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古今笑》中有一只小鸟,“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两鸟的世界在高高的枝头,一窝小翠鸟的到来,使得它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为了爱,为了心肝宝贝们不至于从高高的枝头失足坠落,翠鸟选择了降低巢的高度。
没过多久,小翠鸟们开始长羽毛了,这时候它们开始练习飞行,可是翅膀还没长硬,体力又弱,飞不了几步,房子显然还是太高。于是父母之爱又将房子搬到了更低一些的地方,这一回全家人都很满意。
可是,有一天,两只大翠鸟出门了,捉鸟人来了,于是一窝小翠鸟全部被捉……
翠鸟与人类有着共同的天性,因为爱,出于爱,拥有那么多爱,但为什么还会被捉鸟人一窝端了呢?
有爱够吗?有爱就可以了吗?爱代表安全吗?因过分溺爱而遭受到祸害,令翠鸟悔恨不已。反思我们的爱,我们的教育,却往往停留在让父母如何避免与减少溺爱,相反忽略了教给孩子如何识别与拒绝溺爱的本领。
这可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我们要尝试。父母的爱在成长的最初阶段总能步步为营,他们的爱愈强大,孩子拒绝的能力愈弱。父母的爱总归能找到一个至高的理由: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激励着他们,周围教育成功的案例鞭策着他们,有时候这种爱甚至让孩子们陶醉与迷恋,变成理所当然,又叫人如何能擦亮眼去识别?
今晚的文学课,将从认识挑战溺爱开始,孩子们将从翠鸟入手,讨论其被一窝端的根本原因,慢慢认识到有时候爱也会是伤害。
假设我是小翠鸟,我该如何做?面对各种爱,作为小翠鸟的你,是否该思考接受与拒绝,以及拒绝的方法。这样做不是对立,是为了善待父母之爱,养育之恩。
希望今晚的课堂能交给孩子们来思考;希望他们的父母能提早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希望有一天,即使孩子们忘了冯梦龙的《古今笑》,但遇上类似的场景仍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翠鸟们,准备好了吗?
(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