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回不归**天越高人越小**南回不归**天越高人越小
明洪武十八年(年),时任国子监学录的苏州人金文征,与同乡的吏部尚书余熂一起,被明太祖朱元璋处死。金文征,字德儒,生年不详,元末明初苏州府吴县人。洪武初年,授国子监助教。后出为鄜州(今富县)同知。洪武六年(年),重建鄜州州学。再迁国子监学录。*余以诗唱酬,亦工古文。当时,元至正二十三年(年)进士、明首任国子监祭酒宋讷,对监生严刑峻法,每个月都有监生给他逼得自缢身亡。
他“以严厉为众所嫉”,金文征亦认为这些规定太严厉,遂向朱元璋抱怨:宋讷办学太严,饿死了不少监生。但朱元璋却不予理会,说祭酒只管大纲,监生饿死,罪在亲教之师。洪武十八年(年),金文征便与同官田子贞等,设法联合同乡吏部尚书余熂,由吏部令时已七十五岁的宋讷“致仕”。朱元璋得知后龙颜大怒,便将金文征和余熂逮捕入狱,最终处死。平生则著有《鄜州八景倡和》。
余熂,字茂本,生年不详,元末明初苏州府昆山县人。他少俊慧,美丰姿,有隽才,喜学问。早年曾随昆山殷奎、钱塘(今杭州)陈振祖学习,精于《春秋》之学。明洪武十年(年),以明经试入太学,授承敕郎。洪武十五年(年),迁通*使司参议。转奉议大夫,再试左通*。洪武十七年(年),官拜吏部尚书。洪武十八年(年),同乡的国子监学录金文征说服他,命国子监祭酒宋讷致仕归乡。朱元璋发现后,遂将他与金文征处斩。平生则辑有其师殷奎撰写的《强斋集》。
颇类丰山道,晨幽响自深。鸟飜霜月影,僧觉海潮音。入郭催新曙,穿岩破积阴。劳劳名利者,纔听即掀衾。(金文征《塔寺晨钟》)
未闻墨化白,今此得观之。应是冰霜骨,能成铁石姿。秦封那会染,丁梦更惊奇。狮子林中月,同光夜不移。(金文征《开元白松》)
紫皇宫阙开中天,鸾书昼下邀群仙。神霝玉斫新蹄圆,蹀躞上送双婵娟。虹垂桥,云沓路。鞭敲风,驭腾雾。宝幢金节相后先,宛在银河影边渡。侍儿颜色春花明,照耀十二楼五城。飘飘宫征相谐鸣,按歌齐唱《升天行》。《升天》未成曲,愁压巫山绿。朝朝暮暮湘水深,湘妃帝子徒劳心。东飞乌,西飞兔,海变桑田知几度?烛龙肯缓羲和辔,流光应向人间住。流光不住将奈何,坐令蛾黛秋霜多,手摩铜狄嗟蹉跎。人生谁似学仙好,翠扫鬓华长不老,下视寰垓入烟草。岧峣琼台梦,要眇丹霞姿,旁人可望不可追。佩环一落空中响,世上犹存千载思。(金文征《玉仙谣?同杨孟载和阮孝思作》)
只影飘萧渭水头,凉风白雁一天秋。秦云未改南山色,汉月空涵故国愁。万古勋名随野马,百年心事付沙鸥。后生莫漫誇形胜,舆地而今混九州。青山才见便低头,况复频伤宋玉秋。万户新霜添客况,一窗凉月伴人愁。扶摇敢附云间翼,浩荡思随海上鸥。忽得君诗还喜剧,犹疑老杜在鄜州。(殷奎《次韵金德儒秋怀》)
其师殷奎,字孝章,一字孝伯,号强斋,元至顺二年(年)出生于苏州府昆山县。祖籍华亭(今松江)。少曾从杨维桢习《春秋》,深为器许。他笃志古人,学于六经,无不考,博学精审,勤于纂述。为人端厚静谧,学行纯正,为当时所重。兖州知府卢熊曾谓其:“处家为孝子,饬身为名士,典教为良师。”后应江浙乡试不利,遂谢去。明洪武四年(年),荐赴京师,考试获高等,按例授州县职。他则以母亲年迈,请求于近地为官,忤逆了明太祖的旨意,被远遣陕西咸阳任教谕。在任四年,因念母不止,郁郁成疾。洪武七年(年),卸职还乡。
洪武九年(年),殷奎去世,享年四十六岁。门人私谥文懿先生。卢熊为之作《故文懿殷公行状》。平生则著有《道学统绪图》、《家祭仪》、《强斋集》、《陕西图经》、《关中名胜集》、《昆山志》、《咸阳志》、《法宝志》、《娄曲丛稿》、《支离稿》、《渭城寐语》。其文被时人誉为"精审有法,尤深性理。"诗虽非其特长,但也有性灵之作。昆山儒学训导陈振祖曾在《强斋集序》中云:“公自始学,卓然有立志,不迁于流俗,中间阅历世故,起为百里师,辞府县职而间关数千里,典教关陕。天之劳其体以昌其气,苦其心以大其名,不但为其文也,而文亦随之。故人关以来,其文落落有奇气。”
殷奎还曾作《朱征士墓志铭》。朱征士本名朱玉,字君壁,一作征士、均壁,元至元三十年(年)出生于苏州府昆山县。祖籍江西。他喜绘事,闻佳山水每每翛然独往。曾从元代大画家永嘉王振鹏游,方不盈矩,曲尽其妙。而意度横生,不束于绳墨。人言王振鹏盖不之过。殷奎在《朱征士墓志铭》中有记:“永嘉王振鹏,在仁皇朝,以畍画称。旨拜官,显荣。征士从之,游尽其伎,王君亟称许之。至顺庚午中,奉中宫教金图藏经佛像。”他曾绘《紫雾龙宫》、《翠蓬神阙》二图,十年始就,人谓其“妙入神品”。元末,海寇犯境,邑人弃家避难。他却独抱二图坐楼上。此楼杨维祯曾名其"虹月楼"。
中夜不成寐,起来看明月。候虫吟一声,愁肠几回折。愁肠折还续,宛转如环玦。出户野踌躇,商飙倏已发。商飙来何许,吹我头上发。莫吹泪入河,添之作呜咽。(殷奎《不寐》)
开遍凌霄石上花,先生犹自未归家。去年此日花开里,几度凭阑到日斜。(殷奎《忆学堂前凌霄花》)
江南忆,何处忆当先。先忆吾家春水船。有酒有花重庆日,无风无雨太平年。朝夕侍宾筵。江南忆,其次忆何人。正忆高堂七十亲。膝下舞筵围稚子,花前茶会洽比邻。长奉笑颜春。江南忆,何事次当三。弟妹妻孥共笑谈。举酒凉秋持紫蟹,张灯春夜擘*柑。宁不忆江南。(殷奎《忆江南》三首)
咸阳原上春冥冥,南山北山相对青。山如逆旅镇长在,百年过客无时停。高低冈坂纵横道,今坟古墓知多少。年年来往换新人,恰似春风原上草。草枯只是一年期,人葬终无出土时。贵贱贤愚同一尽,何用空名万古垂。(殷奎《原上早春》)
海寇遥望城中虹气贯月,遂踪迹而至。疑有至宝,见二图,大怒裂碎而去。其为人内行修洁,淡于名利,年老犹壮,偃蹇一室,以图史自娱。他系自李公麟以来宋元工笔人物绘画的“终结者”,也是最后的代表人物。其《揭钵图》更是在佛教题材绘画中青史留名,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传为亦由其创作的《太平风会图》,则描绘了街头各路行人、小商贩、劳作匠人、民间艺人等等,还记录了各类日常生活用品、集市交易、民俗活动,生动反映了古代市井的生活百态,堪比《清明上河图》。至正二十五年(年),朱玉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放眼整个明代诗坛,吴声(吴门诗人)并没有取得诗坛之话语主权。对此,钱谦益曾在《朱云子小集引》中无奈地喟叹:“(吴声)昔夺于秦,中服于齐,今咻于楚。”但是,它却同样以其特有的地域魅力,独立于齐、楚的夹缝之中,并保持了自己的生命活力。
此朱云子即朱隗,字云子,生卒年不详,明苏州府长洲县人。他少治博士业,雅尚文藻。天启四年(年),他与张溥、张采、顾梦麟、杨廷枢、杨彝等十一人,创建了“应社”;并分主五经文字之选,而效奔走以襄厥事者。其后“应社”人数日增,并入“复社”,波及大江南北,驰驱江表,为一时厨顾(不同凡响)。天启六年(年),他曾作《击官旗》长诗,纪念东林*人周顺昌被魏忠贤陷害事。崇祯十一年(年),又列名《留都防乱公揭》,与阮大铖、马士英之流作斗争。
恤纬诚何念,劳劳警客眠。响清当雨后,意苦在秋前。疎火■棚夜,凉河雁影天。食苗非尔志,篱落兴翛然。(朱隗《络纬》)
故园篱豆绽凉风,酒簿衣单古寺中。正恐秋声听不得,清霜禁杀络丝虫。(朱隗《西湖偶作》)
风流墨宝,是坡公晚岁,淋漓雄笔。怪石枯槎非一态,浪叠龙腾蛟逸。去国怀人,登山临水,况是清秋节。狂歌痛饮,拂笺何限萧瑟。还想三楚才华,灵均弟子,困苦遭谗疾。瘴海云涛家万里,似舆骚人同律。九死余生,两朝遗老,间代神仙质。焚香展卷,千秋悲感横出。(朱隗《念奴娇?观子瞻九辨帖》)
寥落天南雁,凄凉见素书。故人千里外,旧事十年余。壮志愁消尽,闲情赋久虚。不知憔悴者,锦瑟意何如。(严炜《秋日过万里桥见朱云子寄诗因忆旧事怅然有作》)
其诗则宗中、晚唐。钱谦益在《朱云子小集引》中称:“人谓(唐)伯虎如李龟年流落江潭,红豆一曲,使人凄然掩泣。”“今之才人无如云子。其才情繁富缠绵络绎良可为昌国(徐祯卿)、伯虎之流亚。”崇祯十七年(年),撰成《明诗平论二集》。为诗则推服钟惺、谭元春,曾论曰:伯敬(钟惺)诗“桃花少人事”,诋之者曰:“李花独当终日忙乎?”友夏(谭元春)诗“秋声半夜真”,则甲夜、乙夜秋声尚假乎?明亡入清,遂隐居支硎山之紫宙斋,杜门不出。清顺治三年(年),朱隗尚在人世。平生则还著有《咫闻斋稿》,编有《两晋文钞》。
而与朱隗一样推服钟惺、谭元春的徐波,字元叹,号顽庵,明万历十八年(年)出生于苏州府吴县。他少孤向学,为诸生,旋入太学。为人任侠,负意气,急友朋之难,至欲不惜破家,为友报仇。二十多岁时,遇天台山幽溪和尚,爱其英气,以身追随。中年曾栖居故鄣(今安吉),数年后才返归。他工诗文词,有诗名于时,众口交誉。沈德潜曾称其:“吴中求同调不易得,之楚交钟伯敬、谭友夏。”后成为“竟陵派吴门四诗家”之一。钟惺曾为之作《徐元叹诗序》,称:予读元叹诗,不必指其妙处何在,但觉一部满,一篇亦满,一句亦满。满者,即可之义也。予苟于今,亦苟于古,而独以此一可字许元叹。元叹今年三十耳,其后未可量,得此岂不自画乎?给予了他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苦茗平生好,逢时此其斟。绿江无尽意,白首有同心。山月照逾淡,松风吹使深。*鹂知饮惬,枝上送佳音。(徐波《落木庵同蒲道人啜茗》)
湖山相与晚,秋馆自多阴。*叶悲遗老,孤镫摄夜心。芦花月上易,水色雁来深。仿佛当年事,情生不自今。(徐波《再宿包山蔡居士湖上居》)
花意寒欲去,登楼送所思。将分春雨恨,似与故人期。野水断村路,孤烟生竹篱。吾徒从此逝,忍见艳阳时。(徐波《落花》)
月中坦步似乘虚,忽忆幽人静默居。镫火叩门通款款,衣冠隐几出徐徐。向衰有几相逢地,少贱空多未读书。天与浮名宜渐弃,乱离持此欲焉如。(徐波《月下与商孟和寻陈古白于铁佛山房》)
其文多以感喟为主,诗则近钟、谭体,清凄入骨。“牧斋痛贬钟、谭,而于元叹独许之”。钱谦益与他结为好友,曾为之作《徐元叹诗序》;并以“天宝贞元词客尽,江东留得一徐波”赞许之,颇为推重。其家富藏书,包括元刻本《南史》等等。清顺治二年(年),他在天池山麓筑“落木庵”,并辟“浪斋”,断炊绝粒,修行枯禅。谭元春曾为其书“落木庵”,钟惺亦曾亲自到访并作《支硎山图》赠之。他淡于荣利,笃于交友,晚年则经常与中峰、灵岩等高僧相往来。并自撰了《自叙小像》、《顽庵生圹志》、《天池落木庵记》,称:喜登陟,而筋力遽衰。未废吟诗,而发言莫赏。
钱谦益在《香观说书徐元叹诗后》中有称:春初,游灵岩于夫山和尚禅榻,得元叹新诗一帙,归舟雒诵,抚几而叹。香严言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非此观也耶?元叹摆落尘坌,退居落木庵,客情既尽,妙气来宅,如薛瑶英,肌肉皆香,其诗安得而不香?康熙二年(年),徐波去世,享年七十四岁。钱谦益在《怀落木庵主》诗中言:“落木萧萧吹竹风,纸窗木榻与君同。”其后,沈德潜亦作有《徐元叹先生传》。吴江俞南史则作《怀徐元叹》诗:“树暗川原渌,闲堂画已阴。我愁一水阔,君又万山深。远树芳兰渚,空思薜荔吟。名高身不出,花下且弹琴。”平生则著有《天池落木庵存诗》、《浪斋新旧诗》、《谥箫堂集》、《染香庵集》。在他去世后,灵岩山寺继起和尚捐资刊刻了其诗,“落木庵”遂归入寺庙。
是物多妨月,桐阴殊不然。长如晨露引,不隔晚凉天。绿满清虚内,光生幽独边。怀新君亦尔,到在夕阳先。(钟惺《月下新桐喜徐元叹至》)
少年为侠客,万金散尽不少惜。中岁为诗人,远之楚泽哀灵均。归来慕隐者,脱弃浮荣如土苴。晚岁依空门,庵名落木归本根。我来访君荒山里,留客晚餐烹菊杞。夜寒襆被拥绳床,月满空堂疑积水。不是寻常话箭锋,生平披豁见心胸。卅年无限悲凉事,付与晨钟暮鼓中。(沈钦圻《赠徐元叹》)
落木庵中卧老禅,寒河风雅笔如椽。垂来白发耽高隐,散尽*金忆少年。十亩秋茶新雨后,半山霜蕨夕阳边。开元天宝诗亡后,欲问人间寡和篇。(许虬《天池山访元叹门榜落木庵为寒河谭子笔》)
诗老风流尽,犹传落木庵。孤根曾此托,古佛直同龛。竹坞云盘树,天池月印潭。幽寻一追赏,烟鹤下山南。(金义植《落木庵吊徐元叹先生》)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