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翠鸟歇我脚边(散文.外二题)
蒋晓东
午后的阳光下,一只翠鸟歇在我的脚边。它看着我,我看着它。不是对视或者对峙,而是相望。一时间,有一点安静。
冬天没有想象的那么寒冷。每个有阳光的午后,我都会去河边散步,感受阳光,领略大自然的赐予。
翠鸟也许不叫翠鸟。但凡有颜色的鸟,都会被我叫翠鸟。翠鸟是从河的水面上向我飞来的,因为它只有拳头那么大小,尽管它的翅膀是展开的,我也看不出它有什么样的身形。但是我感觉到了它身后的剪影,扑簌簌闪烁出了一串阳光。也许本来就是太阳的光辉,也许是波光粼粼的河水成就了翠鸟的灿烂。
冬天确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寒冷。四季都泛青的垂柳披着一身温暖,在河水荡起微波的时候,舞起了它的纤纤素手。冬天的垂柳也如此开放。芭茅比夏天还要繁荣,随着垂柳的浪漫摇曳出一片褐色。原来芭茅的成熟季节是在冬天。绿道旁有花树,我同样不知道名字,只是觉得花儿很好看,红色的,盛开的。红色的花根处有一圈嫩白色,我想,红色的花是嫩白色蓬勃出来的,而嫩白色则是花枝和泥土孕育的。
翠鸟是在我走下河堤、踏上绿道的刹那,飞过来歇在了我的脚边。我不知道它为什么要歇在我的脚边,反正它已经歇在了我的脚边。它的身上,有蓝的颜色,有绿的颜色,在蓝和绿之间,还有一绺金*色。我们相望久了,似乎有些累了。翠鸟向前面跳了一下,我笑了一下,我们开始散步了。
翠鸟并不怕我。也许它不怕任何人,也许这里的环境让它乐意与人为伍,也许它想成为我心中的精灵。我对翠鸟说:“冬天来了,你好吗?你不怕冷吗?”翠鸟闪了一下翅膀,算是回答。我向前面缓步走去,翠鸟从我身后飞起来,从我的头上掠过,还鸣叫了一声。翠鸟的叫声我形容不准确,那叫声钻进我的耳朵里,听起来像河里碧绿的水,像飘逸的柳,像盛开的花,像成熟的芭茅。现在我可以确定,翠鸟先前从河面飞来,它身后剪影出闪烁的阳光,是翠鸟自己的。翠鸟刚才那一飞,我相信我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翠鸟看见我走得慢,又返飞到我的脚边。我已经站住脚,喘气,我有一些累了。我伸出手去,翠鸟居然跳到了我的手心来。我看了翠鸟的眼睛,睫毛不长,单眼皮,黑眼珠转动的时候,闪着光。我读不懂翠鸟的语言。我皱了一下眉头。其实,翠鸟歇在我的手上,就是最好的语言。也许翠鸟需要向我解释什么,它斜了我一眼,又飞走了。
翠鸟没有飞去很远。翠鸟飞到我看得清楚的地方,潜到了河水里,半晌才露出头,河水荡起圈圈涟漪。翠鸟腾空扑腾了几下身子,又飞到岸边的花树上面去了,花树浅浅点了点头,翠鸟又飞到柳枝上去了。翠鸟最后飞到褐色的芭茅上,然后从这根芭茅杆跳到那根芭茅杆上。过了好久,翠鸟才又飞到我的脚边。
翠鸟望着我,似乎在说:“明天来吗?”我说:“不来。”翠鸟好像不太高兴,单眼皮皱成了双眼皮。我微笑了一下:“好。我明天来。我刚才哄你的。”翠鸟的黑眼珠又转动起来:“真的吗?”我说:“真的。不管天晴下雨,我都会来。”翠鸟飞走了,它身后的剪影依然拖着一串闪烁的阳光。
冬天确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寒冷。也许是冬天没有真正到来。不过,我对冬天已经有了深厚感情,今天以后的冬天,也许很寒冷,也许有暴风雪,但是冬天不过是孕育春天的密码而已。
望着晚霞,不知怎么的,我就相信了一件事,我相信我明天去到河堤下的绿道,那只翠鸟还会飞来歇在我的脚边。
一坨石头甩过河
我把衣裤和凉鞋,还有书包,结实绑在一起,然后光着身子,“梭”下河岸的土坎,准备托着“包袱”,横渡南河回家去。“咻”一声,一坨石头落在我身后的山坡上;又“咚”一声响,南河的水面溅起了几许浪花。我有些害怕,赶忙捂住害羞处,回头看,没有人。我抬眼往南河的对岸望去,本生产队的吴老爷子站在对岸的石头包包上嘿嘿发笑。
我问吴老爷子为啥要吓我,他说我没有吓你,只是不准你过河。我说我过河有你啥相干?吴老爷子说,你过河是没有我啥相干,只是和你妈妈有相干;要是你娃娃遭水淹了,咋个对得起你妈妈。吴老爷子还说,你老汉去得早,你是家里的大娃子,你不会安心要把你妈妈气倒吧。我说我会游水,不怕。吴老爷子说,你不怕我怕。我说你怕个啥呢?吴老爷子说,见死不救,我怕遭雷打。
南河坝是我住家的地方。我当时在南山中学上初中。那时的南河上有两座桥,上游是低矮的“小浮桥”,只要稍稍涨水就水漫桥面了。南山中学下面有座两人宽的木板桥,走在上面一闪一闪的,有点心惊胆战。我上学走的是木板桥,过了木板桥,还要爬多梯石阶才能到学校。如果没有到学校就涨水,可以不去学校,老师也不好怪我;如果到了学校就涨水,木板桥很快被冲垮;上游的小浮桥也会漫水,就没有办法回家了,只得眼巴巴望着小浮桥发呆。我这次就是这样的情况。
生产队安排吴老爷子放牛,南河坝宽,他就把牛牵到南河边来放。吴老爷子练了一手甩石头的功夫,把小石头绑在牛鞭子的火麻绳的尖尖上,轮圆手臂一甩,一甩一个准。吴老爷子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圈放牛的。
现在吴老爷子高矮不准我过河,但河的那边就是我的家,住着我的爷爷婆婆、妈妈、弟弟妹妹。我实在怕他们担心我。我头一昂,没有理睬吴老爷子,继续下河去。“咻”,又是一声,一坨石头飞过了河;“咚’,再一声响,一坨石头甩在了我的面前。我有些冒火了说,吴老头,你到底要咋个嘛,把我惹毛了,谨防我偷你家的西瓜。吴老爷子一笑,只要你不从这里过河,随便偷,偷完了也没有关系,我当没看见。吴老爷子看见我继续过河,说,你娃娃再不听话,我就把石头打到你身上去。吴老爷子真的把石头打在了我身上,我的两只手臂一边挨了一下,很痛。我大骂吴老头不是东西。他只是笑着说,你骂吧,骂了风吹过。又一坨石头落在我面前,我听见了吴老爷子的笑声:“一坨石头甩过河,免得娃儿命戳脱。”
吴老爷子不准我过河,我没有丝毫办法。我只有往上游走。小浮桥也被水淹了,我等到半夜,洪水退了,我才从小浮桥回到南河坝。
我没有去偷吴老爷子种的西瓜。第二天晚上,吴老爷子抱了两个西瓜来到我家,嘿嘿一笑说,娃娃,吃吧,吃吧。吴老爷子还说,你想吃什么,只要我家里有,随便吃就是了。吴老爷子手里拿着圈牛的火麻绳鞭子,笑了一笑,摇头晃脑地走了。
这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吴老爷子96岁时无疾而终。
“咻”,一坨石头甩过河;“咚”,一坨石头在我面前溅起浪花。几十年前就想写的文字,直到现在才完成,而且完成得不一定好。“一坨石头甩过河,免得娃儿命戳脱。”我听见了吴老爷子得意的笑声。
惊蛰,爷爷和他的扯历
我爷爷的身体很廋小,精神却特别好,干活肯卖力气,人家干三天的活路,他一个白天加熬小半夜就做完了,我爷爷还只收人家一天的工钱。人家拉住爷爷的手谢了又谢,爷爷一笑说,我还多吃了你家一顿晚饭呢。有人私下给我爷爷算了一笔账,结果我爷爷一个月赚的工钱,比“磨洋工”的人还要多出好几倍。原因很简单,乡亲们都愿意请我爷爷做活路呗。我爷爷在生产队干活同样卖力,全生产队几百号人,爷爷的工分数一数二。
我的父亲去世早,那时候,爷爷就是我们一家8口人的“顶梁柱”。爷爷干活回到家里,手都不洗,就把眼光盯在“扯历”上。土墙上有一颗钉子,“扯历”用一个铁夹子夹着,铁夹子上面有一个孔,这个孔就挂在土墙的钉子上。爷爷望一会“扯历”,就动手把挂在土墙上的“扯历”取了下来,往手指头上吐一点口水,津津有味翻看着。
扯历,约10厘米宽、14厘米长、两寸厚,白底子,黑色字。爷爷说,一年有好多天,扯历就有好多张。扯历上,一张页码印着一个日子,昨天过了,就把昨天那页扯去,就显出了今天的日子。一天扯一页,所以叫扯历。其实爷爷扯着扯历过日子,是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又是把每一天当最新的一天过。爷爷说:“扯一天,就少一天啊。”听话语,爷爷似乎有些忧郁,但是我看得出来了,爷爷的日子过得很实在,现在的说法叫充实。
爷爷翻看扯历,更多的时候是看二十四节气,而且一边看一边背。我爷爷上过私塾,识得字,这也是我们小辈的骄傲。竹椅吱嘎嘎响,爷爷晃着脑袋,说:“当农民嘛,要是不晓得二十四节气,是当不好农民的。”后来我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人人都应该知道的。
应该是三月份吧,我记得院子里的桃树开花了。有一天,几只燕子飞到茅草屋的屋檐下,又是扑腾又是叫。一个冬天没有见到天上飞的了,我好不高兴。爷爷斜我一眼,说:“笑,笑,就晓得笑!燕子都来了,还不晓得找些事情做?”我望着爷爷,不解:“爷爷,它们叽叽喳喳叫什么呀?”爷爷说:“燕子说了,唧唧呀,唧唧呀,不吃你的酒,不喝你的茶,借你的屋檐过日子呀!你晓得啵,过日子,就是劳动的意思?”爷爷还说,燕子最勤劳了,对人很有礼节,它们来到了你的地方,要打招呼;筑巢的时候,含泥含草,燕子要飞到很远的河边,从来不损坏农民的庄稼。我说:“爷爷,您老人家讲这些做什么呀?”爷爷突然瞪大眼睛,吼我:“大孙娃子,今天是惊蛰!”
第二年的三月,我又长大了一岁,我明白爷爷为什么吼我了。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雨淅沥,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都惊起活动,何况人乎!
我还知道了一条谚语:“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我爷爷说:“到了惊蛰,就该惊醒得了,就该劳动了,再偷懒,这一年就泡汤了!”我说:“爷爷,我晓得了!”爷爷说:“说一万句,当不得做一件事!”
我赶忙扛上锄头,下地劳动去了。我不敢在春三月的花海里荡漾了,我知道,花儿终究会凋谢,花儿的艳丽提示我时间的流趟比想象的要快,我害怕“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听见爷爷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这才像我的孙娃子嘛。”
我的爷爷94岁无疾而终,是为幸。
现在我们村转成居民了,虽然没有土地可以种了,但是我依然记住了“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句话,它告诉我:“你浪费时间,时间就会浪费你!”
作者简介:蒋晓东,四川绵阳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绵阳市评论家协会微电影创作中心特约作家。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若干。编剧微电影两部并拍摄播出。年出版历史连环画《文宗欧阳修》(文字撰稿),年出版民俗专著《游仙民俗》。有报告文学、小说、散文入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爱华章》等选本。文学观点:把文学艺术生活化,在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写出人性。
10号茶坊/投稿须知
1、来稿请注明“10号茶坊”和“原创”字样(投稿纸刊的作者请注明“投稿纸刊”),同时标明文章体裁。2、请随作品附上本人生活照片和作者简介(含作者当前所在地)。3、不同意修改和配图的请注明(欢迎作者自己配图)。4、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