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
日期
时间
主题
类型
活动地点
12月12日
(周六)
13:00
遇见礼仪
遇见更好的自己
(续)
礼仪讲座
贤苑讲贤堂
12月12日
(周六)
15:00
仿点翠工艺
手工DIY
贤苑讲贤堂
Q1
遇见礼仪
遇见更好的自己
(续)
12月12日
礼仪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她展现了一个人的素养,也展现了公司的文化底蕴,更体现时代的文明和进步。现代社会对礼仪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她会给您的工作加分,也给您的生活添彩!
在工作、生活中,您是否有这样的尴尬,和领导、长辈一起出行,上下楼梯、过走廊、进出电梯等等场景,该怎么走才合适?
待人接物,递接物品,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往往能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给您的工作加分。文明在我们心中,文明见于细节。
11月28日我们举办了第一期的礼仪讲座,以礼仪服务意识和基础的站、立、坐、行等内容拉开序幕,本期我们将开展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用的接待礼仪中的引导礼、递接礼等内容进行分享。12月12日让我们再次在贤苑相约吧!
Q2
仿点翠工艺
12月12日
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使用翠鸟羽毛为主要材料,集金工、点翠、雕刻工艺与一体,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只要在使用过程注意保护,光泽和色彩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但是,传统点翠的制作工艺用料选取翠鸟的羽毛,选材苛刻,非常残忍,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能采用大约28根羽毛,而想要制作一套点翠头面至少需用上百只翠鸟的羽毛。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染色鹅毛制作点翠,不但保留了这项工艺的精致华美,还保护了野生动物的生命,一举两得。
本次的仿点翠工艺课程,使用的是以染色鹅毛为制作材料,通过绘图、制胎、掐丝、贴羽等一系列纯手工工序,使家长和小朋友们共同制作一个独特的环保点翠饰品。
联系我们
没有围墙的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
城会玩系列婚纱照还能这么拍?
广告
北京市东城区第二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非遗保护的“新生事物”
6月12日,北京市东城区第二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馆第三天,一位市民拎着一个大袋子寻找这里的负责人,保安指向了站在馆门口的郭漾漾。“我有件东西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说着,这位市民从随身携带的袋子里掏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有几只形状不一的鸽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有三个硬性条件,一是项目传承需满一百年,二要求传承够三代,三呢要求传承谱系一定要清楚。”听完郭漾漾的介绍,这位市民表示将回家准备材料并约定了下次见面时间。
这家博物馆是北京市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博物馆,相对于人们较为熟悉的非遗保护来说算是一个“新生事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人员汪欣。“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固定的场所来保存、展示、传播、教育和研究,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对于非遗保护意义非常。”汪欣第一时间向记者表达了对非遗博物馆这一非遗保护形式的重视。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非遗保护工作,都是从构建‘名录’体系开始的。所以,这十几年,我们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全面普查。这也是建立非遗博物馆的基础和前提。”汪欣说,到年,我国已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已完成构建。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一定数量的非遗博物馆。
非遗博物馆种种
“目前,全国尚无综合性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但在各省市,或在原有博物馆基础上加以改造或新建非遗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汪欣说,目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名称不一,有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展示馆、民俗博物馆等。
“专题博物馆大体又有三类。第一类综合非遗专题博物馆,如湖北省*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河南省滑县民俗博物院等,此类博物馆命名和人员编制都相对规范,以展示各自地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大多为国有性质。第二类非遗项目专题博物馆,如安徽的中国花鼓灯博物馆、江苏苏州的昆曲博物馆、山东的德州市扒鸡文博馆等,此类以某个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展示对象。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企业或个人自建。第三类是依托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或原有的综合博物馆设立的非遗的展厅。”
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潘守永教授将非遗博物馆分为两类:有墙的与无墙的。“有墙的即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的博物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类是数字博物馆,一类是生态博物馆。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还是生态博物馆大都有自己的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是现代信息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新型博物馆,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数字化记录和管理。”汪欣介绍说,年6月,我国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开通。年,为了抢救保护汶川地震灾害地区的羌族文化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又创建了“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方便读者随时浏览,是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方式,但观众只能从其中获取信息,缺少面对实物时的直观感受。
“实体博物馆在这方面有直接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主要是通过各种可见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漾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发挥传统博物馆“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物质载体,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现在收藏展出的就有如智化寺京乐曲谱,戏剧表演中的服饰、面具等道具,以可见的形式展示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博物馆还制作了文献、图片、音频、视频以及情景模型等向观众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体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列展出往往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天桥中幡是极具有老北京特色的非遗,但是一个幡高至少十米,三层楼高,一般的博物馆没法展出。”郭漾漾说,在准备展品时不时遭遇这样那样的问题。“非遗是动态的、活性的,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不能割裂开来。”
生态博物馆的得与失
采访中,“活态”一词被多次提及。学术界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已经明确地将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态和其产生的空间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为活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要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得到传承,就不能将它与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割裂开来。于是,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