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在线诊室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方法为指导,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发展线索,各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发展、变化情况,及文学史上各种流派的产生的背景、成就、地位和影响等。以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他们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与科研打好基础。[如何学习]重视作品,史论要落实在作品上注重史的线索,抓住文学演进的深层规律注重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学好古代汉语[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最早撰写中国文学史的是外国人。日本人笹川种郎于年出版的《支那历朝文学史》,是早稻田大学的讲义。这本书于年由上海中西书局翻译出版。此外,英国人翟理斯(Giles)于年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德国的葛鲁贝(Grube)于年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比较早。一般认为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中国学者发轫之作。这部书是林传甲于光绪三十年()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任国文教员时所编的讲义,其文学观念并没有超出传统,所论述的仍是传统的诗文,而不包括戏曲和小说,显得狭窄和偏颇。[九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三部比较著名的文学史]一是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人性的观点切入中国文学);一是郭预衡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注重文学发展规律的探索,而且线索清晰;一是北京大学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它着眼于文学本位,采用史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学的视角。具体地说:第一,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要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第二,文学史是“史”,是文学的发展史,应当运用史家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文学的现象;第三,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强调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将文学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上进行研究。在讲述文学史的同时又能站在学术前沿,这部文学史可以说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中国文学的分期]教材是分为三古七段,采用双重视角,以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作为依据。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参考书目]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5、北大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6、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7、费振刚《先秦两汉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8、禇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总纂)人民文学出版社9、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0、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全二册)中华书局,年11、《闻一多全集》第3、4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年(收录闻一多《诗经》研究成果,包括《诗经的性欲观》《说鱼》按:闻一多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12、朱自清《诗言志辨》,凤凰出版社,年13、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年(叶舒宪是20世纪八十年代后,诗经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14、扬之水《诗经别裁》中华书局,年15、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云南人民出版社,年16、游国恩《游国恩楚辞论著集》中华书局,年17、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上海三联书店,年18、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年19、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年20、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2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年22、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年23、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年24、《名家解读唐诗》,山东人民出版社,年2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一编先秦文学[教学目的、要求]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是我国最早的两种口头文样式,分别代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因此要了解其起源,掌握其特点。《诗经》和《楚辞》是先秦诗坛上的两个座标,分别表现了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文学特征,历来“风”“骚”并誉。因此,要熟读代表作品,掌握基本知识。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征,艺术成就及影响力。因此,要区分其个性,了解其共性,精读名篇。先秦寓言非常丰富,要了解其内涵、作用及类别。[先秦文学概述][时间起止]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期”。中国历史,据传说始于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然后为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周(西周:前11世纪——前年)。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历史随之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春秋:BC——BC战国:BC——BC[时代特征]先秦文学的兴盛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上承商、周,下连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一个时期。1、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2、士阶层的崛起3、思想界的活跃4、文化的繁荣[发展轨迹]1、诗歌的起源和原始歌谣、神话2、文字的产生和书面文学的萌芽3、从《诗经》到“楚辞”4、散文的勃兴[主要特征]1、紧贴现实人生,体现理性精神2、作者难以确指,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3、文史哲不分家,文学尚未独立4、诗歌、散文为主,包孕后世文体[春秋文学]1、散文(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2、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1)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2)历史散文:《战国策》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总而言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清·章学诚:“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第一章神话[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神话的概念、产生、保存、分类内容及艺术特征,对于著名的神话,要能列举分析[教学重、难点]神话的内容和神话的演变1、神话的产生: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二、神话的保存:中国古代文献中除了《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等书中记载神话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这些材料往往是只言片语,有完整情节的不多。保存神话最多的书:《淮南子》和《山海经》。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三、神话的价值1、认识价值: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开放的艺术奇葩,以特殊的方式反映了初民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展现出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我们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我们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2、审美价值:神话作为人类历史上永不复返的阶段所产生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幻想性、超自然性等基本特征。其形象表现极其率真,意义蕴涵至为深广。它以自身的瑰丽多姿构成了蔚为奇观的艺术殿堂,显示出永久的魅力,给后人以美妙无比的艺术享受,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四、神话的分类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1、创世神话:对于世界的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如盘古故事、女娲故事。2、自然神话:多以鸟兽树木之类的自然物为主体,反映了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迷惑与解释,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美好愿望。如雷神、海神、水伯、精卫、夸父。3、英雄神话:自然神话和创世神话重在反映先民对自然界的探索与借助想象对自然力的征服;英雄神话则反映了先民自我意识的新觉醒,朦胧的意识到自身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中主角多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如鲧、禹、后羿、*帝、蚩尤、刑天。4、传奇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企图突破种种自然条件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表现出惊人的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其中也含有描述华夏四裔氏族社会野蛮生活状态的痕迹。五、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第二章《诗经》[教学目的]识记《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掌握《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教学重、难点]《国风》中的婚姻爱情诗和征役诗,《诗经》的风雅精神和比兴手法及对后世的影响。第一节《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一、名称与篇数《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就被列为儒家所谓“六经”之一。《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荀子?劝学》也把《诗》列为经。虽然《诗》作为经,由来已久,但并未获得后世那样受尊崇的地位。直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诗》才被官方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之一,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崇《诗》为经,称为《诗经》。《诗经》存目篇,实际存诗则为篇,另有六篇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不计。所谓笙诗就是以笙为乐器吹奏的乐曲。《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和“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即是。二、编订与分类(一)编订1、“采诗说”汉代关于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的记载很多,如《汉书·食货志》、何休《公羊春秋注》。2、“献诗说”在当时的*治体制中,诸侯、公卿大夫至于列士都可以向周天子献诗,以助*教。内容上必须是温柔敦厚的。如果古代确有“采诗”制度,国风就是采来的,如果确有“献诗”制度,雅诗就是献上来的。3、“删诗说”关于《诗经》是如何编纂成书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是孔子删选而成的。而从《左传》季札观乐来看,孔子之前应该有和今本《诗经》差不多的文本存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孔子不是《诗经》的删选者,但他对《诗经》有“正乐”之功,并且对《诗经》作过系统的整理研究。按:古人重视音乐,对音乐的力量有神秘化的理解,音乐对于*治,非常重要。(二)分类《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40)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即指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应用和流传“赋诗言志”:《左传》、《论语》等先秦典籍记载大量赋诗言志的事例,诸侯君臣出使或交接邻国,常称引《诗》以表达心意或以《诗》专对,诚可谓“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赋诗言志用得好,不好的情况也会转危为安。如齐楚两国,必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不能说齐楚两国一衣带水,友谊地久天长。(《左传》)外交官是要体面的,代表这个国家的教养,教养好就尊重你。魏晋南北朝也是这样,《世说新语》当时人手一册,要做名士,就必须学会那样说话,否则就做不了名士。鲁迅:“《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底教科书”。(《中国小说史略》)春秋之后,礼崩乐坏,赋诗之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汉代四家诗: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齐指齐国人辕固,鲁指鲁国人申培,韩指燕国人韩婴,毛指大毛公毛亨(鲁国人)和小毛公(赵国人毛苌,系毛亨后学)。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现皆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为古文经(用先秦籀文书写的旧籍),流传最广,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要用于经学。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大致说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清代“朴学”重“考据”。1、汉学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汉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诗郑笺》、《毛诗正义》等。《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2、宋学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四书集注》)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2、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发扬汉代“汉学”重视考据的朴实学风,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的工作。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的考据,对于《诗经》训诂,贡献良多。但其弊端在于:只敢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世的鞭策,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用之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武)的初衷。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二、农事诗《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如《周南·芣苡》。《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艺术上,也受到很多的称誉。清·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三、燕飨诗《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四、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的怨刺诗。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五、战争徭役诗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如《小雅·采薇》、《秦风·无衣》、《大雅·常武》、《大雅·江汉》、《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六、婚恋诗1、描写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2、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如《周南?桃夭》。3、描写婚后无尽思念的思妇诗,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周南?卷耳》。4、描写婚姻破裂的弃妇诗,如《卫风?氓》和《邶风?谷风》。爱情诗——相互悦慕女悦男——直白大胆《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明?钟惺曰:“三个求字,急忙中甚有分寸。”《王风?大车》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姚际恒《诗经通论》:“男女誓词之始。”《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英?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纵使大海千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男悦女——委婉含蓄《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男女欢会——欢畅和谐《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无尽的相思——爱情回味《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爱情受阻——矛盾与痛楚《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诗经》主要产生于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作为文学作品,它以艺术的形式体现了西周至春秋那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思想特征。反映在艺术风格上,就是以朴实自然为其艺术基调。这一风格直接表现为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的表达感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二、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这不仅是对《诗经》艺术技巧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准确的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所谓“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十月之交》、《北山》;《国风》中的《郑风·将仲子》、《王风·君子于役》、《邶风·静女》等都是纯用赋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博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卫风·硕人》)。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1、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意义上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如《秦风·*鸟》开头的“交交*鸟,止于棘”。《郑风·扬之水》与《王风·扬之水》,都以扬之水起兴,而一个是写临别赠言,一个是写戍卒思归。2、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邶风·谷风》则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以自然界中变化无常连续不断的谷风起兴,给全诗罩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烘托出弃妇阴郁绝望的心境,而且这种变化无常连续不断的谷风,也象征着其夫的暴怒不止,没有缓和的余地。3、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周南·关雎》以雌雄和鸣的雎鸠引发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和追求,而且兴中有比,雎鸠和鸣也象征着君子与淑女相配的和谐幸福。赋比兴三者往往交相为用,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1、丰富的词汇《诗经》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被用作学习语言知识和*治伦理的教科书,对于我国书面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还大量使用重言、双声、叠韵,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韵律美。2、灵活的句式《诗经》句型以四言为主,其节奏为每句两拍的形式,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状况是基本适应的。但《诗经》篇的句型并非没有变化。诗人们为了更好的适应内容表达和感情抒发的需要,往往灵活的变换句型,使之错落有致,长短相宜。《诗经》的句型从一言到八言都有,这种种句型的出现对后世各种诗体特别是五、七言诗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3、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4、巧妙的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引用、对比、排比等手法)借代,如《卫风·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以居住地代人;夸张,如《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对偶,如《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第四节地位和影响一、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二、开创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传统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卷十六(宣公十五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诗经》中除了极少数几篇外,绝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古希腊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它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三、奠定了以“风雅”精神为最高追求的诗学旨趣“风雅”,既指温柔敦厚的诗风,也指反映现实、干预时*的*治情怀。这与儒家积极进取的用世态度相符,也是汉代经学阐释的结果。汉儒以美刺说诗,重视发掘《诗经》的*治伦理价值,不仅影响了《诗经》的阐释,也影响了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观念。在后代的文学创作活动中,“风雅”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当文学变革之际,“风雅”更成为文学革命的旗帜。无论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还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以及倡导“风雅兴寄”的陈子昂,慨叹“大雅久不作”的李白,宣称“别裁伪体亲风雅”的杜甫,都追求“风雅”旨趣,注重文学干预现实的功能。而这都和《诗经》的经典意义分不开。四、确立了中国文学重视“比兴”的创作原则在中国文学的创作方法中,兴寄、兴托、兴象等词都和“比兴”有关。所谓“比兴”,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必须要有寄托,要讽喻*治,批判现实,而不是空无所指。如果说“风雅”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则达到这一境界的手段便是“比兴”。这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比兴原则的确立和汉代《诗经》阐释学分不开,尤其与汉儒比兴说诗的阐释方法密切相关。汉代以后,无论是建安文学、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还是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无题》,以及元明清戏曲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而我国古典文学讲究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的形成,也与比兴原则有关。五、开创了四言诗系列自先秦至魏晋六朝,四言诗一直是重要的诗歌体式,尤其是早期的四言诗,非常接近于《雅》诗。而这对于中国文学追求“雅正”的美学风范的确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作品选讲]《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1、解题:《关雎》是“国风”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首篇。2、讲析:《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全诗充满著男子的浪漫情怀,深刻细微而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於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诗大序》(言此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孔子《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艺术特色:(1)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深长悠远,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2)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深化了诗歌情感的表达、增强了音调的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解题2、解析3、艺术特色:(1)出色的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度。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2)迷离恍惚、缥缈朦胧的艺术意境。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于礼仪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与礼仪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用,也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的地方。”(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3)重章叠句和叠字词的运用。《小雅·采薇》1、解题2、解析:全诗六章,可分三层。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四、五章追述行*作战的紧张生活。尾章追昔抚今,痛定思痛。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3、艺术特色——出色的抒情技巧诗歌采用了叙事言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手法。尤其是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刘熙载《艺概》:“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曹植《情诗》:“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颜延之《秋胡诗其五》:“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豳风·东山》1、解题2、解析:这首战争徭役诗诗,表达了诗人对出征的悲苦、对家乡的怀想、对妻子的思念,由物写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艺术特色:“豳风《七月》、《东山》诗篇,述情赋景如画工之肖物。”(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东山》之三章‘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四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写闺阁之致、远归之情,遂为六朝唐人之祖。”(王士祯《渔阳诗话》)《王风·君子于役》1、解题2、解析3、艺术特色:诗中主要运用“赋”的手法,语言本色质朴。仅用“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画面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以此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心情,耐人寻味。方玉润《诗经原始》:“傍晚怀人,真情真景,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许瑶光《雪门诗抄》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其中“已启唐人闺怨句”一句,高度评价了此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可以说,从此诗开始,便逐渐形成了“日夕闺思”的原型和母题。《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1、解题2、解析:诗写妻子对远征的丈夫的怀念。诗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为丈夫的英武出众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因其出征而对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出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3、艺术特色:(1)典型的细节描写(“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康正果《风骚与艳情》:“这首诗的第二章对后世的闺怨诗影响极大,从此以后,历代的模仿之作层出不穷,懒得梳头或无心画眉几乎成了思妇的标准姿态。…”徐幹《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柳永《定风波》:“终日恹恹倦梳裹”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起来慵自梳头”(2)比喻手法的运用“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本章要求]一、精读作品《周南?关雎》《秦风?蒹葭》《卫风?氓》《卫风?伯兮》《豳风?七月》《豳风?东山》《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王风?君子于役》《王风?黍离》二、阅读作品《邶风?静女》《郑风?将仲子》《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大雅?生民》《周南?芣苢》《陈风?月出》《邶风?谷风》《鄘风?载驰》三、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诗三百》风雅颂四家诗赋比兴2、举例谈谈《诗经》的主要内容。3、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4、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教学目的]了解先秦散文孕育发展的过程,掌握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理解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所内涵的先秦伦理道德文化观念。[教学重、难点]《国语》、《左传》、《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及其承传变化。[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路线]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商周时期,文字简陋,萌芽)↓《尚书》(西周后期,记言,古奥艰涩,开始)↓《春秋》(春秋末年,记事,发展)↓《国语》(战国初年,记言为主,继续发展)↓《左传》(战国初年,言事兼记,成熟,最高潮,最高水平,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战国策》(战国末秦汉间,新高度)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尚书》、《春秋》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文化背景:商朝以巫文化为主,崇尚*神之说。内容:主要是帝王、贵族占卜时的简短记录,一般只有几至几十个字。作者:殷商时,身兼神职、史职的巫觋(巫史不分)。[铜器铭文]殷商时帝王、贵族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他们为了*治的需要,铸了很多大鼎(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征统治九州的国家权力),为了祭祀祖先,炫耀*绩,教化后昆,将文字铸于其上。一部分铭文能够叙述完整的历史事件,写人物的行为言论,比甲骨文卜辞更为周祥,但因为是官方语言,故出板滞,缺乏感情与文采,艰涩古奥,难懂。二、《尚书》《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原为夏商周原始历史文献,主要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后来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1、内容《尚书》多为古代官方文告,主要有*府文诰、君王誓命,贵族诫词。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2、思想《尚书》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其思想倾向主要反映了奴隶社会商、周时代的神权*治观念。由“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的*治观念的演变。重视总结历史教训,借鉴前代统治经验。3、文学价值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A、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艺术手法,能很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口吻。B、有些篇章还能适当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C、文体价值。三、《春秋》1、名称和体例“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属于编年体断代史,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到鲁哀公十四年(前)记载了年的历史。2、特点内容微言大义《春秋》既然经过孔子修订而成,必然体现孔子的思想倾向。具体而言,便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这种鲜明的*治意图和浓厚的*治色彩,便是后儒所称道的“微言大义”。被称为“春秋笔法”叙事简要严谨语言凝练含蓄3、影响《春秋》对我国古代史学、经学、思想和文学方面都有深远影响。紧承其后,便出现了解释它的“春秋三传”,《左传》主要是补叙其史实的,属古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其“微言大义”的,属今文经。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第二节《左传》一、名称、作者、体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此外,还有《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氏传》、《春秋内传》等诸多名号。它绝大部分是在《春秋》经文基础上,进一步补叙其历史事件原委的,全书的体例、思想体系也大体与《春秋》一脉相承。其作者和成书年代,汉人认为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史官或熟悉春秋历史的人所著,书中掺有后人附益。争议较多。《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二、民本思想1、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之本春秋时期,神权*治日趋没落,人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桓公六年)(季梁)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僖公十九年)司马子鱼曰:“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在现实的*治斗争中,“民”的力量得到充分显示,地位大大提高。一些开明的*治家逐渐认识到民在取得和维护*权中的巨大作用。(文公十三年)邾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襄公十四年)师旷论卫人出其君乃君之过也,曰: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2、重视民心的向背春秋时期严酷的斗争现实和无数血的教训,使当时一些具有明见达识的*治家和思想家悟出了得民则兴、失民则亡的真理。《左传》通过大量史实的记述,对此作了鲜明的反映,论述了得民者得天下,失民者失天下的深刻道理。(僖公二十八年)(荣季)曰:“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哀公元年)逢滑曰: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3、对民意和民间舆论的重视(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不毁乡校,“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作者不仅多处借历史人物之口论述了尊重民意、重视舆论的重大意义,而且还在史实的记述中不时引用一些当时广为传诵的民谣、民谚,借以表达民情。(僖公五年)宫之奇曰:“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其虞、虢之谓也。”三、《左传》的文学成就(一)长于叙事作者创造性的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1、善于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运用白描的手法叙述事件的始末由来。如《郑伯克段于鄢》。2、善于将史实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如宣公十五年(魏颗受结草之报):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3、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插叙、陪叙、明叙、带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以重耳活动为中心,精选能突出中心的事件,正叙、侧叙等交叉运用,按照出亡的时间地点来写,同时将受玦、醉遣、观浴、反璧等生活情节穿插其间,写得详略有致,生动活泼。可以看出重耳的性格,既有贪图安乐、高傲任性的一面,也有胸怀远大、善于自我克制的一面。而且在流亡过程中,他作为*治家的气质也逐渐成熟。(二)善于描写战争1、情节生动,故事性强,曲折动人,摇曳多姿。如在《秦晋郩之战》中,作者选择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文嬴释囚、秦伯悔过几个小故事,把这一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也刻画出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尽管史实头绪纷繁,但却把纷繁复杂的事件叙述的有条不紊,而且主次分明、言简意赅。2、在广阔的*治背景上描写战争,注重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是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通过这些让人们看到诸国在*治外交、文化等情况,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如《秦晋郩之战》。3、善于抓住战争的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面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全貌。如齐鲁长勺之战,战事的发动到结束是围绕曹刿的言行来写的。楚宋泓之战只记了宋国一方,宋襄公与大司马争论的情节贯穿了记叙的始终。4、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战争中的人。其中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在战争中大显身手。有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有的优柔寡断,坐失战机,有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三)写人艺术《左传》写到的人物达四千多,其中有王侯将相,也有学者、说客、宰竖、商贾,甚至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写人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这些人物,容貌、性格较鲜明的不下数百人。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如崔杼弑君后,晏婴既不同情庄公又不想附和崔杼的处境和复杂心情的描写;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如“郑伯克段于鄢”结尾掘地及泉的情节;或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如晋献公宠妾骊姬谋害太子申生一段,对骊姬阴险*辣和申生忠孝厚道的描写;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如桓公元年对宋华父督好色的描写。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四)工于记言《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而尽情,言之有“文”,独具风格,极富表现力。1、人物语言人物语言能够曲尽人情,切合人物身份处境,恰当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语言,《曹刿论战》中曹刿的语言,都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来。2、叙述语言叙述语言,委婉含蓄,简练生动。如“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晋侯梦大厉”等人物事件的叙述都逼真地传达出了声情意态。3、外交辞令特别是大量的外交辞令,表现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委婉含蓄,曲折尽情,体现了作者语言描写的才华,显示了一种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外交气氛。如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弦高犒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四、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对史传文学的影响2、对后世小说的影响[作品选讲]《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前年)1、相关背景介绍2、解析3、艺术特色:(1)结构完整紧凑,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记叙得有条不紊,而又波澜起伏。(2)精彩的外交辞令(全文的重点和精粹所在)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秦晋殽之战》1、相关背景介绍2、解析3、艺术特色:(1)构思精巧,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2)成功刻画了几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蹇叔:忠诚倔强、有*治远见秦穆公:专横气盛但能自责改过先轸:耿直粗犷,深谋远虑弦高:赤心为国、灵活机智(3)精彩的外交辞令弦高犒师:语意双关,弦外有音皇武子辞杞子:旁敲侧击,外柔内刚孟明视谢赐:绵里藏针,话中有刺这些隽永含蓄的精彩辞令,表现出春秋时期外交家们思维敏捷、善于应酬的本领。《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此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全文通过对郑庄公家庭内部矛盾的叙述,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残酷奸诈、相互倾轧的丑恶面目,嘲讽了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从刻画人物角度看:郑庄公阴险狠*、情不外露、虚伪刻薄武姜自私褊狭、乖戾昏聩共叔段骄纵狂妄、贪得无厌祭仲远谋深虑公子吕急躁坦率颖考叔机智善辩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关系、冲突和人物语言行动,把思想感情和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善于在人物特定关系中进行对比烘托,使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鲜明。从记叙角度看:作者除在结尾以“君子”名义发表扼要评论之外,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不加一字评论,爱憎感情通过场面和情节的描述自然流露出来。善于剪裁,详略安排得当。语言简洁而又蕴含深意。第三节《国语》一、体例及作者《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共21卷,分国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即大约前——前。《国语》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司马迁、班固等认为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国语》十三篇,左丘明撰”(《汉书·艺文志》);但从西晋开始,有人对此提出怀疑,唐宋明清继续争论。直到今天,各种意见依然存在分歧。《国》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一地。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主要来源于春秋时期各国史官的记述,它可能与左丘明的传诵有一定关系,后来经过熟悉历史掌故的人排比润色,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编篆成书。二、思想倾向《尚书》多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寄教诲之语,这是一脉相承的。但较之《尚书》、《春秋》,在思想内容方面《国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等。虽然其思想比较复杂,但基本上体现了儒家德思想倾向。1、重民《国语》在讲民、神关系时,基本上是民神并重而先民后神;在讲君民关系时,则是以民为主。如《鲁语》上:晋人杀厉公成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里革:“君之过也,夫君人者,其威大矣,夫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2、尚礼所谓礼,是指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包括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等。《国语》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尚礼”思想,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它的基本倾向。如《晋语》四:负羁对曰:“臣闻之:爱亲明贤,*之干也。礼宾矜穷,礼之宗也。礼以纪*,国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3、崇德所谓崇德,即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据《国语》看来,国君的品德如何乃是决定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一大关键。如《晋语》六: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三、文学价值虽然从总的成就来看,《国语》的文学成就尚不及《左传》,但其少数篇章则又有所过之。作为记言为主的史书,它亦自有特色和成就。1、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国语》重在记言,也长于记言。并且言中见人。不同程度的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治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了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形象。如《晋语》中的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的吴王夫差,《越语》中的勾践。还塑造了一系列的智者女性形象,诸如骊姬、密康公母,齐姜、僖负羁之妻,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在《左传》中是没有的。2、在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想象与虚构(故事性、趣味性)。如《晋语》其五中记载晋灵公派鉏麑刺赵宣子:晨往,则寝门辟矣,盛服将朝,早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赵孟敬哉!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镇也。贼国之镇不忠,受命而废之不信,享一名于此,不如死。”触庭之槐而死。《晋语》其九: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语言畅达,风格不一。《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不但与《尚书》的“诘屈聱牙”不同,也有别于《春秋》语言的凝练含蓄。所用词汇大都明白易懂,句式也贴近口语,比较通俗与社会、语言的发展相适应,出现了大量的语气词、助词、连词,富有生活气息。《国语》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分别记载了八国的史事,作者的年代也有先后的区别,所以其文章各具特点,风格不一。如《周语》《鲁语》重文辞,语言较典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叙事较多又不乏幽默风趣;《楚语》讲究修饰,文章较有气势;《吴语》《越语》更富有文学色彩,故事精彩动人,多夸张描写,显然与其产生的时代较晚有关。四、影响(1)集中篇幅描写人物,为《史记》纪传体的创立打下伏笔。(2)想象、虚构的艺术构思,增加了史传散文的文学性、故事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后世史家所吸收。(3)语言也经常受到后人推崇。[作品选讲]《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蓍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本文记述了西周时厉王不听邵公的劝谏,一意孤行,采取高压*策堵塞言路,激化了他同国人的矛盾。终于引起国人起义,推翻了厉王的统治,将他流放于彘地。本文的中心部分是召公劝谏厉王弭谤的谏辞,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的道理,以历史的经验极为精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反映了贵族阶层中的开明的*治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人民的意志在*治统治中的作用。艺术特色:(1)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重在议论(既突出重点又结构完整)。(2)论证手法丰富(比喻说理、史实说理、严密的逻辑推理等)。(3)语言古朴精练,精警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四节《战国策》一、体例、作者及成书1、体例《战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其基本内容是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治主张和斗争策略。2、成书情况刘向《战国策叙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3、作者关于《战国策》的作者,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战国时人作二是秦末楚汉之际人所著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蒯通)之手二、思想倾向《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但其主要思想倾向却很突出,表现了鲜明的纵横家思想特征。1、崇“计”——策略至上的*治思想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作者说到:“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并以此为主导,贬低战争的作用,主张以“智谋服人”,突出宣扬外交的重要性,特别讲究游说的艺术。作者对纵横家的言行、计谋、思想、作风肆意渲染,热烈赞颂,体现出计谋至上的*治思想。2、重“利”——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纵横家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思想,这显然与重“义”而非“利”的儒家针锋相对。他们把利和名作为追求的目标。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记苏秦游说赵王得用后,“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金万溢”。当他得意还乡时看到家人前后不同的态度,大发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3、尊“时”——审势明时的处事方针他们以实现计谋、策略为出发点,把看准机会、认清形势从而抓住有利的时机当作决定事情成败的前提条件,反映了尊“时”的思想倾向。如《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籍,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战国策》的进步思想1、反映了民本思想。2、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附:有关“士”的介绍钱穆《国史新论》之《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3、《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4、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文学成就《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但从史学的角度来看,此书有不少纵横家的夸辞和揣摩之语,真伪参半,不可尽信,这就大大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比较而言其文学成就更为突出。它较之《国语》、《左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长于说辞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这些策士以出谋划策为业,多能剧谈雄辩,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或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以情感人,迂回而谏,如“触龙说赵太后”,或以小喻大,由远而近,因情入理,发人深思,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或策士平视,互相驳难,骋辞竞说,唇枪舌剑,锋芒毕露,气势凌厉,如“鲁仲连义不帝秦”等等。2、善于写人所写人物很多,上至国君,下至平民百姓,总计有六百余人,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外貌描写))和细节、对比、映衬、心理自白来描写人物。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1)敷张扬厉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最值得注意的是铺陈、排比和夸饰的熟练运用。如苏秦、张仪等人游说诸侯,述其地理,都爱铺陈东、西、南、北,山河湖海;追溯历史,总是称言三王五霸,从古到今;谈*治,动辄君臣内外,法术权势;论*事,往往攻守进退,固险扼塞,中间常常结合一连串夸张形容,将各种情势强调到极致。这类写法,直接影响了汉赋及汉代*论文。(2)形象生动战国策士为达到游说目的,还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道理,其手法就是巧于比喻和善用寓言。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如“狐假虎威”(《楚策一》)“画蛇添足”(《齐策三》)“惊弓之鸟”(《楚策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写来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3)明畅通俗《战国策》叙事简明条达,语言大都明白如话,具有明畅通俗的特色,策士们出于功利的目的,说辞要让人一听就懂,语言接近口语,多是从口语中加以提炼而成,还常常根据需要引用《诗》、《书》成语,民间谣谚,把古语、今语、口语、警策语等自然融合,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总之,《战国策》兼有《左传》《国语》的叙事、记言之长,同时“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叙事“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章学诚《文史通义》)。它是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赋及论文散文,对唐宋以降的古文等创作亦影响深远。[作品选讲]《苏秦始将连横》1、背景材料介绍2、全文串讲:本文记述了纵横家苏秦一生中进行游说活动的主要事迹。3、艺术特点:(1)语言凌厉,气势咄咄逼人(敷张扬厉)(2)成功刻画了一位纵横家的典型代表——苏秦:博闻广记,韬略过人,机智灵敏;躬身自省和高度的自信;坚韧不拔的进取意志和刻苦奋斗的精神(言行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冯谖客孟尝君》一、背景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出现了“士”这一最活跃的阶层,得人者得天下已成为共识,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蔚然成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都各养士数千,号为四公子。本文出于《战国策·齐策四》,就是叙写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由微而著的经历,重点突出冯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报效的社会风气。二、冯谖形象的塑造1、运用精雕细刻、绘声绘色的描写,通过曲折多致、引人入胜且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刻画冯谖的奇士风采。2、选择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即初为门客、弹铗三唱、为君市义、复相位、立宗庙五个典型事件来写冯谖的深藏不露、奇士风采、以及他的*治远见和谋略手段。3、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来进一步突出形象。[先秦历史散文小结]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先秦历史散文小结]先秦历史散文演变过程:官方色彩的逐渐减弱。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保存的*府文件→《春秋》在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过孔子的删订,开始有了个人的声音→《国语》、《左传》,虽也利用了史官的记录,但个人的声音越来越明确→战国未年秦汉之际的《战国策》,其主要来源已有史官的记录变为策士的私人著作伴随这个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a、官方意识形态的淡薄。b、古史“记言”“记事”的分工,在《尚书》《春秋》时还截然分明,以后就渐渐融合了。越是后期的作用,文学性愈是显著,史学的严格性愈被削弱。[参考书目]1、(清)吴楚材,吴调候选《古文观止》中华书局、岳麓书社、人民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等多种版本。2、韩兆琦《先秦两汉散文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3、杨伯俊《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或其他选本4、来可泓《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或其他选本5、《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或中华书局或其他选本[本章要求]一、作品选读要求1、精读作品《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秦晋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苏秦始将连横》2、阅读作品《左传》中的《晋公子重耳之亡》《曹刿论战》《晋楚城濮之战》《宫之奇谏假道》《齐晋鞌之战》《郑子产相国》;《国语》中的《骊姬谮杀太子申生》《勾践灭吴》;《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说楚襄王》2、思考与练习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2、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3、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4、谈谈《战国策》的语言艺术。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教学目的]了解先秦诸子繁荣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及发展过程、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了解诸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掌握《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编定、体例、内容及写作特点。[教学重、难点]孔孟庄荀的优美散文是重点,老庄抽象而深邃的哲理论辩是难点。第一节概说一、产生背景1、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自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巩固统治的变革。2、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3、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4、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出现。二、发展阶段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三、特点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