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延禧攻略》这部剧的考究,想必看过的人都会有所感受,于妈这次确实是下了血本,一改以往高饱和度、色彩艳丽的阿宝色宫廷风,竟然用起了高级感十足的莫兰迪,从视觉上看简直太美。
莫兰迪色简单点说就是“高级灰度色”,一般指饱和度不高的灰色系颜色,会给人一种灰蒙蒙的雾感。舒缓雅致,又略显冷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性冷淡”风。整个皇宫上下,不管是皇帝、妃嫔还是太监小丫鬟的着装都是统一的莫兰迪色。
在穿搭美学上,莫兰迪配色能提升衣着的质感,大面积低饱和度配色,总能传达出一种优雅稳重的气质。
画面和服装以及布景结合所呈现出来的高级感的色彩视觉效果,有一种“延禧莫兰迪”之美。
莫兰迪小科普:莫兰迪色系源起意大利油画大师乔治·莫兰迪,他一生不曾结婚,所以人称僧侣画家。他的作品不像其他大师那么激情澎湃,反而简约质朴、风格鲜明,以瓶瓶罐罐居多,用色温暖如春,有一种静态的和谐美。
除此之外,最让人惊艳的,还是人物的衣物和打扮上。据说,为打磨该剧所符合的“历史原貌”,于正还专门找来了曾在故宫担任文物修复工作的绣娘,为剧组缝制衣服。所以演员们身上的戏服,个个都是工艺考究。
据说剧中还有缂丝制作的服装,缂丝是一种身份珍贵的布料,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然而,今天要和各位小哥哥小姐姐们来聊一聊《延禧攻略》在珠宝上,是不是也能逆风翻盘呢?
一、朝冠
对于后宫的女人来说,朝冠就是身份地位,是尊严的所在,所以一定有严格的讲究。比如皇后的朝冠,奢华之至,中央顶饰三层金凤,朱纬上缀一周金凤,共7只,外加金翟1只,位于后面金翟,垂珠为饰。另外还可能装饰矜贵的珍珠、宝石、缎带等等。
△清朝画中的后妃凤冠和真凤冠
《延禧攻略》中,*饰演了端庄娴雅的皇后富察氏,她日常所佩戴的,是一顶珍珠金凤冠。
△富察皇后的日常凤冠
而后来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佘诗曼饰演的娴妃,所佩戴的则是最正规的凤冠。凤冠下,还搭配了皇后金约。
△真正的皇后凤冠
所谓金约,就是压在朝冠下檐的饰品,形似圆形发卡。
当然,这金约也不是随便戴的,都有等级制度,上面镂雕的金云纹、镶饰的珠宝数目、脑后所垂贯珠的形制,都是不一样的。
二、点翠发饰
大家最初对后宫妃嫔的发型,印象都来自于当年红透半边天的《还珠格格》吧?不过在发型上,《延禧攻略》的可就考究多了。当初《还珠格格》里最常见的大拉翅造型,其实是晚清才有的,清宫里真正延续下来的传统发髻,是这样的:
△这样一对比,《延禧攻略》的发型简直是复刻过来的,可以说很严谨了
在乾隆时期,嫔妃梳的大多是“小两把头”,即先中分再圆头,用的是货真价实的头发,而不用发架。所以用的最多的装饰,就是各种发簪和头花,而点翠,是清朝宫廷里的翘楚。
点翠工艺主要用到的材料是鸟的羽毛,所以成品会看到清晰的纹路。乾隆时期是点翠工艺的顶峰时期,晚清上午时候点翠依旧十分流行,直到后来全面抗战爆发这种工艺才退出人们的视野。
不过这种工艺也相当残忍。点翠实际上是将翠鸟的羽毛粘在金属底座上,由于死掉的翠鸟的羽毛会失去光泽和色彩,所以在制作的时候要从活的翠鸟上拔掉羽毛,失去羽毛的翠鸟也会很快死亡,所以,每一件点翠饰品都是用翠鸟的生命换来的。不过大家可以放心,剧里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采用鹅毛和丝织品来代替翠鸟羽毛的,不然就太不人道了。
△于正微博里大方晒出点翠头饰的高清图
而剧中的美人们,也是变着法儿地花式搭配。
△在剧中,喜欢佩戴点翠头饰的妃子,往往地位比较高,性格比较凌厉,搭配的服饰也更为华贵
△女主还是宫女时,服饰发饰极其素淡,后面步步高升之后,终于能佩戴精致的点翠了
除了点翠,玉石也是必须出镜的,不过用的场次就比较讲究了。一般来说,会偏好使用玉石发饰的妃子,要么生性与世无争,或者性格内敛懦弱,或者地位较低。
△用玉石发饰,搭配素净淡雅的服饰,就能散发出一派人淡如菊的气质
所以说,头上的头饰,不仅显示了他们在宫中的地位等级,同时也是人物状况的表现,这样大家一看就明白,谁是什么脾气,谁的地位更高,角色定位也更显著。
三、领约
在《延禧攻略》中,还频繁出现了一种,在以前清宫剧中几乎从未出现过的饰物——领约。
以前的清宫剧里,后宫嫔妃脖子上要么佩戴朝珠,要么围着白色领巾,或者佩戴各种玉佩珠链,而领约几乎没见过。
△妃嫔常见颈部饰物
这,就是领约:
在清朝,领约是后宫妃嫔在穿朝服时配于脖颈的装饰品,通常以金银打造,镶嵌各种珠宝。领约也可以用来区别身份,据《大清会典图》记载:「皇后领约,镂金,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清史稿》中记载的皇贵妃的领约:「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明*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
△这件领约*金镶嵌红珊瑚,镶一圈硕大的东珠
△《如懿传》的宣传照里,妃子们穿上朝服的时候,也是有佩戴领约的
清代乾隆朝规定,宫廷里的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高级宗室的妻室和女儿,宫廷外的一品至七品命妇,在穿着朝服时均应佩戴金约和领约。
而在民间,穿着吉服的时候,偶尔也会单独使用金约或领约。
△皇后娘娘的领约,*金配玉石,点缀红珊瑚圆珠,和发饰上的红珊瑚相呼应,非常尊贵
△娴妃日常领约,以珊瑚和玉石间隔镶嵌,庄重严肃,搭配头上的凤冠,奸妃的气场全开
四、耳饰
剧中人物的造型,都遵循了清朝满洲宫内的规矩,耳饰上也严格地用了。这是整个满清的旧俗,女儿一出生就要打三个耳洞,然后带三钳,看过去满洲贵妇的画像,也基本都是「一耳三钳」,而不同的耳饰也代表着不同的阶级。
皇帝的后妃耳坠都是金龙蟒衔东珠各2颗,东珠是产自东北的野生珍珠,数量稀少,以个头大、圆润饱满著称,现在的市场价大概一颗30万。而嫔妃们的东珠品级也代表各自的地位,只有太后和皇后可以戴一级东珠,皇贵妃和贵妃用二等,妃和嫔分别用三等、四等。皇子福晋,以及贵族夫人的耳坠,则是金云衔珠2颗。
△所以,仅仅从耳饰的佩戴上,也能分辨出人物的地位等级
五、压襟
除了以上这些,在清宫剧里,最有看头的,还有娘娘们胸前的压襟。因为挂在胸前最显眼,而且没有明确的等级规定,通常就是看哪位娘娘有钱,戴的好;或者根据气质差异,搭配不同压襟。
△压襟
总之,压襟可以玩的花样就比较多了。真正的压襟,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端是单条带钩的银链子,挂在右侧胸前第二颗扣子上;中间是主件,称为“事件压口”,体型较大;下端则银链缀着各种小件银器、铃铛或流苏。
压襟不仅可以令衣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行走时还会发出轻柔悦耳的声响,听之令人心生愉悦。
△典型的传统压襟,银链子连接一块玉佩,下面坠以流苏,搭配墨绿色的旗装,极其端庄内敛的不仅是服饰,更是人的性格
△不同的珠玉搭配串成,还是超长款的
△终于在地位最高的皇后和娴妃身上,看到了翡翠佛珠压襟,这样碧绿翠色的高品质压襟,也就只有高位的宫妃才能用得上了
△除了翡翠,娴妃还会佩戴和田玉+南红的压襟,温润如玉
而作为女主的魏璎珞,所佩戴的压襟种类比较多。刚刚入宫的时候,她还只是个普通的宫女,而宫女是没有珠玉压襟可以佩戴的,她们胸前挂的,是绣坊宫女的宫牌。
地位上升之后,压襟才渐渐用上了好的珠宝玉石。
△这一身的粉紫色很有少女气息,胸前的压襟配了一串粉碧玺,非常秀丽
△纯洁的东珠压襟,搭配藕荷色旗装,整个人仍然是素雅清新的格调
△换上橘红色服饰的时候,胸前的压襟搭配了一串碧玺珠子,显得端庄
可见,妃嫔身上的珠玉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仅象征地位,还是妃嫔内心的体现,女主从小白兔一路成长为后宫之主,身上的服饰、珠宝也一路从淡雅秀丽变成老成持重,光是看到外表的变化,就已经开始期待剧情了呢?
来源珠宝设计
《延禧攻略》剧照
《延禧攻略》的播出于无形中掀起了一股文化热,剧中角色考究的服饰色彩与别致的配饰将我国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带回了大众视野。原来传统服饰也可以美得如此惊艳,看惯了各种国外时髦秀场图,熟不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竟也这般精美绝伦。
·服装配色·
剧中富察皇后等一众妃嫔的服饰一反清宫剧中大红大紫的配色常态,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高级灰古装盛宴”。
《延禧攻略》剧照
如此低调的配色让人很难将其与富贵高傲的宫廷角色联系起来,反而会联想到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钟爱的灰色调的瓶瓶罐罐。而事实恰恰相反,依历史记载,清乾隆年间的服装配色的确以素雅为主,是一水的“莫兰迪配色”。
《延禧攻略》剧照
说到清代后宫中的嫔妃服饰,从正式到休闲依次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以及便服。除重大节日、册封礼,和其它礼仪场合需要穿着礼服与吉服以外,宫中妃嫔大部分时间都会穿着暗沉的石青色常服。而便服则是休闲装,一般在自家宫中穿着,但仍以淡雅之色居多。
清代女子服装
·云肩·
云肩,也叫披肩,是古代置于肩部的装饰织物,最初只用于保持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物,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是汉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款式。直至清代,云肩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且成为了青年妇女婚嫁时不可或缺的衣饰。发展到后世的云肩也多于岁时节令或婚嫁时佩戴。
清朝女子着云肩画像
出于“十从十不从”的*策规定,清朝女装分为满、汉两式。而云肩属于汉族服饰的一部分,虽十分流行,但却少见于旗装中出现。宫中嫔妃如若出现着云肩者,大部分都为满汉混搭式着装,可以说是遵循了一种“拿来主义”的着装方式。
道光孝全成皇后画像
双层莲花云肩传世实物(左),《延禧攻略》剧照(右)
剧中富察皇后在扮成洛神起舞时便身着云肩装饰。此情节中,人物不仅在发型上高度还原了元代《洛神图》中的形象,还将于清代大热的云肩装饰于一席蓝衣之上,将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敛之美表露得淋漓尽致。
《延禧攻略》中云肩与传世实物对比图
·孔雀羽线·
魏璎珞口中的孔雀羽线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而事实上,这等名贵丝线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的确如其所述一般金贵。由这种丝线织就出的衣物,历时几个世纪之久仍能够保持最初的精美色泽。
《延禧攻略》剧中片段
据悉,在已褪色的万历年间妆花纱龙袍上,唯有17条龙依然色泽艳丽,且闪着五彩光芒,便是由于其使用了真金线和包裹了孔雀羽的丝线来做原料。
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吉服袍
孔雀裘,又称雀金裘,其衣料是“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中有这样一段话:“今有孔雀毛织入缎内,名曰毛锦,花更华丽,每匹不过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
孔雀羽地打籽绣文官五品白鹇纹补子(一对)
孔雀羽织物
《红楼梦》中,晴雯病中为宝玉缝补的雀金裘,正是由俄罗斯的孔雀羽织就的氅衣。剧中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麝月忙悄悄拿出去叫人织补,谁知东西太名贵,没有裁缝敢揽活。还好睛雯心灵手巧,于重病中连夜补好,可见此衣物在当时的贵重程度。
《红楼梦》“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剧照
·绒花·
妃嫔们素雅而又别致的绒花头饰,为寡淡的高级灰服装润色不少。精巧饱满的绒花被许多观众戏称为“多肉植物”,熟不知,这一于往日清宫剧中极为罕见的配饰,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是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时髦珍品。古文记载,富察皇后平日里“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延禧攻略》中的绒花饰品
《红楼梦》中也曾提到将“宫里做的新鲜样法堆纱花”送给大观园中的姑娘们。据考证,这里说的宫花便是南京绒花。
《延禧攻略》中的绒花饰品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绒花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禧攻略》中的绒花饰品
而这看似并不起眼的小物件,制作工序却异常繁杂,需经染色、软化*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要用钳子将红、粉、*、绿等色的蚕丝绒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丹顶鹤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据悉,剧中的绒花头饰参照了故宫的绒花藏品,由南京的非遗传人赵树宪制作完成。
绒花制作过程
·点翠·
不同于活泼俏丽的绒花,点翠装饰的出现则为剧中人物增添了一抹清冷孤傲的气质。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汉代时便已出现。作为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其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并一直流行至晚清甚至民国时期。
《延禧攻略》中的点翠饰品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需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古画中的点翠饰品
现今,故宫博物院中便藏有不少点翠饰品,细看甚至可以窥见翠鸟的羽毛纹路。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制造之精细,可见先人为了美真是下了不少苦功夫。
点翠凤凰纹头花(左),点翠菊花纹头花(右),藏于故宫博物院。
·一耳三钳·
据载,历史上乾隆尤为看重“一耳三钳”,即一耳穿三孔、戴三钳。这一风俗自乾隆四十年到清末都一直被遵守着,光绪年间的《大婚典礼红档》中还记录了大婚典礼时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东珠各二”的冠服。《延禧攻略》中小到宫娥,大到妃嫔乃至太后,无一例外都遵循着一耳三钳的规矩。
《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钳
清代“一耳三钳”的基本形式虽固定不变,但却视阶级差异而在细节上略有不同。如富者用金、银、翠、玉为质,贫者以铜圈充之。宫廷后妃及民间庶女虽皆此妆束,但后妃会佩戴三串东珠,而宫女只佩戴一串东珠与两只圆环。
《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钳”装束
·缂丝·
说到中国传统刺绣工艺,打籽绣、手推绣、珠绣、盘金绣等都在《延禧攻略》中展露无遗,而自宋代发展起来的缂丝技术更使得网友赞叹不断。
《延禧攻略》中的精致手工艺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宋元以来其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摹缂名人书画等。由于工艺复杂而又精美,常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朱克柔《莲塘乳鸭图》(局部),缂丝,宋代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由于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因此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常呈现出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
《延禧攻略》中的缂丝机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直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也是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在当时还常用于卷轴装裱与书籍封面,是中华传统艺术品中的瑰宝。
《延禧攻略》中的缂丝宫扇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发展与存在的痕迹,不仅拥有着永恒的美学魅力,还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源头。也正因如此,每当我们于无意间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豪感与无尽的暖意总会油然而生,这大概便是潜藏于每个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吧。
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