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大鸨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陆地上能飞起来的最重的鸟大鸨,应该是现存陆地上能飞起来的最重的鸟。雄性天鹅比雄性大鸨要重一些,但天鹅需要在水上助跑一段时间才能起飞。漂泊信天翁比大鸨重得多,但属于海洋鸟类,如果离开海洋的上升气流,很难飞行。大鸨很“大”是不争的事实。大鸨体长(从嘴尖儿到尾端)约1米。雌鸟体重约4千克-5千克,雄鸟约10千克。大鸨的腿较长,有涉禽的特征。大鸨灰黑色的腿和足整体似鹤但更壮,很适合支撑硕大的身体和助跑用。大鸨铅灰色的嘴似鸡但更直些,适于啄食种子、昆虫等食物。大鸨的眼睛很大,虹膜褐色,使得它们看起来更可爱。大鸨炫耀。摄影/赵俊体羽颜色组合很有特色
大鸨体羽颜色并不复杂,主色调为白、灰、淡褐色和少许黑纹,组合起来很有特色。下体以白色为主。头颈为灰色,雄鸟胸前有明显的淡褐色领斑,这是雄性的标志性羽区。随着年龄的增长,领斑的大小和色彩会变得更大更浓。雄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头部两侧有长长的灰白色的胡须,繁殖期颈前侧也生出同样的胡须,求偶期看上去风度翩翩,很有魅力。
大鸨背部羽毛淡褐色,有黑色横纹,看上去有“虎纹”的特征。翅膀上面也覆盖着有虎纹斑的羽毛。大鸨尾羽斑驳,端部灰白色,后部淡褐色,有粗细不等的黑色横斑。
繁殖期,大鸨雄鸟的喉部结缔组织增厚,颈部皮肤颜色变成蓝灰。求偶时,喉部膨大,头缩至背上,胡须散开,尾羽上翘显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翼角下垂,双翅外翻展示出白色翼下覆羽,看上去像盛开的花朵。
大鸨一般有固定的求偶场,一些雄性大鸨常常集体展示雄风,雌鸟静静地围观,悄悄地审视这些郎君,择其如意者完成交配。雌鸟与常态的雄鸟相比,素雅一些,但远看除体型很逊色之外,看不出更大的差异。
大鸨展翅。摄影/杜卿雌鸟单独孵卵,雄鸟不闻不问
大鸨窝卵数(每窝产卵数量)是3枚左右。卵大如鹅蛋,但短圆,底色灰绿,有大小、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点。繁殖期,雌性大鸨专职孵卵育雏。大鸨的巢很简陋,近乎没有铺垫物,只是在地面上有个浅浅的凹洼。
承担孵卵任务的雌鸟可谓尽职尽责。平时稍有风吹草动,大鸨就惊觉地躲避离开。但孵卵期,牛羊快要踩踏到了,雌鸟都不肯离巢。即便是有人接近,孵卵的它也是压低头颈,眼睛一眨都不眨,屏住呼吸,凭借背部的虎斑杂色,尽力隐身于卵上,只有不得已时才起身逃离。
繁殖期,赤狐对孵卵的雌鸟威胁最大。大鸨常常因过于留恋、牵挂卵或雏鸟,增加了自身被捕食的机会。半大的幼鸟,还不能通过飞行躲避敌害,加上经验不足,也常常成为狐狸们的美食。而那些吃惯了嘴、跑顺了腿的狐狸,更是把大鸨作为重要的捕猎目标。
大鸨雄鸟在求偶期十分殷勤,竭力展示英姿,可是完成交配,对之后的事情便不闻不问,可谓十分“不负责任”。雄鸟不再理会雌鸟们的“家务事”,结成小群在繁殖地附近游荡。
大鸨卵。摄影/宋丽*幼鸟幸福的草原时光
大鸨的孵化期为31天左右。幼鸟早成,出壳即睁眼,绒羽晾干后即可随亲鸟活动。大鸨每年5月产卵,6月初幼鸟出壳。出壳后的幼鸟体色斑杂,形体和大小似半月大小的鸡雏。
*花(萱草)盛开的时节,正是大鸨幼鸟面世的时候,北方的天气已经慢慢步入夏天,草原上的花朵次第开放,各种各样的昆虫成了大鸨幼鸟成长期主要的蛋白质来源。雌鸟倾心竭力地照看它的宝贝们,驱赶鹞子,引离猛兽,用身体给幼鸟遮风挡雨。幼鸟也抓住时机狂吃猛长,两个半月左右,它们就接近母亲身体大小,羽毛也逐渐丰满了。不到4个月,它们就可以随亲鸟向南迁飞。
一只雌鸨带着两只雏鸨。摄影/许传辉
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繁殖,在*河流域越冬
大鸨在中国的繁殖分布区主要有内蒙古、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以及*局部地区。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接壤的区域也曾发现过大鸨繁殖。大鸨选择在开阔的草原繁殖。
据以往的记录,大鸨在江淮、*淮等地都有越冬群体。但近10年来的研究数据显示,大鸨的越冬地已经萎缩到了*河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耕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大鸨的越冬地还在进一步缩小、破碎。
目前已知的大鸨食物主要是昆虫、野生豆科植物的种子、农作物种子以及麦苗等。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侵占了大鸨的栖息地,另一方面,农业剩余物成了大鸨易得食物,提高了它们的采食效率。近些年来庄稼收割逐步机械化,在耕地中遗落了更多的种子,使得大鸨更加受益。非繁殖季节,大鸨喜欢群居。群居的好处是可以集体防御,轮流采食,减少了被捕食的风险。
摄影/丁洪安东方亚种只有只左右
大鸨,有两个亚种,一个是分布在东北亚地区的东方亚种,另一个是分布在中亚、欧洲和非洲的指名亚种。除分布地不同外,两个亚种还有些许差异,但指名亚种的数量还比较可观。可是,乐观估计,大鸨的东方亚种目前的种群数量不到只,已经岌岌可危了。
大鸨特别是大鸨的东方亚种,除了种群数量小之外,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在影响着大鸨的生存。就大鸨自身而言,其适应能力可谓极差。由于体型硕大,飞行需要助跑,这就增加了受伤害的概率。飞行过程中,大鸨不善于改变方向,出现紧急情况,例如前方出现高压输电线,它们也“勇往直前”!结果可想而知。撞击输电线是每年导致大鸨死亡或外伤的主要原因。
大鸨越冬。摄影/杜卿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撰文:郭玉民
责编:赵芳
审核:韦荣华周庆宇
—————————————————————————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四十)带“风扇”的白喉扇尾鹟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九)披着“蓑衣”的纹背捕蛛鸟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八)“油画”里的红尾水鸲(qú)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七)羞怯的楔尾绿鸠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六)仪态庄重的红嘴蓝鹊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五)空中“杀手”——栗头蜂虎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四)开“演唱会”的黑头金翅雀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三)“孤独”的棕背伯劳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二)演“主角”的栗背岩鹨(liù)
◎喜迎COP15丨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一)木棉红花上的灰头椋(liáng)鸟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十)丨跳水健将—普通翠鸟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九)丨龙陵发现啄木鸟科鸟类新记录—蚁鴷(liè)年第5次发现新记录!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八)丨夜间独行侠—豹猫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七)丨潮范十足的牛背鹭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六)丨花脸—绿背山雀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五)丨害虫天敌—灰卷尾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四)丨带着种子“旅行”的松鸦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三)丨龙陵鸟类家族再添“新成员”年第4次发现新记录!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二)丨新记录!龙陵鸟类家族又添“新成员”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一)丨新记录!龙陵松鼠家族添“新成员”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十)丨罕见!彩鹮(huán)与钳嘴鹳同框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九)丨“着装”新潮的赤红山椒鸟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八)丨喜欢倒着行走的绒额?(shī)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七)丨会“飞行”的云南大鼯鼠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六)丨捕鱼高手—池鹭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五)丨不普通的普通鵟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四)丨戴“金边眼镜”的金眶鸻(héng)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三)丨“采花大盗”—明纹花松鼠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二)丨呆萌可爱的灰头鹦鹉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一)丨蓝喉太阳鸟:我是远古传说中太阳神鸟的化身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十)丨自戴“头盔”的长尾阔嘴鸟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九)丨“随类赋彩”的橙腹叶鹎(bēi)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八)丨长着一双“丹凤眼”的灰腹绣眼鸟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七)丨蓝喉拟啄木鸟:宁愿身上绿也要“头顶红”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六)丨凤头鹰:我这身“行头”还算威武吧!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五)丨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松鼠原来它长这样!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四)丨天行长臂猿:我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三)丨“国宝”蜂猴就连爬树的“姿势”都格外帅!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二)丨云南龙陵发现植物新种高黎贡球兰——中国球兰属植物家族添“新丁”
◎龙陵生物多样性之美(一)丨穿着打扮“风格”不一样的菲氏叶猴
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中国林业网
编辑:郁云江
编审:孙兴旭冯思勤
审核:刘勇
投稿:
qq.