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痒痒挠”不仅解决了古人
“背痒但手短挠不到”的问题,
也体现了古人
“再痒也不愿求人”的傲骨。
因此,痒痒挠也叫“勿求人”,
民间还有“老头乐”的说法。
古人管“痒痒挠”叫“搔杖”,
后来因审美的提升,
“搔杖”又演变成了名字更为雅致的
——“如意”。
柄端作手指之形,
以示手所不能至,
搔之可如意。
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
清十九世纪雕瓷云龙纹如意
当然,历史长河悠远,
除了挠痒,
各路人群出于对如意的喜爱,
也拿着它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比如佛僧讲经时,
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
五代李克用,
曾经用铁如意指挥三*;
舞姬们拿它来做歌舞的道具……
如意的演变
如意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
珐琅如意
汉代以后,时至魏晋,魏晋人喜欢炼丹服药,因此经常会出汗身痒,于是那时的文人便养成了手持如意边挠痒边讲玄学的习惯。加之那时宽衣大袍,魏晋人又天生有一种潇洒气质,因而手持如意,便带有一种非同寻常的美感。
白玉如意
到了唐朝,如意的手型开始变为象征吉祥的灵芝纹,卷云纹,心形纹,并开始用金玉制作,不仅成了艺术品,更将魏晋时期的一股仙气和雅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也就是我们现代熟悉的如意。
清乾隆御制北京铜胎画珐琅福寿双全如意
再后来,到明清时候,如意逐渐开始脱离手握使用的范畴,变重变大,成为了集宫廷礼仪、汉族民间往来、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
清十九世纪镀银丝镶嵌翠玉如意
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通人和,新*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特别是在帝后大婚,及至宫中万寿,中秋元旦时节,都需要臣下敬献数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
如意的材质
铜鎏金如意
如意的材质极为多样,各色玉石、珐琅、沉香、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其中玉石如意就分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
珐琅如意
沉香如意
*杨木如意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