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锦苑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流传着许多民间工艺,活跃着一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月30日上午,九龙坡区锦苑小学举办了以“浸润非遗文化,传承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民间艺术进校园及非遗文化社团宣传活动。
为了使锦小学子切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魅力,学校特地邀请到重庆市九龙坡区民间文艺家协会谭先华老师等七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带来面塑、剪纸、棕编、蜀绣、中国结、手工羽毛工艺毽七项工艺作品,为孩子们展示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面塑
面塑是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俗称面花、礼馍等。在面塑展区,传承人谭先华老师为孩子们耐心地讲解着面塑工艺。色彩艳丽、惟妙惟肖的面人们展现出丰富、有趣的生活气息,猪八戒、唐僧、巨龙等形象非常逼真,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
·剪纸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剪纸展区,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眨眼间就被传承人花重林老师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一张张人物肖像。精美的剪影带给孩子们无尽想象的空间孩子们赞不绝口。
·棕编
棕草制品,古来有之。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年5月23日,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棕编展区,摆放着各式各样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有蜘蛛、龙、花束、莲叶等,妙趣横生。传承人杨乾波老师告诉孩子们:棕编源于自然,是“万编之宗”。孩子们听得认真,看得过瘾。
·蜀绣
蜀绣以它独特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一向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闻名于世。传承人冯敏老师为大家展示了精妙绝伦的蜀绣,骏马图、香包、扇面……图案立体,变化万千,无不展现出巧夺天工的技艺。
·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原本是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工艺品。传承人张家秀老师为孩子们编织着一个个中国结,寓意着“喜庆欢乐”“平安祥瑞”。
·手工羽毛工艺毽
毽子往上一抛,轻轻落下的瞬间,膝盖就恰到好处地接住了。传承人李兴兰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上百个手工羽毛工艺毽,而且个个色泽艳丽,五彩斑斓。盘踢、外拐、平踢、斜踢、膝盖踢、绕背、穿孔、打跳……看着李阿姨轻盈的踢着各种毽子,师生们兴趣盎然。瞧,连朱校长都被吸引过来,和孩子们一起踢起毽子,切身感受踢毽的快乐。
整场活动中,各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讲解着,还将较为简单的操作方法当场教给孩子们,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欢呼和掌声,让孩子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次亲密而难忘的接触,孩子们都期待着学校的非物质文化社团早日开班呢。
本次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丽,使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精神上受到艺术审美的启迪,进而促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锦苑小学将通过非遗文化社团的活动开展,把民间艺术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田,让它生根发芽,绽放簇簇繁花。
孩子们,还犹豫什么呢?赶紧扫描下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