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呵!这位爷是谁呀?
他就是今儿给大家讲的是民俗专家
相声演员韩硕
老北京养鸟历史悠久
一代代养鸟都始于皇宫
由皇帝、王公大臣引领
商贾富绅随后跟上
以至于流传到百姓中间
清朝八旗入关以后
京城养鸟达到鼎盛
因为当时的八旗子弟入关后
可以什么都不做
就按月拿到钱粮
有钱有闲之后
必定要找一些消遣和爱好
养鸟就成为了八旗子弟热衷的
文化休闲活动之一
所以,养鸟作为一种消遣
是丰衣足食的表现
您想想,如果人还没能吃饱
还怎么养鸟呢?
像《茶馆》里的松二爷所说
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让鸟饿着
也是勉强维持着体面
老北京养的鸣唱鸟
以画眉、百灵、红子、靛颏、*雀
这五种鸟儿为主
其中靛颏因羽色美丽
兼有观赏的价值
下面咱们就一一来说说
这些鸟有什么特点
城市
文化范
万鸟学红子
红子是北京鸟文化中的特色
它的学名叫沼泽山雀
另有一种学名大山雀的鸟
北京人俗称“黑子”
还有一种煤山雀
就是北京人所说的“贝儿”
养红子在京津两地尤为盛行
因为所有学鸣叫的鸟儿
比如刚才说的画眉、百灵、靛颏、*雀
都要模仿红子的叫声
所谓“万鸟学红子”
而红子则可以放心做自己
大胆叫出自己的本音
但是京津两地却不产红子
老北京总结
红子因其产地可分为
南路红子和东路红子
清末“北京通”金受申先生
曾在书中详细记述
在此可简单概括为
南路红子指河北邢台丘陵地带
东路红子则指河南、山东交界一带
其中南路红子更受玩家珍视
红子叫声细柔,音色多变
三个字节为一组
其中至少包含两种发音
最后加上一个“坐音”
相当于重音
自然形成一种优美的韵律节奏
如果用汉字来拟声就是:
“西西水”、“西西红”
“衣滴红”“衣滴水”等等
红子的脏口
也就是被人认为有毛病的发音
老北京总结为“啾呼西垛单”
这么多行话、讲究
都说明一直以来
北京人对红子的喜爱堪称狂热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到录音中去听听
这些讲究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儿
其中还有红子鸣唱的录音哦~
城市
文化范
有颜有嗓的靛颏
靛颏属于文人养鸟系列
因为它不仅善于鸣叫
还有颜色美丽的羽毛
靛颏,顾名思义
下巴颏上有艳丽之色
红者为红靛颏
蓝者为蓝靛颏
蓝靛颏颈下羽毛颜色呈带状分布
不同花色有不同讲究
其中的名品有:
一块紫、五道环、三道绛、通天舌等
但一般都以黑色少为贵
而红靛颏根据胸前羽毛
红色部分面积的大小
其中有脯红、连裆红
连岔、粉岔等名品
红靛颏叫百灵口
百灵十三套学的越全越好
蓝靛颏叫的最好听的
是叫“伏天儿”
靛颏还善叫红子音儿
学鹰叫,学鸡叫,学喜鹊叫
还能学物件声音
比如学手揉铁球响声
冰盏儿响声
说冰盏儿很多年轻人
不知为何物
就是老北京卖酸梅汤的小贩
手里打的响器,就是两个小铜碗
城市
文化范
松二爷的爱鸟:*雀
*雀是北京人最喜爱的笼鸟之一
*雀好养,爱叫,还能学口
北京人养*雀讲究三大口
也就是学喜鹊、红子、油葫芦的叫声
学喜鹊得去喜鹊活动的林子里
学红子得去红子多的地方
老被人为了让*雀学油葫芦
会找一口大水缸
将调教好的油葫芦放在缸低
鸟挂在缸的上部
然后把缸盖住
鸟在黑暗安静的环境里
才能把油葫芦的口压上
可谓煞费苦心
另外,《茶馆》里的松二爷
养的就是*雀
如今北京人养*雀
要求三大叫口的已经不多了
但是北京人养*雀的热情依然不减
城市
文化范
百灵十三套
说到百灵
最著名的当属“百灵十三套”
即会学十三种
鸟、兽、虫鸣叫的声音
南城的百灵十三套:
麻雀叫、鸡叫、猫叫、雨燕叫
狗叫,喜鹊叫,红子叫,油葫芦叫,鹰叫
小车轴声、水梢铃声、苇柞子叫、虎不拉叫
北城十三套分为前半套、后半套
前半套包括:
麻雀、山喜鹊、红子、群鸡
呼哨、小燕、猫、大喜鹊
后半套包括:
鹞鹰、靛颏、苇柞子、*雀套、虎不拉
而不论南城还是北城的
百灵十三套
都不能有画眉叫
这是一个约定俗称的禁忌
这就是老北京人玩鸟
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规矩
北京人不仅鸟儿养的好
养鸟的器具也十分讲究
这里面的门道也极多
有机会咱们再细聊
养鸟从一种消遣变成了一种文化
充满了京韵、京味
一声声婉转的鸟鸣
深入北京人的内心
也透漏出北京人
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老北京的“玩儿”有太多的讲究,FM.3,AM每周四的《城市文化范》节目,每周五的《城市文化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