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收到一位老读者的留言,让我很感动。
很感谢她对我们的肯定和认可,我把她的留言给团队小伙伴看了,大家都很受鼓舞。
很庆幸我们有许多这样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并肩养娃,互相“云”扶持。
除了感动,我们聊的话题更让我辗转反侧,思考了很长时间。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真的很重要,而且更难学!这也是大宝上小学以后,我陪他学习时思考最多的问题。说实话,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数学和英语上,对语文做的最多的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从持续地亲子共读,到小学前他开始独立阅读。效果当然也是显著的。通过阅读,他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初步打下了较宽的知识面。但我越来越感觉到,仅靠这些,语文还是很难学好。语文很重要,低年级尤其如此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曾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强调:“我务必告诉大家,一定要把语文学好,高考文理都不分家了,语文高考在做大力度改革。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也曾表示:
“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语文是工具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上,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一是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三年级开始,数学就出现了应用题。
如果前期孩子的阅读基础没有打好,不能正确、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也就无法做对题目:
比如:连长要带着10名战士过河,过去了5名,还剩几名?如果孩子没能准确理解题意,会一位这道题是这样解答的:10-5=5。但实际上,这个答案是10+1-5=6,还有6名战士没有过河。
以此类推,阅读能力欠缺的孩子,也没有办法学好其他学科,也更可能在三年级遭遇成绩“大滑坡”。
二是读题速度。
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曾透露:日后的中考理科题目中,会增加阅读量,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便拿一份中考化学试卷来看,阅读量一点不比语文试卷少……
以前,语文高考的卷面字数大约字,但年高考增加到了字,预计未来会突破字。
温儒敏说,未来高考会继续这个趋势,将会有15%的孩子,就算再努力也做不完高考题。
所以,不夸张地说,以后所有科目都会考察到语文能力。因为阅读速度慢、理解水平不足,会严重影响做题的速度。
如果题目都看不全、答不完,更别提和其他孩子拉开差距了。这听起来,的确挺可怕的。
学好语文,真的太重要了!
悖论:大语文的宽广vs应试的精确
这些年,一直在提倡“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特级教师张孝纯老师提出来的。他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孩子的生活拓展开来。也就是,把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再是关在教室里埋头学知识,而是把语文学习放到实际生活的大背景下。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把语文泛学科化,不仅教知识,更教孩子怎样为人处世和生活。从前两年开始,中小学在陆续更换教材,到去年下半学期,全国中小学生都开始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了。
新版教材可以说是从大语文理念出发,进行编写的。它最大的变化,就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大家都说这版教材,“专治不读书”。
它强调“1+X”式的阅读。1就是课文,要精读,X是其他内容,要泛读。把课文做引子,同时课外也要进行大量主题阅读,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
概念虽好,但其中隐藏了一个我们难以逃避的悖论,那就是:大语文的宽广vs应试的精确。所谓“大语文”,具体来说,包括语言文字认知、文学常识、传统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还强调各学科门类(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等)的融会贯通。北大中文系教授、语文新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透露,中高考语文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近些年在悄悄发生变化,未来还会大大拓展。同时,题型也更加多样,并且会设置综合型题目。
哲学、历史、科技众多类型全都有,除了敏感问题外,没有任何明确的话题界限和限制。
比如,年考过一道“古代货币制度”的阅读题,年考过“比较文学”的阅读题。这些主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关心过,老师也很多没有注意过。
这些考察内容已经超过了中学生平时在语文课堂上能学到的那个程度。
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强调语文学习要贯穿到平时,在课堂上打基础,在课外增加阅读量、拓展知识面。
温儒敏强调:“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选文范围,将会远远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难度、深度、广度,全面向学术级、经典级看齐!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别说高考语文,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但无论考察的范围多宽广,当“大语文”最后落到应试上,就会涉及很多琐碎的细节,特别是在打基础的低年级。比如,让我们头疼的笔画笔顺,1-3年级考得特别多。笔顺标准还一直在变化,很多字和我们小时候学得已经不一样了。孩子容易错,即使我们辅导也很可能弄错??:陪娃写作业,这次最尴尬。所以,只带孩子去看“诗和远方”远远不够,还得落实到一个个细碎的知识点,细致学习。鸡娃语文,得“顶天立地”
陪大宝学习语文一年多,我越来越意识到:语文想学得好,除了顶天,还要立地。
要一边夯实识字、阅读、写作等等这些基础能力,一边培养他触类旁通的知识面、兼顾全面和深度。很不容易。我曾“咬牙”给大宝报名过某知名教辅机构的“一对一”语文辅导课。老师很好,教得也不错,但最终的结果却一言难尽。
相比浩瀚的大语文海洋,数不清的知识细节,12次课实在是杯水车薪。但如果持续这样报下去,钱包真的受不了。
更重要的是,上课讲得再热闹,缺少课外的巩固和拓展,孩子的基础总是不扎实、不牢固。
花巨款报班之后,我更感叹,鸡娃鸡语文,真的太难了。于是,可以理解为啥数学、英语知名教辅机构一大堆,而语文却没个拿得出手的。
也可以理解,为啥那么多童靴感叹,辅导孩子学语文好难,很茫然,无处下爪。
好在,我发现了这套鸡娃语文的辅导书——《小学生绘本课堂》。今天,我就拿《绘本课堂》为素材,好好跟大家聊聊关于语文学习的一点方法和心得。
为什么是它?
一是用过的童靴都说好。
二是,自用半年,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强大”。
之前我给大宝买了二年级上册的全套,他基本上按照“预习-学习-练习-复习”的顺序,一路做了下来。
这样坚持学下来,效果就慢慢显现出来了。大宝现在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了(连老师都夸他的基本功扎实了很多),还形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
用书中的题目来巩固基础和拔高,效果很好▽
三是,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必须得承认,在科学系统的语文教辅书籍极其稀缺的现在,它是难得、有效又有用的新尝试,课堂学习之外的好伙伴。
这套书完全对标小学语文课本编写,既能实现高质量的课内辅导,又能达成课外能力拔高。
《绘本课堂》二年级下目录▽
对应小学语文教材目录▽
在它的帮助下,孩子既能够“顶天”——开拓眼界,初步达成学习的宽度和深度;还能够“立地”——把一个个细节都掰开了,揉碎了。
①顶天:开拓眼界,强调学习的宽度和深度
了解了“大语文”的概念,就能看出它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阅读量要大。
现在,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能少于万字;而小学语文教材内的篇目大概只有40万字左右。
这意味着,仅仅学课本内容是不够的,要做课外延伸,还要阅读大量图书。
对此,我的做法是先课内、再课外。
首先,利用《小学生绘本课堂》中的《年级阅读》,从课文出发,寻找和课文主题相近、或同一作者的阅读材料。这样既能帮孩子消化课文,还能让孩子迁移课内所学,读起来有成就感。
比如,学完课文《搭船的鸟》,孩子学到了一些描写翠鸟的语句,初步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带来的好处。
那么,我们不妨带他们继续读一读有关小昆虫、小动物的描写。
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红蚂蚁”,就是一篇合适的延伸阅读材料。
沈石溪描写“兔子”的短文,也可以拿来做阅读练习。
更可以读一读《搭船的鸟》作者郭风所写的相关主题文章:
其次,涉猎要广。
这要求孩子的阅读和积累不仅仅有数量,还要有宽度。古今中外的名著要读,历史、地理、科学类题材的内容也要涉猎。
从一篇课文出发,可以展开纵向延伸。比如文章涉及的主角、发生的地点、所处的时间等。
还是以《搭船的鸟》为例,我们可以带孩子了解翠鸟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
还可以了解水乡风貌:
最后,还要有深度。
除了有量、有宽度,在阅读上也需要有深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勤于思考,多发现和解决问题。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比如《搭船的鸟》和同一单元的另一篇课文《金色的草地》,是想让孩子学会“观察”,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
所以,学完课文,要训练孩子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用课文做样例,展开仿写▽
家里的小狗、树上的杨梅,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
观察多了,还能总结出小口诀▽
最好还能引导孩子把观察到的东西,落实到笔头上。这样,才是从单纯学知识上升到了应用和创造的层面。
写下最近印象最深的事物或场景▽
为了出色地完成这篇作文,孩子可以多读几篇范文。
景物描写▽
植物描写▽
动物描写▽
优秀例文▽
当然,仅仅《绘本课堂》里的延伸阅读,对孩子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课外阅读来实现“大语文”的泛。
但,它为孩子提供了与课内学习紧密联系的资源,以此为基础为桥梁再去远方,孩子能学的更踏实、读的更深入。
②立地:把一个个细节都掰开了,揉碎了
都说学习语文就像打怪升级,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历经八十一难后才能取得真经。
这话一点不假。
就拿拼音来说吧。后台经常有童鞋向我吐槽:
老师在学校刚教过,回到家就忘;
教了一晚上,下次看到还是会把“b”读成“p”;
声调一直都分不清,实在让人头疼……
难怪有人会调侃,娃学“拼音”,我们要“拼命”。
字的学习也不省心,比如想学好一个“悄”字,方方面面都要注意:
要会读(拼音qiāo,qiǎo);
要会写(部首“忄”、结构“左右”、笔顺、笔画数“10画”);
要知道意思,会组词(悄悄,悄然无声);
要能区分相似字(和“消”“俏”等不同);
特别是多种读音、笔画笔顺,都得一点一点抠,他们学起来不容易,老师教、我们辅导也费劲。
我们可以反复跟孩子强调、帮他纠正,但我认为,良好的习惯、注重细节的能力,应该植入他的学习中。
所以,我会使用《小学生绘本课堂》,鼓励、推动他主动预习和发现、改正问题。
比如,先带着他、然后鼓励他,在课前预习生字、词语、课文大意。
写作业时、复习时,鼓励他自己查工具书,确认每个字的正确的读音、笔顺笔画等,改正错误。
要注意,“悄”的第二笔是点(丶),不是竖(丨)!通过工具书区分形近字“俏、消、峭、梢”。注意多音字,“悄”有时要读qiǎo,比如“悄然无声”等。了解一下包含“悄”的古诗词。之后,再做题进行巩固。
通过这些步骤,把一个字、一个词真正吃透。
当然,并非每个字的学习过程都要按照步骤完整走一遍,掌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
语文不易学,既要抓“大”又不能放“小”,但制胜法宝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我们鸡娃,也无非就是要帮他们养成持续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在“大”和“小”之间自由切换,应对自如。
一个抓手,搭建语文学习良性循环
上面,我用《绘本课堂》这套教辅为例,分享了关于语文学习怎么做到“顶天”和“立地”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估计有童靴还会问,那平时、具体到每天我们怎么用这套书辅导孩子语文?
我拿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做例子,仔细给大家说说,怎么以《绘本课堂》为抓手,搭建孩子学习语文的良性循环。
①A《学习书》,全方位解读语文教材;②B《练习书》,巩固学到的知识,检验学习成果;③C《素材书》,为学生口语交际、习作和阅读提供素材;④《年级阅读》,补充课外阅读资料,延伸课堂内容;⑤《字词句手册》,语文教材词典,收入了1-6年级的字、词、精彩例句。通过“预习→学习→练习→运用→延伸”五步,用好《学习书》《练习书》《素材书》《年级阅读》《字词句手册》这5本书,让孩子既能够扎实掌握课本基本知识点,又能适度拓展知识面,进而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预习。进入正式的学习前,我们可以使用《学习书》带孩子预习一下课文。
预习哪些内容呢?书中很明白地标出来了:生字、词语、课文大意等。
学习。同样使用《学习书》,带孩子学习这篇课文。先带孩子朗读(有音频),再学字、词、句,感受不同语气,最终帮孩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练习。学完课文,就可以用《练习书》带娃巩固一下字词,做一些课外阅读理解,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一套“课内普查卷”,考察孩子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
还有一套“课后练习卷”,复查字词掌握程度,还有两篇和课文相类似的阅读材料。
有些学校拿课内卷做随堂测验,要求孩子当堂完成;课后卷带回家做,巩固当天学的知识。
运用。语文教材中,《坐井观天》所在的单元,对孩子提出的“口语交际任务”是与别人商量解决问题。
《素材书》提供了4个场景——
和同学商量:
和老师商量:
和家人商量:
在团队中和大家商量:
孩子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场景和同学练习,或者我们配合孩子演练,都可以把语文和实际生活场景结合起来。
以上,A+B+C这三本书,就能把《坐井观天》这篇课文讲得清清楚楚,孩子们学的明明白白。
延伸。《年级阅读》依据课文内容,精选了科普、文学、历史、地理等课外阅读材料,全方位丰富了课文内容,能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储备。
比如,为《坐井观天》搭配的文章,就包括了科普、成语典故、小故事。
科普小文《井》,讲最原始的井、别样的井、生活中的井,以及古代和现代取井水的方法。
和“坐井观天”讲同样道理的两篇历史典故——河伯观海、管中窥豹。
以及有趣的寓言故事《飞上天的青蛙》。
这些阅读材料紧密贴合课文而来,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还能积累作文素材。学习这些材料,就不用再费时费力,给孩子准备其他延伸阅读的材料了。
对了,还有这本《字词句手册》,不能忽视。覆盖了1~6年级教材要求会写、会读的所有字词。
按照年级和课文顺序编排,很方便孩子在遇到字词拦路虎时,用它查询部首、笔画、笔顺、生字含义、组词等等信息,比一般字典、词典更有针对性。
这样的编排,也方便他们在学习一段时候后,系统进行字词的复习。
最后的最后,这套书还配套了APP(扫描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