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季札苏畅
视觉
琪妹小倩
成都和广州有很多鸟人-徐锦江-
就是其中之一是的,就是练习插沙功的西门坚、蹭圣诞老人热度的雷豹大人、动画《大护法》中的太子、很像海王的徐锦江,其实在广州美术学院有文凭,一幅画卖到80万。没办法,徐徐丹青似锦江还是关山月的弟子。▲
徐锦江,鸟人
丝网版画,84×cm,
四川美院毕业的叶永青,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画鸟,以鸟人自居——叶永清说不停画鸟的意义,是记住自己是候鸟。▲
油彩布面,×cm
这幅画年拍出了25万元超过了下图的阐释川粤两地既非中原,也非江南,“鸟人”频出有其历史渊源——十世纪,以成都人*筌为代表的工笔花鸟一派,被称“*家富贵”。▲
写真珍禽图,五代,*筌
北京故宫博物馆
据《宣和画谱》记载:蜀后主王衍曾诏*筌一起看吴道子画的钟馗。王衍觉得钟馗用右手第二指抉*的眼睛,不如改为用拇指有力,令其修改。▲
后主没准看过权游中
多恩亲王和魔山的旷世之战
不然怎么会觉得拇指抉目才过瘾……
但*筌重画了一幅。后主责之,*筌解释说,“道子的画,眼神意思都在第二指,现在我画的眼神意思都在拇指。”一个画鸟的宫廷画家,对艺术的理解也是透彻、整体而梆硬的。再争下去,会画出中指。四川人蒋兆和也画花鸟。蒋以人物见长,曾作《流民图》,为世人惊叹。年,蒋兆和曾接到一个画杜甫的任务,但杜无任何图像资料,蒋遂……用自己的相貌做原本画出了杜甫——就是你课本上的老杜。广东从明代林良开始,“鸟人”不断。粤地有高剑父、高剑僧昆仲数人,而四川方面则有张善孖、张大千几兄弟,都画过花鸟。广东不盛产鹰,高剑父画来鹰气逼人;四川无凤无凰,但张氏兄弟下笔,潇洒飘逸,宛如亲见。当然,一切都来源于生活。鸟之元素,在成都和广州无处不见。▲
年
成都青石桥卖观赏鸟的小摊
后来,青石桥发展成了成都远近知名的花鸟市场
GuyLeQuerrec摄
▲
广州,芳村
赖伯做的鸟笼
听雀叹茶,曾是四川和广式茶楼共同的风景。尽管两地的食物不同,起居有异,但和其他同样爱鸟的人聊聊鸟笼,交流下养鸟心得,曾是成都和广州共同的生活细节。▲
麻将中广州人的“一索”
成都人的“幺鸡”
图形一致,据说都来自于食稻之麻雀
之于说到“雀神”,两座城市都微微一笑。▲
年,成都运行中的双层观光敞篷公交车
从年开始,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运行9年
最终成为记忆(by谭曦)
都说成都人爱麻将但粤人梁启超对其爱得深沉令人惊叹梁启超的解释是,“骨牌足以启予智窦,手一抚之,思潮汩汩来,较寻常枯索,难易悬殊,屡验屡效,已成习惯”及至清华讲学时,梁任公才说出那句成都人都觉得巴适的话,“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据说著名的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就是梁启超晚上九点打完麻将,站在电报局柜台前口授而来,费时2个钟头才打完,一共九千多字,一刻不停,一字不改。回头说到吃的鸟。广东人常食的乳鸽,也有一部成功的禽鸟杂交史。犹记年,前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生前最后一餐,吃下了两只圃鹀。圃鹀,我宁愿去念“哪吒”。这是一种很小的鸟。活捉后以小米、葡萄和无花果喂到4倍大,杀了泡在白兰地中,拔毛最后放进烤箱。吃的时候尤其装怪,食客要用餐巾蒙脸,将这只最大也不过克左右的烤小鸟直接放到嘴里,头露其外,吸食其肌肉、脂肪和内脏。▲
圃鹀照片
但其实,广州朋友觉得这个吃法……大体上难道不是和乳鸽一样吗?一些广州人甚至吩咐服务生,不必斩件,保住丰美汁水,撕剥拆啜。广州人幸福,不像法国人那样还用餐巾蒙脸,最终还吃不着——年代后期,圃鹀濒临灭绝被禁捕猎。▲
成都餐馆中的乳鸽数量很少
或许是因为成都人放了太多鸽子
有图为证
从艺术之鸟到生活之鸟,仅有最懂生活的人才理解:艺术为寻常之事。换言之,生活和艺术之间,不存在无法击破的藩篱。陈丹青曾经说,一个人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才能静下来认真地学东西。反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份十三四岁的平静,即能进入艺术的殿堂。这个月,广州有一场平常艺术节论坛。何为平常?※地点平常,就在广州白云大道时代玫瑰园三期社区楼上;※话题平常,《闲话人民公园》;※时间平常,就在8月3日,一个周六的下午。这个平常的地点,叫时代美术馆。同样,也勾起一个平常的话题:闲话人民公园。成都人倍觉亲切,有没有?作为号称全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百年人民公园于成都人,是回忆,是见证,也是精神的原乡。无论是鹤鸣茶社的盖碗茶、竹椅,还是一年四季人民公园的花展与络绎的人流,投射的,是成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美学。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水乳交融,一如鹤鸣茶社盖碗中的碧绿汤色。成都,芙蓉城,以花命名;广州,花城,以花为*。南中国最负盛名的两座城市,在城市层级的审美上,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暗合与巧合。正如成都人和广州人都爱的空心菜——李贝贝说了,一根空心菜也能看出生活的艺术——最老的地方用来切成颗粒炒豆豉,中间的清炒,尖端部分用来下面。年9月,广州市*边北路,一个悄然现身于居民社区的美术馆,将带给广州这座城市乃至中国城市艺术生活的冲击波,尚未被当时的人们充分认识。这座由雷姆·库哈斯和阿兰·弗劳克斯共同受邀设计的美术馆永久建筑,功能空间分散在一栋典型社区住宅建筑的数个不同楼层里,是一种与生活和居住空间直接交叉的介入式结构。▲
时代美术馆外景图
艺术的生活,生活的艺术,这一建筑形式,充分诠释了时代中国的理念——生活艺术家。有人说艺术创作是需要天赋的,但时代中国的创造力,并不仅是天赋,而是一次又一次对生活发起的运营,是对生活深度打造后的沉浸式体验。所以,时代美术馆也成为我们视野所及的中国房地产企业里唯一将自己的核心Slogan立体地树在大地之上,而且无论是业主还是公众,均可以充分融入、分享、互动的示范案例。▲
时代美术馆19楼露台免费落日音乐会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时代中国就开始了一件令人吃惊的计划:在全球维度寻找不同的艺术作品,并围绕其打造生活场景。争执四起,怀疑有之。但随着时间推移,粤港澳大湾区的数个时代中国社区一一感知到了艺术和生活的相互濡染。生活的温度X艺术的侵染这就是时代中国的初衷▽-人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现在
笃信这一原则的『时代中国』进成都了
-8月3日-
和广州那场一样
成都也有一个艺术局
这几位艺术家里,有Discovery君的老朋友许燎源,10多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许老师还住在城北李家沱的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当时的他,已经是舍得酒业等多家企业的“御用”设计顾问了。那次见面Discovery君印象很深刻且影响深远,他当时住在这个普通居民大院的一个顶楼层里,屋顶花园旁就是他的工作室。花园不是特别大,但是打理得非常养眼,Discovery君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当时长谈了很久,很多内容已经杳不可考,但是,Discovery君后来仅有的两次置业,均买的是带屋顶花园的房子,算是这次谈话的直接成果。艺术的生活
不必奔赴远方寻找诗和原野
也可以存在于我们每天的起居日常中
这也是Discovery君这样的老成都
骨子里的审美态度
声明:
本文为相关规划阅读,旨在观察城市、传达资讯,交流意见,不作为指导、引导您进行相关投资、买卖的依据或风险担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