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汉服的复兴,精美的华服配上点睛的饰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古代用来制作皇家饰品的传统手工艺——“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简称“花嵌”,又叫做“细金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中晚期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其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常以点翠等工艺,来塑造金碧辉煌的效果。
如明代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金凤凤首朝下,口衔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象步摇那样随步摇晃。
翠凤下有3排以红蓝宝石为中心的珠宝钿,其间点缀着翠兰花叶,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宝石珠花,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博鬓上嵌镂空金龙、珠花璎珞,似金龙奔腾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翱翔于珠宝花丛之中,金翠交辉,富丽堂皇。
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百余粒,珍珠余颗,造型庄重,制作精美,采用的工艺有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
花丝即用金做原材料,拔成细丝后,用堆、垒、编、织等方法,将花丝成型,加以烧焊,编结*的形状。点翠是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位涂上胶水,再把从翠鸟身上拔取的羽毛镶嵌在座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
图案上镶嵌珍珠、翡翠等珠宝玉石。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显得富丽堂皇,且永不褪色。
明后冠明定陵出土的孝端、孝靖二位皇后的凤冠,不仅是花丝镶嵌少见的珍品,也是花丝镶嵌的大件器物了。两个后妃所戴金簪,其簪顶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花卉、蝴蝶、飞鸟、龙凤、几何图案、吉祥图案、文字等。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也在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可见其的珍贵无比。
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清代宝石资源逐渐枯竭,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
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丝镶嵌包含两种工艺:花丝是用金、银做原料,拔成细丝,编结成型;镶嵌就是把金、银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宝石嵌进去,制成装饰品。
整个工艺过程很繁复,首先要制胎,以便造型;再用堆、垒、编、织方法,将花丝成型,加以烧焊;再咬酸(酸洗)后烧蓝或镀金银,再提亮。这是半成品,半成品上再“镶宝”(珍珠宝石)。
花丝镶嵌由于完全由金银丝制成,所以也被称为“细金工艺”。由一根根花丝到成为一件完整的花丝镶嵌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单以工序的繁琐程度而论,花丝镶嵌在燕京八绝中位居前列。正是由于其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历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如果说花丝镶嵌的精髓在花丝,那么后期的镶嵌则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的妙用。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它的前身,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为代表。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花丝制作中心。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现,很多成为宫廷贡品。明代艺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堪称一代杰作。清代时期,金丝镶嵌业分工更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辛亥革命以后,宫廷艺术流向民间。在年以后,人民*府对工艺美术行业采取低利贷款,供应原材料,统购、包销等一系列措施,组织起生产合作社。花丝镶嵌行业于年实现了合作化年成立了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内设一个花丝车间)。年又成立了北京首饰厂。上世纪50年代经国家批准复制定陵出土的皇冠、凤冠,由北京花丝镶嵌厂研究室薄世友等主持制作,工艺精细度和仿真度都获得文物、考古专家好评,仿制作品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年,北京首饰厂以北京故宫太和殿内皇帝宝座、台基、屏风等为原型制作了银花丝镶嵌的《金銮殿》工艺美术品。花丝镶嵌传承千年,如今也能让普通人直观地感受到皇家饰品的精致璀璨了。本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奈奈酱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