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12岁的刘小萌入读济南育英中学,没多久就被老师们发现“手特别巧”:几包五颜六色的面团在她手里能变成百草园、三味书屋,英语课本里的新朋友Bob、Cindy、Grace等就更不用说了。殊不知,此前数年,她接受了妈妈刘香组小学“学科面塑”作品的熏陶。
东西南北,面塑全收
“学科面塑”的创作,似乎起源于一次“偶然”。
年,刘小萌进入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读书,刘香则在信义庄南街的家中如痴如醉地创作着她的面塑作品。
有一天,刘香接到老师电话,老师说孩子对“方位”几乎毫无概念,理解“东西南北”较为困难。刘香皱起了眉头——那一刻,她不是济南面塑非遗传承人,只是一个焦急的妈妈。
她下意识地盯了一会儿手里的面团,又抬头打量了一下自己的家——有了,就从孩子最熟悉的“家”教起!
在一个周六下午,刘香带着女儿把家里的两室两厅一卫一厨及其内部主要家具全捏了出来,在底座上标注了方位。女儿高高兴兴指着作品复述,“妈妈,咱家两间卧室都在南面,我住东边那间,你和爸爸住西边那间。北面是客厅、厨房、卫生间……”
孩子弄懂,刘香也就轻松了。她兴致盎然翻着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本,忽然冒出一个想法:课本学到哪里,她就教孩子捏到哪里!
这一捏,就是6年,就是组“学科面塑”。
“语文87组,数学15组,英语18组。”刘香翻着厚厚的笔记本说。
那一年,刘香买来小学语数英全部教材和教材解析,其认真程度不亚于老师备课。“我得吃透了再创作。有的作品要思考五六天,才能创设出成品形象,提炼出教授步骤,然后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把道理、知识、手工讲明白。”
这份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引起了学校老师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篇动物课文《翠鸟》,其中第一段写作尤为经典,“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但是,语文老师反映,那丰富的色彩、细致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对没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说,也是生涩拗口、难以记忆的。
刘香看了大量翠鸟的照片和视频,反复试做,终于在90分钟内带孩子们捏出了停在水边苇秆上的翠鸟。有同学下课时说,“哎,我怎么不知不觉就背熟课文了……”
在家里,丈夫不时打趣刘香,“你又上了一遍小学,可比30年前读书认真多了!”
显然,这份认真不仅仅是对教材的认真,更是对艺术的态度、对“美”与“德”引导的负责。
语文学科的面塑在刘香作品中占了大头,其中最主要的是“诗意面塑”,有42组。《春日》《*鹤楼》《江畔独步寻花》……在刘香家的博古架上,这些作品摆放井然有序。
教授《苔》这个作品的时候,刘香把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视频放给孩子们看——贵州乌蒙山乡村支教老师梁俊与学生们带来山里的故事,也讲述平凡的自我该如何实现梦想。情到深处,教室里的孩子不由跟着视频里的师生唱起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
歌声落下,教室里没有往昔的兴奋与欢快。在随后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好像都在严肃思考自己的未来……
近两年,刘香带着“学科面塑”走进了一所又一所学校的公益课堂,每周都驱车到柳埠为济南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义务授课。她用实际行动协助学校做好美育工作,也在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中,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师徒口传心授”的单一传承方式,为保护、传承、振兴传统手工艺做着自己的贡献。
如今,刘香正在参与一项关于民间文艺与学校教育的省级课题,但她的话语特别简单,“孩子们长大后,如果能想起一位阿姨,曾经用一盒柔软的面团带给他们美的启蒙,我觉得就值了。”
人生第一课家庭第一报
欢迎扫码订阅
《都市女报·泉城家庭教育》
更多详情请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