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点翠rdquo之争是一
TUhjnbcbe - 2020/12/6 9:52:00

天津京剧演员刘桂娟一条关于京剧“点翠头面”的微博,最近引起了极大争议。微博中,她展示了剧团为其配备的“点翠头面”,并称其中的点翠是从八十只活翠鸟身上取下的羽毛,价值数十万元。这条微博让许多原本对京剧并不了解的人,蓦然发现国粹传统之美竟然藏着“活鸟取毛”的残忍做法,于是立即抨击之,遂引发了一场国粹与环保的“点翠”之争。

先来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作为一项传统技艺的“点翠头面”,是收集几十只翠鸟翅膀下面的羽毛点缀演员的头面,只有从活鸟身上取毛才能保证亮丽的颜色。对于戏曲家来说,这是戏曲艺术鼎盛时期对细节精益求精的历史证明;可对今天的环保人士来说,大概就是残忍了。

旁观戏曲艺术家和环保人士这几日针锋相对的争论,一方聊艺术,一方说环保,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都没有错,可惜的是彼此之间却没能搭上话。不过,换个乐观一点的心态来看,这样的对话与其说是国粹与环保之争,倒不如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隔空对话,其中还是有些积极意义的。

在京剧艺术中,像“点翠”这样让环保人士不能忍的传统还有很多,比如演员头上的翎子是用野鸡尾部最长的羽毛制成的,据说也要活取的才好看;京胡等乐器要用蟒蛇皮,而且一条蟒身上只有背部的一小块最好,还得是野生蟒皮最好。

环保人士也应该注意到,“残忍”的传统背后,有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局限。以蟒皮为例,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将野生蟒蛇列为保护动物,国内院团赴外演出时,经常有乐器因为使用了蟒皮而被禁止入关。为此,业内人士专门研制了仿生蟒皮来代替。以今天的技术手段来看,点翠、雉鸡翎也都并非不可替代。

当京剧趟过几百年的历史长河来到今天,要想继续保有生命力就不可能在孤岛上生存,必须参与到现代生活中。现代人也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定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追求,而应该真正走入其中,去思考如何用今天的方式去延续这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点翠之争”本身是一件好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社会文明的进步,而这样的进步与历史和未来都有着密切联系。(据《北京日报》)

注:

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汉代已有。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只要在使用过程注意保护,光泽和色彩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晚清到民国仍然流行后因全面抗战爆发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依托于人们对漂亮美好事物的追求。现在已可用鹅毛、丝带等多种材质替代翠鸟羽毛制作点翠首饰,工艺得以传承。

关于翠羽的获取,详细描述有《珠翠光华》一书中发饰篇中写到“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鸟羽毛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颜色鲜亮,永不退色。”(看点翠文物可得知,“永不褪色”实属以讹传讹。)

取用翠羽虽然并不需要活鸟取羽,但仍然过于残忍,对翠鸟造成无法消除的伤害,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很快死亡。

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后来,也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点翠rdquo之争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