,高2.6厘米,宽2厘米。

耳环通体铜镀金质,半环状,环面上嵌满缉米珠,开合处有弹簧衔接金钩。半环的一端为双层盘肠结,下层点翠,上层嵌珊瑚米珠,正中嵌大东珠一颗。

此耳环是江南苏州织造向宫内进贡的。

金镶东珠耳环,清,一对,长2.3厘米。

耳环为金托,镶三颗东珠,珠质光洁润泽,颗颗饱满。

此耳环式样简约大方,是清宫皇后所用之饰物。

清廷将产在满族龙兴之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珍珠称为“东珠”,视之为珠宝饰物中品级最高者。凡是表面光泽呈半透明状、质地结实凝重、形状圆浑且颗粒较大有异彩者均被视为上品。

中国自汉代就有妇女戴耳环的记载,多用金、玉、珠、宝石等珍贵材料制作。清代后妃戴耳环有身份等级之别,穿朝服时,皇后所戴耳环各镶三颗东珠,妃嫔所戴嵌一对珍珠,平时随意。

染骨镶石领约,清,长18厘米,宽19厘米。

领约即项圈,是清代妇女用于颈间的饰品。此领约圆形,质地为铜镀金,圈上嵌八块染骨,染骨间点翠“寿”字,每个“寿”字上饰珍珠一颗。系金*色绦带。领约在大的典礼活动穿礼服时必须佩挂。这件应是清代皇贵妃所用。接下来给大家上几个重菜

金镶珠宝二龙戏珠钿口,清,长19.5厘米,宽5.5厘米,重69g。

钿口长条形,稍有弧度。主体为金累丝二龙并嵌东珠4颗,二龙中间饰以红宝石为火珠。二龙以点翠朵云镶边。钿口下为11串珍珠,每挂分别为7颗,以红蓝宝石作坠角。

钿口是装饰在冠帽钿子上的饰物,钿子上除了钿口还有钿花、钿尾等装饰物。

这种二龙戏珠纹饰的钿口为清代皇后所使用。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清,高14厘米,宽30厘米,重g。

钿以铁丝、纸板为架,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表层全部点翠。前部缀5只金累丝凤,上嵌珍珠、宝石,口衔珍珠、宝石流苏。金凤下排缀9只金翟,为银镀金质,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等贯串的流苏。钿后部亦有几串流苏垂饰。

是皇后、妃、嫔们平时戴的便帽。这种帽子一般用藤丝编成帽架,也有的在纸板或细铁丝上缠绕黑色丝线为胎并编成方格纹、钱纹、盘肠等形式,再用各种宝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此钿子用大珍珠50颗,二、三等珍珠几百颗,宝石二百余块,珠光宝气,珍贵豪华,主要是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戴用的。

铜镀金累丝点翠嵌珠石凤钿,清光绪,高20厘米,宽30厘米。清宫旧藏。

此为光绪帝皇后穿吉服时所戴。钿子用藤片做骨架,以青色丝线缠绕编结成网状。钿上部圈以点翠镂空古钱纹头面,下衬红色丝绒。钿口饰金凤凰六,钿尾饰金凤五,下饰金翟鸟七,均口衔各种串珠宝石缨络,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钿子是满州贵族妇女在除皇帝登基、大婚、后妃受册封以外的吉庆节日里最常戴的一种冠帽。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妇女著礼袍褂时,头上所带者曰钿子。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end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地无声腻。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李贺的这首《美人梳头歌》带给人无限的画面感。清宫剧中后宫娘娘们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紧张宫斗剧情让人沉迷,同时清宫华美精致的服饰也成为了其中一大看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版鹿鼎记扑街,盘点那些因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