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鹰形目鹰科10种鸟类刘浩鸟类天堂
TUhjnbcbe - 2021/1/1 16:29:00
鹰形目鹰科10种鸟类

鹰形目两科之一的鹰科鸟类俗称为鹰,其嘴弯曲而锐利,脚上有钩爪,适合杀死,并撕碎猎物后吞食,多为性情凶猛的食肉性鸟类,喙的末端有肉质蜡膜。目前鹰科鸟类有种,中国分布有52种,湖北省分布有33种,其中在湖北省分布的10种鹰科鸟类的具体介绍如下:

01雀鹰

学名:Accipiternisus

英文名:EurasianSparrowhawk

形态特征:体长30~41cm的小型猛禽。常见的森林鹰类,雌鸟外形似苍鹰但体型较小且细瘦,跗跖很细,脚趾也显得细长,整体偏褐色,下体满布深色横纹,头部具白色眉纹。雄鸟较小,上体灰褐色,下体具棕红色横斑,脸颊棕红色。幼鸟似雌鸟,翼短圆而尾长。

虹膜橙*色;嘴暗铅灰色,尖端黑色,基部*绿色,蜡膜*色或*绿色;脚和趾橙*色,爪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的次生林和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

主要以鸟、昆虫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鸠鸽类和鹑鸡类等体形稍大的鸟类和野兔、蛇等。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级别(LC)。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冬候鸟。

02苍鹰

学名:Accipitergentilis

英文名:NorthernGoshawk

形态特征:体长47~60cm的中小型猛禽。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纹白杂黑纹。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尾灰褐,有4条宽阔黑色横斑,尾方形。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横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

虹膜金*或*色,蜡膜*绿色;嘴黑基部湛蓝;脚和趾*色;爪黑色;跗蹠前后缘均为盾状鳞。

生态习性:栖息于疏林、林缘和灌丛地带。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山地平原、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也能见到。

主要以鼠类、野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中小型鸟类为食。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近危级别(NT)。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旅鸟。

03白头鹞

学名:Circusaeruginosus

英文名:EurasianMarsh-Harrier

形态特征:体长约50cm的中小型猛禽。雄鸟体羽红棕色,头部多皮*色,有深色纵纹。翼中部银灰色,尖端黑色,尾部长,灰色。雌鸟体型较大,全身深褐色,尾无横斑,头顶深色纵纹少,腰浅色不明显。

虹膜*色;喙灰色;脚*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低山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

主要以小型鸟类、雏鸟、鸟卵、小型啮齿类、蛙、蜥蜴、蛇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能捕捉雉、鹁、鸭等中型水鸟和陆栖鸟类,有时也吃腐尸。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近危级别(NT)。

分布:在湖北分布于长江沿线的各大湿地,冬候鸟。

04白腹鹞

学名:Circusspilonotus

英文名:EasternMarshHarrier

形态特征:体长50~60cm的中型猛禽。雄鸟头顶至上背白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上体黑褐色,具污灰白色斑点,外侧覆羽和飞羽银灰色,初级飞羽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银灰色。下体近白色,微缀皮*色,喉和胸具黑褐色纵纹。雌鸟暗褐色,头顶至后颈皮*白色,具锈色纵纹。飞羽暗褐色,尾羽黑褐色。幼鸟暗褐色,头顶和喉皮*白色。

虹膜橙*色,嘴黑褐色,嘴基淡*色,蜡膜暗*色,脚淡*绿色。

生态习性:栖息和活动在沼泽、芦苇塘、江河与湖泊沿岸等较潮湿而开阔的地方。

主要以小型鸟类、啮齿类、蛙、蜥蜴、小型蛇类和大的昆虫为食,有时也在水面捕食各种中小型水鸟如鸊鷉、野鸭、和地上的雉类、鹑类及野兔等动物,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近危级别(NT)。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冬候鸟。

05白尾鹞

学名:Circusspilonotus

英文名:EasternMarshHarrier

形态特征:体长41~53cm的中小型猛禽。雄鸟上体蓝灰色、头和胸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两胁和翅下覆羽白色,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的腰和黑色翅尖形成明显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较暗的胸和黑色的翅尖亦形成鲜明对比。雌鸟上体暗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皮*白色或棕*褐色,杂以粗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

虹膜*色,嘴黑色,基部蓝灰色、蜡膜*绿色,脚和趾*色,爪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

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近危级别(NT)。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冬候鸟。

06草原鹞

学名:Circuscyaneus

英文名:HenHarrier

形态特征:体长43~52cm的中小型猛禽。雄性上体暗灰色,下体白色,甚似白尾鹞雄鸟,但喉部白色,仅前几枚初级飞羽末端黑色。雌鸟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与白尾鹞和乌灰鹞的雌鸟极为相似,但体型比前者纤细,次级飞羽较后者色深。

虹膜*色,幼鸟褐色;嘴黑色,嘴基淡*色;蜡膜*绿色;脚和趾深*色,爪黑色。

生态习性:主要栖息和活动于草原、半荒漠、干旱平原以及低山丘陵和平原森林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河谷和村屯农田地带活动。

主要以田鼠、*鼠、跳鼠等啮齿动物以及野兔、蜥蜴、蝗虫、鸟类、雏鸟和鸟卵为食。

繁殖期4-6月。营巢于开阔的平原地上或土堆上,有时也在草丛和矮小的灌丛中营巢,多在草原凹陷干燥处。每窝产卵数为3~5枚,卵白色或淡蓝色,具淡红或褐色斑。雌鸟孵卵,孵化期30天。育雏期35~45天。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近危级别(NT)。

分布:湖北分布相对较少,偶见于湖北东部湿地,冬候鸟。

07鹊鹞

学名:Circusmacrourus

英文名:PallidHarrier

形态特征:体长42~48cm的中小型猛禽。头部、颈部、背部和胸部均为黑色,尾上的覆羽为白色,尾羽为灰色,翅膀上有白斑,下胸部至尾下覆羽和腋羽为白色,站立时外形很像喜鹊,所以得名。

虹膜*色,嘴黑色或暗铅蓝灰色,下嘴基部*绿色,蜡膜*绿色,脚和趾*色或橙*色。

生态习性:栖息和活动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旷野、河谷、沼泽、林缘和林中路边灌丛和沼泽草地,繁殖期后有时也出没于农田耕地和村庄附近的草地和丛林中。

主要以小鸟、鼠类、林蛙、蜥蜴、蛇、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近危级别(NT)。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冬候鸟。

08黑鸢

学名:Milvusmigrans

英文名:BlackKite

形态特征:体长54~69cm的中型猛禽。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长,呈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雌鸟显著大于雄鸟。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绿色;脚和趾*色或*绿色,爪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也常在城郊、村屯、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偶尔也出现在m以上的高山森林和林缘地带。

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级别(LC)。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留鸟。

09栗鸢

学名:HaliasturIndus

英文名:BrahminyKite

形态特征:体长36~51cm的中小型猛禽。头、颈、胸和上背白色,其余体羽和翅膀均为栗色。翅膀为栗色,翅膀的尖端为黑色,头部和颈部为白色,其余部分为栗色。它的尾羽为圆形,与黑鸢的叉尾不同。

虹膜为褐色或红褐色,嘴为淡蓝绿色或淡柠檬色,基部为蓝色;嘴峰和嘴尖较淡,有时为淡*色;蜡膜*色,脚和趾暗*色、*灰色或*绿色。

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沼泽、沿海海岸和邻近的城镇与村庄。

主要以蟹、蛙、鱼等为食,也吃昆虫、虾和爬行类,偶尔也吃小鸟和啮齿类。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级别(VU)。

分布:偶见于湖北中东部地区,夏候鸟。

10白尾海雕

学名:Haliaeetusalbicilla

英文名:GreySeaEagle

形态特征:体长84~91cm的大型猛禽。成鸟头部、上胸具有浅褐色披针状羽毛,具*色大喙,白色楔形尾,飞行时容易辨认。幼鸟喙为黑褐色,羽毛深褐色,具不规则的浅色点斑。

虹膜*色;成鸟喙*色;脚*色,爪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

主要以鱼为食。此外,也捕食鸟类和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各种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兔、狍子等,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如猫、狗、羊等。

保护级别:国家Ⅰ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级别(VU)。

分布:偶见于湖北各大湿地,旅鸟。

逍遥曦

1
查看完整版本: 鹰形目鹰科10种鸟类刘浩鸟类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