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死去的孩子
TUhjnbcbe - 2021/1/3 17:13:00

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系列自拍

刚刚成人后,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突然发现他的童年已经结束,死了。他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死去的人,一个死去的孩子。他还记得那个在心里死去的小克里斯蒂安,之后的创作展示出了他沉重的记忆,以及每一个死亡的瞬间。

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Boltanski)年生于法国巴黎一个犹太家庭,早年并没受过什么艺术教育,但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民族遭遇使他对于记忆的话题十分敏感。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尝试过很多不同类型的作品:绘画、邮件艺术、录像、行为艺术、摄影与装置。

在影像大量流通的当代社会中,我们依靠影像生活——在影像中出生,也在影像中寻求认同与慰藉,甚至在影像中死亡。如班雅明所说,这是我们通向自我内在无意识场域、心理分析的蜿蜒小径。

摄影与存有、死亡纠缠不清的介面、主客体转变过程中的暧昧,在波兰斯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诠释与展现。

他以摄影的体系去思考创作,并成功地跨越摄影和装置两种手段,游离于模糊与真实、记忆与死亡之中,在关于真实性的系统里一步步完成对自身的思考。

艺术家作品中的图片来源常常是由家属提供的遗照。波坦斯基将这些照片重拍、放大、裁切成真人大小,并将他们紧靠并置成一壁面,宛如一座大墓园,加上层层叠得生锈的,装作不知名东西的锡铁皮盒子。

波坦斯基个人难以忘记的梦魇,生命历史中的伤痛同时也是欧洲历史的伤痕。他虽然并未经历大屠杀,但成长于纳粹迫害的阴影下,在他的记忆中,纳粹与大屠杀已成为一部分。

如同李欧塔所说:“在大屠杀之后我们都是犹太人。”种族屠杀后所留下来的心理创伤,对死亡既恐惧又难以割舍的吊诡与暧昧心理状态,成为他们的核心意识。

波坦斯基的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存有与死亡感,它可能来自于哪里呢?他的作品常留下存在的细微痕迹,那些痕迹极为脆弱、难以保存,有时候根本看不见,而仅仅指向存在的事实。

例如用过的衣服、物品或个人物品,最为人知的是照片的使用。透过这些痕迹,我们知道有某些事件发生过了、某些人存在过。他的作品像一个开关,面对它时将会打开我们的记忆,陷入过往流逝的时光中。

波坦斯基自己常常在访谈中提到,早期受到巴黎人类博物馆展示一些生活物件的影响,例如用照片纪录已逝生命族群等方法,因此摄影对他而言是一种人类学的形式。

他曾在博物馆看到很多大型盒子,里面装满易碎的、没有意义的小物件。在盒子的角落,常有一个褪色的照片,表示在处理这些小物件中的“蛮族”。每一个盒子都是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照片中的人无疑已经死了,物件已经变得无用。

人类学博物馆对某些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陈尸所,许多艺术家在这里发现人类科学。这里仍有一种强加在艺术家身上的时间重量,在诉说着同样的文化进步。

博物馆展示过去文明生活的物件:爱斯基摩人的鱼狗、亚马逊流域原始部落的箭......放在博物馆展示柜中,已成为某种无法再使用的,仅供保存与回忆、想象的客体。

而这种遗留下来的文化记忆同时表示民族的衰败或死亡。残存的物件、橱柜,因此像是一个个坟墓。波坦斯基偏爱搜集存有的细微痕迹,一方面回溯个人的生存经验,一方面纪念已故的过去。

波坦斯基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本来是一名犹太教徒,后来改信天主教。他的母亲是个作家,也是个天主教徒。但波坦斯基却受教于耶稣会,年法国被占领的时期,为了逃避被驱逐的命运,波坦斯基的父母假装离婚,父亲独自逃走,留下一家人。但事实上,波坦斯基的父亲躲藏在他们位于巴黎市中心家中的地下室。

这种伪装后来在法国反抗德*占领的时期变得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要存活下去。在那时期德*的占领下,这变成了一种被迫害者的共同回忆,波坦斯基欣赏的作家乔治·培瑞克也有同样的经历:也就是伪装死亡、受伤。

影像为波坦斯基提供了一种以不同方式说同样故事的方法,借由说出故事,说出回忆和伤痕,波坦斯基找到了活下去的选择。

尽管他所说的故事并非是事实,但就某方面说,故事真伪并不重要。因为真故事不见得就是事实,但假故事可能源于真感受,从而构成真历史。

人的记忆并不牢靠,但某些经历过的感受却隐藏在记忆底层,被尘封在身体某处幽暗的角落,像是我们不愿直视、挑起的伤口。选择逃避总比面对现实更容易,它可能永远安安静静、无声无息的活着,我们甚至可能会忘记它的存在。

但某一天、某一个场景、某一种身体熟悉的味道,突然地会像钥匙一般地打开它。对波坦斯基而言,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就像开启自身阴暗内在角落的一把钥匙。他试图从中寻找不同于过往艺术家所尝试的表现方法——用一种影像的见证方式来探索自己,并且走出历史阴霾的艺术。

穿过的衣服、金属盒与晕*的烛光......这些存在过的证明,就是艺术家独自通往个人“小回忆”的钥匙。在那儿,曾经经历创伤的观者,既可继续耽溺在死亡的忧伤里,也可以诙谐、戏谑的姿态尝试一种超越的重生,以求在不可复返的死亡中真正地活着。

[编辑/兜]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死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